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一、名词解释1. 大学2. 人格3.教学相长二、简答题1.简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及方法。
2.教育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简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三、论述题1.试述我国目前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论素质教育的理论及其方法。
参考答案北京大学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一、名词解释1.大学:高等学校的一种。
近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教师和学生行会。
11至12世纪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文化交流的频繁、新兴市民阶层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传统教育机构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于是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
大学最初是师生为维护自身权益而组成的团体。
19世纪初,洪堡倡导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开创了大学的新模式。
一般由多个不同种类的学院组成,主要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层次的全日制专科教育。
随着社会进步,大学到了现代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大学除了提供普通高等教育外,还广泛提供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及社会服务。
大学是一个国家文化科学技术的标志之一,也是国家、社会所需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和文化科学各种高级成果的主要来源之一。
2.人格: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神组织。
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人格具有的特征主要包括:(1)整体性。
人格虽然具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独特性。
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上表现出差异。
(3)稳定性。
主要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
人格既有时间的持续性,又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4)社会性。
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但人的特有的本质特征是其社会性。
3.教学相长:教与学相辅相成。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相联,互相促进的。
最早出自《礼记》中的《学记》。
它的原意是就教师自身的教与学而言。
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惑之处,才感到学识的不足,更加努力进修、提高。
后引申为师生之间相互促进:一方面教师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又促使教师继续学习、不断进步。
教学相长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二、简答题1.简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及方法。
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运用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学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在对动物和人类进行一系列控制较严密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原来和规律。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它是通过刺激--反应来实现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动物和人类可客观观察的行为和心智活动的学习理论,它所定义的学习只不过是新行为的习得。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通过对动物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还提出了“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
他认为低级动物和人类学习的最典型的方式是试误式学习,把学习视为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的减少,逐渐形成固定的正确的反应。
他提出了三条重要的学习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2)巴甫洛夫和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的实验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
他认为条件反射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学习现象,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学习过程就是对条件刺激产生泛化、分化和消退的过程。
美国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是一个环境决定论者,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主张用频因律和近因律来解释学习。
频因律是强调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因律是说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
(3)格思里的接近条件作用说。
格思里提出了著名的接近学习律,即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有某种动作伴随它出现,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随之发生。
这一学习律不包括其他学习理论家所注重的强化或动机等变量,只强调学习即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格思里认为学习就是在刺激要素和肌肉动作之间形成的联结。
(4)赫尔的内驱力降低说。
赫尔认为,有机体是有助于对环境的适应而生存的。
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依靠两种S-R 的联结。
一种是神经组织中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S-R的联结,它是有机体在面对经常发生的紧迫情景自动作出的适当行为的机制,是学习的起点。
另一种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S-R 联结,是在一定的需要及内驱力和满足需要,使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5)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一是操作性行为。
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有效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过程,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机制。
(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特别关注观察学习。
他提出反应的结果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来源,观察是学习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展现一个榜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应,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等重要观点。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和自我效能原理。
此外,他学习理论中的强化不只是外部强化,还包括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2.教育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1)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以称为教育者。
如家庭教育中的父母、社会教育中的师傅等都是教育者。
但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社会生活中的自发有效,对个体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不以教育人为目的。
而教育却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活动,它是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方向去发展。
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活动。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
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随着受教育者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其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所起的作用更大。
他们可以在愈来愈答的程度上主动地自觉地吸取知识和进行品德修养。
(3)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这种影响物主要体现在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中,也体现在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教育作用的环境中。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教育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但概括起来,不外体、智、德、美、劳等几方面的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演示、练习等等,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如教具、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等。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4)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首先表现为作为主体的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对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改变教育对象,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某种变化。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措施为中介。
教育者只有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才能把自己的目的、意志和活动传导给受教育者。
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直接掌握、控制和调节的是教育措施,他是通过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调整来影响教育对象的发展。
③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结果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活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教育者自觉的意志活动的结果,同时也是符合教育对象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人的身心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发生一切变化的根据和基础。
这种变化绝不是教育者自由意志的产物。
但同时又要承认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教育者的目的的支配下进行的,是在教育者活动的干预下实现的。
3.简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它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对经济进行界定分析。
经济一方面可以泛指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力发展程度及水平;经济另一方面又可以理解为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制度。
(1)社会生产力和教育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力推动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而也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快慢,也要相应地对教育作出调整。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会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水平和生产上所需要的知识技术。
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产业结构制约。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
而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也都和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第一,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即把可能而尚未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力变为掌握科学技能的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