有效课堂,“练”出精彩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练”是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化的桥梁,“练”也是将这些经过加工锤炼提升后外化的桥梁,只有提高了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提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练习在教学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当成为有经验的“设计者”,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学目标和编排意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对教材里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从质和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使课堂练习具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开放性。
一、立足教材,体现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课堂练习要做到有的放矢,克服盲目性。
课堂练习设计应该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两方面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对某一知识点,进行专门的训练,设计专项的习题,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练在点子上,使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基础知识,纠正常规性错误,从而形成知识体系。
例如:配方法是初中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数学方法之一,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中,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复习时可
设计如下相应的题目,加强练习。
(1)若a2+b2-2a+6b+10=0,求a+b的值;
(2)用配方法分解因式m4+m2n2+n4;
(2)用配方法解方程:x2+2x=2;
(3)用配方法求:y=x2-6x+2y的最值;
(4)求证关于x的方程:(m2+2)x2-2mx+(m2+4)=0无论k取何值时,方程都没有实数根;
(5) 设m=x2-8x+22,n= -x2+6x-3,比较m与n的大小关系。
(6)用24米长的篱笆材料,一边利用墙,墙的最大可利用长度为12米,围成一个中间有隔断(隔断垂直于墙)的矩形仓库,假设矩形垂直于墙的一边为x米,用配方法求x取何值时矩形有最大面积?
通过该题组的练习,不仅复习了配方这一方法,而且还使学生了解到配方法与数的非负性组合运用在因式分解、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等方面应用广泛,在极具针对性的练习中加深学生对配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二、面向全体,体现层次性
美国著名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因此要设计好知识铺垫的习题,设计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成功感,让其成功,帮其成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
所以练习的设计首先从学生考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具有相当的“梯度”。
这
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留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
其次从认知规律上来考虑,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构建多层次的练习结构。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促使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从而达到“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课标理念。
例如:在学了《勾股定理》后,可以设计这样一组练习题:
a级题目: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1)若a=5,b=12,则c =_____(2)若a=15,c=25,则b=_______。
b级题目: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则另一条边长是____。
c级题目:公路上a、b两点相距25 km,c、d为公路同侧两村庄,da⊥ab于a,cb⊥ab于b,已知da=15km,cb=10km,现在要在公路ab上建设一个4s店e,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则e站应建在距a多少km处?
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a组为基础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
b组题为发展性练习,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c组题为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
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三、变换形式,体现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后半堂课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面带倦意,兴趣开始转移,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
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把基础知识设计成一些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变式题、“智慧题”等等,使学生不仅会做,而且会想。
尽量把练习中的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一看到练习的内容就来劲,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这样学生把练习看作是没有负担的学习活动,能乐在其中。
例如:在学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后,可以做这样一个互动练习:用一副扑克牌来做一个游戏:其中j代表11,q代表12,k代表13 ,a代表1;黑色牌表示正数,红色牌表示负数,每人一中花色(四人一组),每人随机的抽取一张扑克牌,先依次记下各张扑克牌所表示的有理数,再在各个数之间添上加号或者减号和括号,然后迅速的计算出结果。
谁先算对,牌归谁,到游戏结束时谁的牌多,谁就是冠军。
还可以改规则为:红色牌、黑色牌仍分别表示负数、正数,抽到黑色牌则加上牌上的数字,抽到红色牌则减去牌上的数字等。
练习融于游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充满挑战的合作、竞争游
戏中情趣盎然,兴趣高涨,自然的练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最终实现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技能目标,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
四、训练思维,体现开放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练习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个主阵地。
所以,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缜密性、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1)条件开放型:在多项式4x2+1中添加一个条件,使其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则添加的单项式是________。
(2)结论开方型:请写出一个开口向下、与轴的交点坐标是(1,0)、(-3,0)的二次函数关系式:_____________。
(3)策略开放型: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0)、(-3,0)、(-1,3),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设计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去解答,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让他们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解题中感到无穷的乐趣。
同时,这样的练习对思维的开拓性是个很好的锤炼过程。
总之,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注重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让练习落在实处,而不是一味的搞题海战,那么我想我们的学生会真正的爱数学,学数学,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平台。
因而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有效课堂因练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