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霉素概述教案

青霉素概述教案

青霉素概述姓名:赵昱旭班级:制药1301 学号:2013003014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

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

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

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以下为青霉素的主要介绍一青霉素的结构青霉素是6-氨基青霉烷酸苯乙酰衍生物。

侧链基团不同,形成不同的青霉素,主要是青霉素G。

工业上应用的有钠、钾、普鲁卡因、二苄基乙二胺盐。

青霉素发酵液中含有 5 种以上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F、G、X、K、F 和V 等),它们的差别仅在于侧链R 基团的结构不同。

青霉素的结构通式可表示为:二青霉素的医疗作用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

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牛型放线菌、念珠状链杆菌、李斯特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对本品敏感。

青霉素对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青霉素敏感性差.青霉素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的抗菌作用差。

青霉素为以下感染的首选药物: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2.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 3.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 4.炭疽5.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梭状芽孢杆菌感染 6.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 7.钩端螺旋体病 8.回归热 9.白喉 10.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青霉素亦可用于治疗: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放线菌病3.淋病 4.奋森咽峡炎 5.莱姆病 6.多杀巴斯德菌感染 7.鼠咬热 8.李斯特菌感染 9.除脆弱拟杆菌以外的许多厌氧菌感染,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牙科、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手术和操作前,可用青霉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

青霉素有青霉素G V 等等。

对于敏感致病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包括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猩红热、蜂窝织炎、肺炎、化脓性关节炎、产褥热、败血症等;B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新生儿重症感染和成人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败血症等;C组、G组、F组链球菌感染等;青霉素G均属首选。

而其他链球菌如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其它D组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均应根据敏感试验结果决定是否选用青霉素G。

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散发或流行性脑膜炎或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或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可用大剂量青霉素G治疗。

淋球菌引起的淋病应根据敏感试验结果选用青霉素G或其他抗菌药物。

革兰阳性杆菌引起的白喉、炭疽病、破伤风、放线菌病等青霉素G有效,但应同时应用抗毒素治疗。

对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梅毒及其他螺旋体引起的疾病可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

三青霉素的作用机制青霉素对疾病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杀菌来治愈疾病,它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连桥的结合而阻碍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

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由此在菌体内高渗压的作用下使水分不断向菌体内渗,导致菌体膨胀、变形,最后裂解而死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青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大作用。

而由于革兰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

四青霉素的制备技术与原理青霉素可分为天然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天然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生产方法完全不同。

其中天然青霉素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

而以6APA为中间体与多种化学合成有机酸进行酰化反应,可制得各种类型的半合成青霉素。

6APA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裂解青霉素G或V而得到,6APA 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裂解青霉素G或V而得到。

酶反应一般在40~50℃、pH8~10的条件下进行;酶固相化技术已应用于6APA生产,简化了裂解工艺过程。

6APA也可从青霉素G用化学法来裂解制得,但成本较高。

侧链的引入系将相应的有机酸先用氯化剂制成酰氯,然后根据酰氯的稳定性在水或有机溶剂中,以无机或有机碱为缩合剂,与6APA进行酰化反应。

缩合反应也可以在裂解液中直接进行而不需分离出6APA。

还有一种是青霉素浓缩法。

利用青霉素特异性地杀死野生型细胞、保留营养缺陷型细胞的方法。

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所以只能杀死生长繁殖中的细菌,而不能杀死停止分裂的细菌。

在只能使野生型生长而不能使突变型生长的选择性液体培养基中,野生型被青霉素杀死,而突变型则不被杀死,从而淘汰野生型,使突变型得以浓缩。

可适用于细菌和放线菌,是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筛选的常用方法之一。

五青霉素的制备工艺最初青霉素的生产菌是音符型青霉菌,生产能力只有几十个单位不能满足工业需要。

随后找到了适合于深层培养的橄榄型青霉菌,即产黄青霉。

为了提高黄青霉的青霉素产量,一般使用二环氧丁烷、甲磺酸乙酯、乙烯亚胺、亚硝酸等作为诱变剂。

以下主要介绍青霉素的发酵工艺。

步骤分为选择菌种→孢子制备→种子→发酵→提取→精制→成品检验→包装→分装→(应用→跟踪→质量分析)青霉素生产流程图:青霉素提纯工艺流程简图:发酵工艺过程(1)生产孢子的制备将砂土保藏的孢子用甘油、葡萄糖、蛋白胨组成的培养基进行斜面培养,经传代活化。

每批孢子必需进行严格摇瓶试验,测定效价及杂菌情况。

(2)种子罐和发酵罐培养工艺种子培养要求产生大量健壮的菌丝体,因此,培养基应加入比较丰富的易利用的碳源和有机氮源。

青霉素采用三级发酵发酵过程控制反复分批式发酵,发酵过程需连续流加补入葡萄糖、硫酸铵以及前体物质苯乙酸盐,补糖率是最关键的控制指标,不同时期分段控制。

在青霉素的生产中,让培养基中的主要营养物只够维持青霉菌在前40h生长,而在40h后,靠低速连续补加葡萄糖和氮源等,使菌半饥饿,延长青霉素的合成期,大大提高了产量。

