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0份小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已知铱的一种原子是Ir,则191表示为()A.质量数B.质子数C.中子数D.核外电子数2.当原子核外M电子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A.2 B.8 C.16 D.183.原子通过得电子或失电子形成与Ar原子相同电子层结构的是()A.Li B.Na C.O D.Cl4.能形成简单阳离子的元素是()A.S B.Na C.Cl D.Ne5.海水晒盐的原理是()A.海水分解B.温度升高,其他溶质的溶解度增大C.升高温度,降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D.利用阳光、风力蒸发水分使氯化钠成晶体析出6.存在氯离子的物质的是()A.氯化氢气体B.氯气 C.盐酸 D.液态氯化氢7.做氯化氢喷泉实验后,烧瓶内的液体只占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一,其原因可能是()A.HCl气体没有完全溶解B.装置漏气,进入空气C.集气时有空气混入D.从胶头滴管挤入烧瓶的水太少8.玻璃导管通有H2,点燃后插入盛氯气的集气瓶中,产生的现象是()A.爆炸 B.安静燃烧 C.产生棕色的烟 D.火焰立即熄灭9.某学生要提纯混有泥沙的食盐,他设计的主要操作有:溶解、过滤、蒸发.在这些操作中都需要使用的仪器是()A.烧杯 B.漏斗 C.玻璃棒D.酒精灯10.实验室中电解饱和食盐水溶液时,不能直接得到的物质是()A.氯化氢B.氢气 C.氢氧化钠 D.氯气11.能表示质量数是37的阴离子是()A.19个质子,18个中子,19个电子B.18个质子,19个中子,18个电子C.19个质子,18个中子,18个电子D.17个质子,20个中子,18个电子12.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否混有Cl2,不能采用的方法是()A.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B.用湿润的有色布条C.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D.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13.氯气与水反应时,其中水()A.是氧化剂B.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是还原剂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14.在足量NaI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及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出现的现象()A.溶液不分层,溶液呈紫红色B.溶液分两层,上层液体呈紫红色C.溶液分两层,下层液体呈紫红色D.溶液分两层,下层是无色液体15.“足球烯”C60是一种外形类似足球状的分子,关于C60的说法错误的是()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B.C60是相对分子量为720C.C60和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D.C60硬度比金刚石小16.化学键是一种相互作用,它存在于()A.分子之间B.物质中的原子之间C.分子或原子团中相邻的原子之间D.构成物质的所有微粒之间17.离子键是()A.原子间的强烈的静电作用B.阴、阳离子间的强烈的吸引作用C.阴、阳离子间的强烈的静电作用D.阴、阳离子间的强烈的排斥作用18.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A.氯离子和钠离子B.氯化钠分子C.氯原子和钠原子D.金属钠和非金属氯19.将HCl和NaCl分别溶于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Cl的离子键被破坏B.NaCl的共价键被破坏C.HCl和NaCl的化学键均遭破坏D.HCl和NaCl的化学键均未遭破坏20.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是()A.可溶于水 B.具有较高的熔点C.水溶液能导电 D.熔融状态能导电21.M元素的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转移到Y元素的2个原子中去,形成离子化合物Z.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A.M形成+2价阳离子B.Y形成+2价阳离子C.Z可表示为MY2D.Z的熔点较高22.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有正负的主要原因是()A.电子有得失B.共用电子对有偏移C.电子既有得失又有电子对偏移D.有金属元素的存在23.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A.CaCl2B.KOH C.H2O D.HF24.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结合后成水合分子(水合离子)的过程是()A.物理过程,吸收热量B.化学过程,吸收热量C.物理过程,放出热量D.化学过程,放出热量25.当一块冰融化成水,再转变为水蒸气时,一定()A.先放出能量,再吸收能量B.先吸收能量,再放出能量C.只放出能量D.只吸收能量26.在水中放入高锰酸钾晶体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溶液中紫红色范围逐渐扩大,最后整个溶液都变成紫红色,原因是()A.钾离子受到水分子的作用,克服了离子间的引力,逐渐向水中扩散B.高锰酸根离子受到钾离子的作用,克服了离子间的斥力,逐渐向水中扩散C.高锰酸根离子受到水分子的作用,克服了离子间的引力,逐渐向水中扩散D.高锰酸钾是强氧化剂,水被氧化27.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物质是()A.浓硫酸B.浓盐酸C.碳酸钠晶体D.氯化钠28.有关结晶水合物KAl(SO4)2•12H2O的说法正确的是()A.俗称石碱 B.属于混合物C.属于溶液 D.属于纯净物29.分析如图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确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A(g)+B(g)→C(g)+D(l)+QB.A(g)+B(g)→C(g)+D(l)﹣QC.C(g)+D(l)→A(g)+B(g)+QD.C(g)+D(l)具有的能量大于A(g)+B(g)具有的能量30.关于燃料充分利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热能要充分利用B.燃料充分燃烧时输入的空气量越多越好C.固体燃料燃烧前要粉碎D.液体燃料燃烧时可以雾状喷出31.