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性心理障碍

第五章 性心理障碍




心理治疗对于性别认同障碍的改善并不明显。 按照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性别认同障碍仍然 是一种源于内心冲突所导致的类似于神经症 的情况,因此使用精神分析疗法同样可以缓 解症状。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也通过强化、惩罚和塑造 与患者生理性别一致行为的训练方法来进行 干预。
26

性别再造手术


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变性手术。 与心理治疗相比,手术治疗对于性别认同障碍 患者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性别再造手术并非随意可以实施,一般专业的 治疗机构要对申请者做严格的审查,不但在身 体条件上允许手术进行,而且在心理、社会和 经济方面也能够保持稳定。

性心理障碍(Psychosexual disoders)又称性变 态(Sexual perversion)、性欲倒错(Paraphilias),性歪曲(Sexual deviation)。是以异常 行为作为满足个人性冲动的主要方式的一种心理障碍, 其共同特征是对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 对患者都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而在不同程度上干扰 了正常的性行为方式。当已歪曲的性冲动付诸行动时 多导致违纪,一般是有完全责任能力或限定责任能力。

性行为的功能


生物性方面:人类的性活动与动物一样,可以繁 衍后代、孕育生命; 人类特有的方面:性行为能够使个体获得“最美 好、最满意和最强烈”的情绪体验。
二、人类性的基本方面

1.性别差异 2.性别角色 3.文化差异
1.性别差异

首先,这表现在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

其次,男女在性心理及性行为上的差异十 分明显。 这些差异有的与性生理差异紧密相关,还 有的与社会文化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二)解剖学基础

下丘脑前部,组织数量上的差异:男异性恋者是男 同性恋者的两倍,而男同性恋者与女性的组织数量 相同。

(三)遗传学证据


同性恋: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具有更高的一致 性,并且,异卵双生子比非双生子的兄弟具有更高 的一致性。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同性恋现象与某种特定的基因 有关。
24

心理学解释

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认为,性别认同障碍源于父 母与婴儿纽带的失调。 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性别认同障碍是儿童的 性别角色被照料者塑造成异性所导致的。当然,

父母只是强化力量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其
他因素,如学校、同伴等,也会对个体的异性
行为给予强化或惩罚。
三、性别认同障碍的治疗

心理治疗
第二节 性别认同障碍
一、性别认同障碍

如果我们的性别感产生了错误或歪曲,就会出
现性别认同障碍,也被称为性身份障碍或异性
癖。

鉴别诊断

性别认同障碍一定要和异装癖相区别。 性别认同障碍必须同兼具两性特征的个体(雌雄同体) 相区分。 性别认同障碍必须与同性恋唤起模式相区别。

23
、性别认同障碍的可能原因



1983年3月中旬,在荷兰北部格林肯约瑟教堂, 举行了世界第一对女人的婚礼。 已合法化国家: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荷 兰、西班牙、德国、芬兰、瑞士、葡萄牙、比 利时 、英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南非、 新西兰。 部分地区合法化的国家:美国、阿根廷、澳大 利亚。
第四节 性偏好障碍
一、概念

生理学解释


性别认同障碍与生理因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孕妇产前的激素水平异常会导致新生儿性别认同的异 常,尤其在怀孕七周之后,雄性激素水平充分与否可 能导致了不同的性别认同。 因此,胎儿期激素被认为是决定性别认同的最主要因

素,但并非唯一因素,教育、环境等其他因素在一定
程度上会削减或增强这种生物学的基础作用。

3、性偏好:

个体性活动指向的直接对象(身体某个部 位或某种物品等)和方式;
4、性别角色认同:

个体对社会给自己性别定位的认可和接纳;
大多数认为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的人会采用男性 或女性的性别角色。
5、性功能

个体在性行为各个阶段中的机能表现。
性别认同 性取向 性偏好 性别角色认同
性功能
四、性心理障碍
流行病学


一般来说,恋物癖几乎只在男性身上发生。 这些个体大多对正常性生活胆怯或性功能 低下。
解释


条件反射学说认为,这些物品曾与引起性 冲动的女性相伴出现,后来便发展为引起 性唤起的条件反射刺激物,它还与异性恋 在某方面受到抑制有关。 弗洛伊德认为,被选择的物品是儿童相信 自己母亲曾具有的阴茎的替代物。
案例
从懂事开始,小布的最大愿望就是变成一个男孩,过了青春期, 她更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掩盖自己身为女性的身体:用布条裹住胸部、 剪短头发、穿男性服装,甚至用一双袜子充当男性的生殖器官。离家 出走之后,她开始以男性身份进入溜冰场等娱乐场所,和男孩们一起 抽烟、喝酒、玩车滑、在高速路上飚车,以男人的身份生活给她带来 无比的快感与幸福。小布曾用男孩的身份在酒吧、溜冰场等地与许多 女孩搭讪,只有在与女孩的交往中她才能体会到爱情的甜蜜。小布有 一个真心相爱的女友,同时也有许多女性朋友,小布特别憧憬能够像 男孩一样肆无忌惮的在生活中穿行,因为男孩有更多的自由,她喜欢 在酒吧里吆喝、酩酊大醉,可以说话粗鲁,可以吻自己心爱的女孩, 可以做很多冒险刺激有趣的事情,可以天马行空的生活。
个是男性,能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另一
个是女性,这出现在穿上女士服装时。