所需营养物限量的补加常用来控制营养缺陷型突变菌种,使代谢产物积累到最大。

(1)培养基青霉素发酵中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对葡萄糖、铵、苯乙酸进行缓慢流加,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葡萄糖的流加,波动范围较窄,浓度过低使抗生素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过高则导致呼吸活性下降,甚至引起自溶,葡萄糖浓度调节是根据pH,溶氧或CO2释放率予以调节。

碳源的选择:生产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乳糖,蔗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甘露糖,淀粉和天然油脂。

氮源:玉米浆是最好的,是玉米淀粉生产时的副产品,含有多种氨基酸及其前体苯乙酸和衍生物。

玉米浆质量不稳定,可用花生饼粉或棉籽饼粉取代。

补加无机氮源。

无机盐:硫、磷、镁、钾等。

铁有毒,控制在30µg/ml以下。

(2)温度一生长适宜温度30℃,分泌青霉素温度20℃。

但20℃青霉素破坏少,周期很长。

生产中采用变温控制,不同阶段不同温度。

前期控制25-26℃左右,后期降温控制23℃。

过高则会降低发酵产率,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得率。

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生产阶段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合成。

(3)pH合成的适宜pH6.4-6.6左右,避免超过7.0,前期pH控制在5.7~6.3,中后期pH控制6.3~6.6,通过补加氨水进行调节。

pH较低时,加入CaCO3、通氨调节或提高通气量。

pH上升时,加糖或天然油脂。

一般直接加酸或碱自动控制,流加葡萄糖控制。

(4)溶氧溶氧<30%饱和度,产率急剧下降,低于10%,则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所以不能低于30%饱和溶氧浓度。

通气比一般为1:0.8VVM。

(5)菌丝生长速度与形态、浓度对于每个有固定通气和搅拌条件的发酵罐内进行的特定好氧过程,都有一个使氧传递速率(OTR)和氧消耗率(OUR)在某一溶氧水平上达到平衡的临界菌丝浓,超过此浓度,OUR>OTR,溶氧水平下降,发酵产率下降。

在发酵稳定期,湿菌浓可达15~20%,丝状菌干重约3%,球状菌干重在5%左右。

另外,因补入物料较多,在发酵中后期一般每天带放一次,每次放掉总发酵液的10%左右。

有丝状生长和球状生长两种。

前者由于所有菌丝体都能充分和发酵液中的基质及氧接触,比生产率高,发酵粘度低,气/液两相中氧的传递率提高,允许更多菌丝生长。

球状菌丝形态的控制,与碳、氮源的流加状况,搅拌的剪切强度及稀释度相关。

(6)消沫发酵过程泡沫较多,需补入消沫剂。

天然油脂:玉米油;化学消沫剂:泡敌。

少量多次。

不适在前期多加入,影响呼吸代谢。

青霉素不稳定,发酵液预处理、提取和精制过程要条件温和、快速,防止降解。

1.预处理发酵液结束后,目标产物含有大量杂质,它们影响后续工艺的有效提取,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的预处理,目的在于浓缩目的产物,去除大部分杂质,改变发酵液的流变学特征,利于后续的分离纯化过程。

是进行分离纯化的一个工序。

2.过滤发酵液在萃取之前需预处理,发酵液加少量絮凝剂沉淀蛋白,然后经真空转鼓过滤或板框过滤,除掉菌丝体及部分蛋白。

青霉素易降解,发酵液及滤液应冷至10 ℃以下,过滤收率一般90%左右。

(3.萃取青霉素的提取采用溶媒萃取法。

青霉素游离酸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青霉素盐易溶于水。

利用这一性质,在酸性条件下青霉素转入有机溶媒中,调节pH,再转入中性水相,反复几次萃取,即可提纯浓缩。

选择对青霉素分配系数高的有机溶剂。

工业上通常用醋酸丁酯和戊酯。

4.脱色萃取液中添加活性炭,除去色素、热源,过滤,除去活性炭。

5.结晶萃取液一般通过结晶提纯。

直接结晶:在2次乙酸丁酯萃取液中加醋酸钠-乙醇溶液反应,得到结晶钠盐。

加醋酸钾-乙醇溶液,得到青霉素钾盐。

共沸蒸馏结晶:萃取液,再用0.5 M NaOH萃取,pH6.4-4.8下得到钠盐水浓缩液。

加2.5倍体积丁醇,16-26℃,0.67-1.3KPa下蒸馏。

水和丁醇形成共沸物而蒸出。

钠盐结晶析出。

结晶经过洗涤、干燥后,得到青霉素产品。

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2]李丽娥青霉素作用机制和不合理应用分析[3]刘林瑛.维生素C发酵空气净化系统工艺设计[J].化工设计[4]焦迎晖,张惟材.维生素C发酵中伴生菌对氧化葡糖杆菌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5]仉文升,李安良。

药物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抗生素》科学出版社王岳方金瑞主编(1988)[7]邬行产等,抗生素生产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31,298,378,385. 15夏辛强,抗生素,6(1981),51.[8]《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南京药学院主编沈阳药学院,四川医学院药学系,南京药学院合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