检验某溶液含有氯离子的试剂合理的是()A.AgNO3溶液B.KI淀粉试纸C.稀HNO3和AgNO3溶液D.NaBr溶液和CCl432.原电池中正极发生的是()A.氧化还原反应 B.氧化反应 C.还原反应 D.置换反应33.在盛有硫酸铜饱和溶液的烧杯中,投入一块不规则的硫酸铜晶体,隔一段时间后,得到的结论是()A.晶体部分溶解了B.晶体形状和质量不变C.晶体的质量增加了,形状也发生了改变D.晶体的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了34.所含分子数最少的物质是()A.0.8molCO2 B.标准状况下11.2L氨气C.3.6g水D.6.02×1023个水分子35.氯元素在自然界有35Cl和37Cl两种同位素,在计算式34.969×75.77%+36.966×24.23%=35.453中()A.75.77%表示35Cl的质量分数B.24.23%表示35Cl的丰度C.35.453表示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D.36.966表示37Cl的质量数36.有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它们属于不同种元素B.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C.它们都是离子D.它们都具有稀有气体原子的稳定结构37.将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下列变化曲线(其中a代表扩散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b代表水合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中符合实际的是()A.B.C.D.38.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B.离子化合物这一定含有金属元素C.置换反应一定是金属单质与盐酸类之间的反应D.在常温和101kPa,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39.如图装置可以用来发生、洗涤、干燥、收集(不考虑尾气处理)气体.该装置可用于()A.锌和盐酸生成氢气 B.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氧气C.碳酸钙和盐酸生成二氧化碳 D.氯化钠和浓硫酸生成氯化氢40.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过程中(萃取剂用苯),涉及到下列操作,其中正确的是()A.将海带灼烧成灰B.过滤得含I﹣溶液C.放出碘的苯溶液D.分离碘并回收苯二、综合分析题.(共20分)41.含氯的物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已知氯元素常见的化合价有﹣1、0、+1、+3、+5、+7六种,其不同价态的物质间可以相互转化.回答下列问题.(1)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氯离子的电子式.(2)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起到漂白作用的物质是(写名称).漂粉精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写化学式).(3)实验室制取氯化氢的化学方程式;(4)工业上将含有氯气的尾气通过进行处理,在处理时发生的反应中氯气作为.a.氧化剂b.还原剂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5)写出氯气的两种用途,.42.氢气是一种十分熟悉的物质.在许多反应中既可以作为反应物,也可以作物生成物.(1)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及数目.H2+CuO Cu+H2O.(3)在铜锌原电池中,如图,在铜极附近看到的现象是;电子流向从.(4)氢气作为燃料,有1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8kJ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5)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某学校实验员为了提高制取氢的速度,在此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你认为合理吗?为什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0份小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考点】核素.【分析】原子符号中左上角数字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以此来解答.【解答】解:19177Ir的质子数为77,核外电子数为77,质量数为191,中子数=191﹣77=114,故选A.2.【考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由于能级交错的原因,E n d>E(n+1)s.当ns和np充满时(共4个轨道,最多容纳8个电子),多余电子不是填入nd,而是首先形成新电子层,填入(n+1)s轨道中,据此判断最外层最多容纳电子数.【解答】解:由于能级交错的原因,E n d>E(n+1)s,当ns和np充满时(共4个轨道,最多容纳8个电子),多余电子不是填入nd,而是首先形成新电子层,填入(n+1)s轨道中,因此当原子核外M电子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8个电子,故选B.3.【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分析】Ar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据此结合选项判断.【解答】解:Ar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A.Li核外有3个电子,失去1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故A不选;B.Na核外有11个电子,失去1个电子层,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B不选;C.O核外有8个电子,得到2个电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C不选;D.Cl核外有17个电子,得到1个电子,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D选.故选:D.4.