然而,异装癖者无论是在外表上还是在日
常行为上,都不具有明显男性特征。
(二)异装癖

定义


流行病学
人格特点
48
定义
异装癖,或叫做异性装扮癖,是指男性个体持续

通过穿着女性衣服来达到性唤起。由于异装癖同
样涉及对无生命物品(女性衣服)的迷恋。
流行病学

异装癖在男性中的患病率大约低于1%。

另外,异装行为还往往发生于男性同性恋者中的
“女性”角色身上。
人格特点

异装癖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有两种人格:一
资料:


美国调查:2.3%男性和1.1%女性是绝对同性 恋(Billy,1993),英国和法国:法国4.1% 男性(ACSF investigators,1992),英国 3.6%男性是同性恋(Johnson,1992)。 我国:大学男生有过同性性行为的占16.6% (潘绥铭,1995);刘达临(2005)研究中 发现,大学生中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占7.5%; 中国同性恋与双性恋占总社会成熟人口的 3%—4%(张北川,2000)。
28
第三节 性取向障碍
一、性取向

性取向是指个体性活动的对象是异性、同性或 两者兼有,是一种基本的性行为活动的性别指 向。

基本的性取向是同性恋或异性恋,或者介于两 者之间的双性恋。
30
二、同性恋


同性恋(homosexuality):指向同性的、情爱的思 想和情感,伴有或不伴有性行为。 当前,DSM将同性恋删除;ICD-10也特别指出那些 性偏好确定但伴有心理和行为障碍,可能寻求治疗或 试图改变性取向的人;指起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 的障碍,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但某些人的性 发育和性定向可伴发心理障碍,如个人不希望如此或 犹豫不决,为此感到焦虑、抑郁,及内心痛苦,有的 试图寻求治疗加以改变。这是CCMD-3纳入同性恋和 双性恋的主要原因。



5
第一节 概述
6

一、人类的性 二、人类性的基本方面 三、性心理的五个层次 四、性心理障碍
一、人类的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性”,主要包括性别差 异和性行为。


性别差异主要指男女之间在生理和心理上的 差异。 性行为重点描述男女性器官的接触活动。
8

“性”的定义

个体持以某种态度、朝向一定对象、通过某种方 式、获得某种体验的、有性器官参与的活动。
41

二、性偏好障碍与性偏好


性偏好障碍并不多见,但是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各 种各样的性偏好幻想,也可能偶然出现性偏好行 为。 如何区分:



第一,性偏好障碍患者在该方面的幻想是持续而强烈 的,而普通人虽然也常幻想,但程度并不严重; 第二,性偏好障碍患者会将这些幻想转换为直接而经 常的行动,一般人则很少会; 第三,某些物品、情境或对象成为性偏好障碍患者性 唤起的必需品,最终替代了正常的人类性伴侣和性情 境。
四、处理原则


实践表明,对同性恋正规的心理治疗并不比简 单的建议效果好。 如果来访者要求压抑自己同性恋的行为,加强 异性恋行为,可以提供以下建议:回避能诱发 同性恋情感的情境;增加异性交往的机会;分 散对同性的注意力,减少和避免在同性恋幻想 下的手淫行为。 心理干预倾向于帮助来访者接受自己和自己的 性取向;然后帮助其学习在同性恋取向的前提 下如何面对可能的现实问题。
目标性偏 窥阴癖 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窥视异性身体引起性唤起和性行为 好 摩擦癖 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与异性身体摩擦引起性唤起和性行为 恋童癖 以儿童为性指向的性冲动和性行为
43
(一)恋物癖

定义 流行病学 解释
44
定义

恋物癖(Fetish,来自葡萄牙语fetico,是 指对木质雕刻或石像的崇拜)是指由一个 无生命的物品引起性唤起,例如,内衣, 鞋子,袜子,头发,橡胶或丝绸等。
第五章 性心理障碍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性别认同障碍 第三节 性偏好障碍 第四节 性功能障碍 第五节 性取向障碍
2
爱情三角理论
亲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