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试题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2年浙江文综,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准确理解广告信息是关键。
通过材料中广告内容,可以分析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但商品只涉及物质生活的变化,没有体现衣、住、行等方面,结合广告具有时尚性,从这两个方面判断C项是最佳答案。
2.(2012年江苏历史,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官员及百姓日常礼仪和社会习俗的情况,由材料不能得出A项结论;B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题干材料反映出“受之者”和“施之者”等级观念依然浓厚,但“受之者”有意玷污平等制度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排除C,D项符合题意。
【名师点评】结论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选项中的史实是否符合题干中的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上题就是属于该类型的结论型选择题)。
解题思路一般分为三步:(1)理解题干提供的历史结论或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上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一些人对官员的称谓仍未改变);(2)通读题干,弄清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上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的变化);(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实支撑法、史论结合法、具体特征分析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解题方法,如上题可以采用史论结合法解答。
3.(2012年四川文综,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傅斯年的话的意思,即直接根据材料作出判断,从表中的内容可以直接看出的是吴虞消费情况的变化,其他的只能靠推断,所以答案为C。
4.(2011年浙江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民国时期婚姻生活变迁的认识。
旧式婚礼繁琐、复杂,故A项与史实不符;由题干材料中某城市新、旧婚礼所占比重来看,B、C、D三项推论成立。
按题目要求,答案为A。
5.(2010年山东文综,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D 本题以清末民初的社会习俗的变化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的材料,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传统的戏台、秀才、小脚等逐渐被火车、电话、大脚等取代,说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改变。
故①③④正确。
清末民初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比起前面的“烂秀才”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所以②与题干不符。
6.(2013年重庆文综,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赵武灵王(前325 ~ 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
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
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
他说:“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
”——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不同时期的服饰变化。
(2)深层信息:时代变迁对服饰变化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目的”据材料信息“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作答。
“观点”据信息“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作答。
“时代背景”依据材料时间“前325~前299年”可知处于战国晚期,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战乱频繁,各国致力于改革,追求富国强兵。
第(2)问由材料二“费兹帽……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即可提炼出凯末尔改革从服装开始的原因;“政治前提”由所学知识可知,凯末尔改革的前提是土耳其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重大影响”要从服饰变革对推动世俗化与现代化的作用作答。
第(3)问“变化”从材料中概括,“主要因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第(4)问要围绕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在联系这一主题作答。
答案:(1)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
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
(2)费兹帽等装束非常不合时宜,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
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或“凯末尔革命”的成功)。
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
(3)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4)略,言之有理即可。
7.(2013年安徽文综,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材料二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材料三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
……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
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
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
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的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
【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妇女地位的演变。
(2)深层信息:时代变迁对妇女地位变化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抓住材料信息“姑侄与母子孰亲”“享宗庙”等可知是受古代宗法制与礼乐制度的影响。
第(2)问材料二反映了妇女贞节的重要性,据设问提示“程朱理学”,结合程朱理学的内容、社会地位,以及地方对女性贞节的推崇与宣扬等角度来作答。
第(3)问第一小问首先确定作答范围“清末民初”结合所学可知有废止缠足、提倡婚姻自由,提倡新的道德观念;第二小问,分析三则材料,材料一中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但仍受到传统的宗法观念束缚,材料二中要求“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严重摧残了女性身心,通过材料三出处时间“1921年”可知虽然经过了清末民初的妇女解放但到1921年时妇女地位仍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