【考点】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分析】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金属的金属性越强,其失电子能力越强,则该元素越易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非金属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越易得电子而易形成阴离子,据此分析解答.【解答】解:A.硫为非金属元素,最外层为6个电子,易得电子,形成S2﹣,故A错误;B.Na为金属元素,最外层为1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形成Na+,故B正确;C.氯为非金属元素,最外层为7个电子,易得电子,形成Cl﹣,故C错误;D.Ne为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为8个电子,既难得电子,也难失去电子,故D错误;故选B.5.【考点】蒸发和结晶、重结晶.【分析】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利用海水晒盐,是利用了蒸发结晶的原理,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海水中约有3.5%的食盐,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使氯化钠结晶出来,海水晒盐海水不分解,所以D符合,故选D.6.【考点】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分析】盐酸或盐酸盐可电离出氯离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不含氯离子,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HCl由分子构成,不含氯离子,故A不选;B.氯气由分子构成,不含离子,故B不选;C.盐酸中HCl发生电离,含自由移动的氯离子,故C选;D.液态氯化氢由分子构成,不含离子,故D不选;故选C.7.【考点】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分析】HCl极易溶于水,全为HCl可充满烧瓶,若混有空气,水不能充满,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HCl极易溶于水,不可能没有溶解完全,故A不选;B.装置漏气,不能形成喷泉实验,故B不选;C.集气时有空气混入,空气中氧气、氮气不溶于水,则烧瓶内的液体只占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一,故C选;D.胶头滴管挤入烧瓶的水,打破压强平衡,形成压强差,引发喷泉,故D不选;故选C.8.【考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分析】将H2点燃后插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苍白色的火焰,反应方程式为:H2+Cl22HCl,由此分析解答.【解答】解:将H2点燃后插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苍白色的火焰,反应方程式为:H2+Cl22HCl,故选B.9.【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除杂.【分析】溶解需要烧杯、玻璃棒;过滤需要铁架台、漏斗、烧杯、玻璃棒;蒸发需要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以此来解答.【解答】解:提纯混有泥沙的食盐,主要操作有溶解、过滤、蒸发,均使用的仪器为玻璃棒,作用分别为搅拌、引流、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故选C.10.【考点】电解原理.【分析】实验室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钠溶液,溶液中氢离子在阴极放电析出氢气,氢离子浓度减小,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生成氢氧化钠,氯离子在阳极放电析出氯气,以此来解答.【解答】解: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钠溶液,阳极电极反应为:2Cl﹣﹣2e﹣=Cl2↑;阴极电极反应为:2H++2e﹣=H2↑,水的电离平衡正向进行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电解总反应为2NaCl+2H2O2NaOH+Cl2↑+H2↑,所以电解过程中生成氯气、氢气、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反应需要光照或加热才能反应生成HCl,故选A.11.【考点】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联系.【分析】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阴离子的电子数=质子数+离子的电荷数,据此分析.【解答】解:A.19个质子,18个中子,19个电子,则质量数=19+18=37,质子数=电子数,该微粒为原子,故A错误;B.18个质子,19个中子,18个电子,则质量数=18+19=37,质子数=电子数,该微粒为原子,故B错误;C.19个质子,18个中子,18个电子,则质量数=19+18=37,质子数比电子数多一个,该微粒为阳离子,故C错误;D.17个质子,20个中子,18个电子,则质量数=17+20=37,质子数比电子数少一个,该微粒为阴离子,故D正确.故选D.12.【考点】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分析】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氯气可氧化KI生成碘,淀粉遇碘变蓝,且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HCl不具有漂白性,则含氯气时,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最终为白色,可检验,故A不选;B.HCl不具有漂白性,则含氯气时,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可检验,故B不选;C.无论是否含氯气,均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检验,故C选;D.若含氯气,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可检验,故D不选;故选C.13.【考点】氯气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氯气和水反应为Cl2+H2O=HCl+HClO,反应中只有Cl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氯气和水反应为Cl2+H2O=HCl+HClO,在反应中Cl元素化合价由0价分别变化为+1、﹣1价,而O、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则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故选D.14.【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分析】加入氯水,置换出碘,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加入氯水,置换出碘,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故选C.15.【考点】同素异形体.【分析】由信息可知新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的结构,分子式为C60,则该物质为单质,只含共价键,形成的为分子晶体,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C60是一种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不是新型的化合物,故A错误;B.C60是相对分子量=6×12=720,故B正确;C.C60和金刚石是同种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C正确;D.C60是分子晶体,金刚石为原子晶体,硬度比金刚石小,故D正确;故选A.16.【考点】化学键.【分析】化学键存在于相邻的原子之间,不存在于分子之间,也能存在于分子与离子之间的配位键,由此分析解答.【解答】解:A、化学键不存在分子间,故A错误;B、构成物质的相邻原子之间,故B错误;C、分子或原子团中相邻的原子之间的作用力称为化学键,故C正确;D、构成物质的相邻微粒之间的作用力,而不是所有微粒,故D错误;故选C.17.【考点】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性质.【分析】离子键是相邻的阴阳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不仅包含吸引力还包含排斥力,由此分析解答.【解答】解:A、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故A错误;B、不仅包含吸引力还包含排斥力,故B错误;C、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故C正确;D、不仅包含排斥力还包含吸引力,故D错误;故选C.18.【考点】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性质.【分析】氯化钠是离子晶体,构成微粒是阴、阳离子,由此分析解答.【解答】解:氯化钠是离子晶体,构成微粒是阴、阳离子,即构成微粒为钠离子和氯离子,故选A.19.【考点】化学键.【分析】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HCl分子中H﹣Cl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NaCl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HCl、NaCl溶于水时发生电离导致化学键都被破坏,据此分析解答.【解答】解: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HCl分子中H﹣Cl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NaCl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HCl、NaCl溶于水时发生电离导致化学键都被破坏,A.HCl中共价键被破坏生成氢离子和氯离子,故A错误;B.NaCl中离子键被破坏生成钠离子和氯离子,故B错误;C.HCl和NaCl都是强电解质,溶于水时化学键都被破坏生成阴阳离子,故C正确;D.根据C知,HCl和NaCl中化学键都被破坏,故D错误;故选C.20.【考点】离子键的形成.【分析】离子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熔点,含有离子键,在熔融状态下或水溶液中能导电,但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中也能导电.【解答】解:A.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都能溶于水,与化学键类型没有关系,故A错误;B.具有较高的熔点的物质不一定含有离子键,如二氧化硅为原子晶体,熔点很高,但只含共价键,故B错误;C.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中也能导电,如HCl,只含有共价键,故C错误;D.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故D正确.故选D.21.【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分析】由题意可知,一个M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M2+,故M的最外层电子数应为2个,金属元素,一个Y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Y﹣,说明是非金属,且Z属于离子化合物,化学式为MY2,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M元素的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则形成M2+,故A正确;B.一个Y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Y﹣,故B错误;C.M元素的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转移到Y元素的2个原子中去,化学式为MY2,故C 正确;D.Z为离子化合物,则熔点较高,故D正确.故选B.22.【考点】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分析】共价化合物中,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学键,但原子吸引电子对的能力不同,则元素的化合价有正负,以此来解答.【解答】解:共价化合物中,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学键,但原子吸引电子对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则元素的化合价有正负,而不存在电子得失及金属元素的问题,故选B.23.【考点】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性质;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分析】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据此分析解答.【解答】解:A.氯化钙中钙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故A错误;B.KOH中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O﹣H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B正确;C.水分子中O﹣H之间存在共价键,故C错误;D.HF分子中H﹣F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D错误;故选B.24.【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分析】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以此来解答.【解答】解: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形成化学键,且整个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是放热的化学过程,故选D.25.【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分析】物质由固态转化为液体、液体转化为气体均需要吸收能量,以此来解答.【解答】解:冰融化成水,再转变为水蒸气时,均需要吸收能量,故选D.26.【考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在水中放入高锰酸钾晶体后,高锰酸钾晶体溶于水,受到水分子的作用,克服了离子间的引力,电离出高锰酸根离子和钾离子.【解答】解:在水中放入高锰酸钾晶体后,高锰酸钾晶体溶于水,受到水分子的作用,克服了离子间的引力,电离出高锰酸根离子和钾离子,高锰酸根离子呈紫红色,所以溶液中紫红色范围逐渐扩大,最后整个溶液都变成紫红色;故选:C.27.【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分析】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物质,可能情况为:具有吸水性、与空气中氧气或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物质,以此解答.【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故A正确;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小,故B错误;C.碳酸钠晶体风化,质量减小,故C错误;D.氯化钠性质稳定,质量不变,故D错误.故选A.28.【考点】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分析】A.石碱是十水合碳酸钠的俗称;B.不同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C.溶液为分散系属于混合物;D.一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解答】解:A.结晶水合物KAl(SO4)2•12H2O俗称为明矾,故A错误;B.结晶水合物KAl(SO4)2•12H2O是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故B错误;C.结晶水合物KAl(SO4)2•12H2O是纯净物不是溶液,故C错误;D.结晶水合物KAl(SO4)2•12H2O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D正确;故选D.29.【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分析】由图可知,A(g)、B(g)的总能量大于C(g)、D(l)的总能量,若生成C、D 时放热,若生成A、B时吸热,以此来解答.【解答】解:由图可知,A(g)、B(g)的总能量大于C(g)、D(l)的总能量,则热化学方程式为A(g)+B(g)→C(g)+D(l)+Q或C(g)+D(l)→A(g)+B(g)﹣Q,故选A.30.【考点】燃料的充分燃烧.【分析】燃料的燃烧一定为放热反应,故燃料的充分利用即是让燃料充分燃烧并充分利用热能,但在燃烧时通入的空气量过多,会带走部分热量,故应通过增大固体表面积等手段来让燃料充分燃烧,据此分析.【解答】解:A、燃料的燃烧一定为放热反应,故燃料的充分利用即是让燃料充分燃烧并充分利用热能,若燃烧放出的热量不能充分利用,则造成燃料的浪费,故A正确;B、燃料燃烧时要通入适量的空气,但若空气量过多,则会导致带走部分热量,所以并不是空气量越多越好,故B错误;C、固体燃料燃烧前粉碎,能增大固体表面积,有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故C正确;D、液体燃料燃烧时以雾状喷出,能增大和助燃剂的接触面积,故有利于燃料的燃烧,故D 正确.故选B.31.【考点】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分析】检验某溶液含有氯离子,先加硝酸排除干扰离子,再加硝酸银观察是否生成白色沉淀,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硝酸银与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等均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检验,故A不选;B.氯离子与KI不反应,不能检验,故B不选;C.先加硝酸排除干扰离子,再加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可检验氯离子,故C选;D.氯离子与NaBr不反应,不能检验,故D不选;故选C.32.【考点】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分析】原电池中,负极失电子,正极上得电子,据此进行解答.【解答】解:原电池中,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C 正确;故选C.33.【考点】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加入该种溶质的晶体后会处于动态平衡,溶解进去的溶质和析出的溶质相等考虑.【解答】解:饱和溶液加入该种溶质的晶体后会处于动态平衡,溶解进去的溶质和析出的溶质相等,所以晶体的质量不变,但是形状会发生改变,溶解了多少溶质,就会析出多少溶质.故选D.34.【考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分析】结合n=、n=、n=可知,物质的量越小,分子个数越少,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CO2的物质的量为0.8mol;B.氨气的物质的量为=0.5mol;C.水的物质的量为=0.2mol;D.水的物质的量为≈1mol,显然C中物质的量最小,则分子数最少,故选C.35.【考点】相对原子质量及其计算;同位素及其应用;相对分子质量及其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