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作以希实现他“用一枝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

下面我们将从《边城》的文学美感、沈从文创造寓意、凤凰古城的现状这三方面来赏析。

关键字:边城之美、沈从文眼里的边城、凤凰的现状
小说《边城》进述了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之后,我就从下面这三方面来解读《边城》。

一、边城之美
<1>、自然美景。

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
绿水,美不胜收。

有着最淳朴地自然本色,天是蓝的,水是清澈的。

美好的心情离不开美丽的风景,有了这样美丽的景色,自然就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相对封闭的小城,除了那本色的山与水,还有河边的吊脚楼,临河的小街。

有河的地方自然就是一道风景线,沱江的美通过它沿途的山和小镇自然流露出来。

有了这样的美景,就自然可以理解为何有那么多的人会趋之如骛奔向凤凰。

而这部小说的美,也就有了可以让人陶醉的基础。

<2>乡土之美,
这里没有工业,少了大城市的机器喧嚣和吵杂。

商业也只是一些老百姓自发地进行地一些日用必须品的交易。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1)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对于那些已经厌烦了大都市的摩登生活的人来说,这样的一个社会简直就是梦幻。

沈从文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正式20世纪30年代,那是的中国内乱不断,同时大城市里也早已习惯了西方现代的生活方式。

人们对于真切的乡土之美十分怀恋。

<3>绝美爱情。

爱情从来都是文学的宠儿和主角。

离开了爱情的文学,就像是少了肺的躯体,怎么能正常呼吸呢?爱情之吸引人在于那是人之共有和人之真情。

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不管是中外文学,对于爱情从来都是不吝惜墨水的。

沈从文当然也没用
忘记这点,在《边城》中也给我们读者呈现了一美好的爱情故事。

小女孩翠翠和天保傩送兄弟情感纠葛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人性美中最为真挚而浪漫的爱情。

小说的开头就叙述了一个悲凉而浪漫的爱情故事,它是全文的爱情故事的一种隐喻。

老船夫的独身女儿,也就是翠翠的母亲和一个边戍的军人有了隐情,在军人的纪律和爱情的抉择中,军人选择了服毒自杀,翠翠的母亲在生下女儿翠翠后喝冰冷的溪水自杀追随他的情郎而去。

他们的故事是一种偶然的悲剧,但是在小说中它并非这样认为,更多的是把这种爱情悲剧放大和重复,让这种浪漫和悲凉在下一代中继续延续。

我们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可以推想,翠翠的母亲上一代即老船夫他自身是不是也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呢?为什么老船夫在一个偏僻的山野而住?为什么他对周围的人那么的洒脱与超凡?为什么他对自己女儿和孙女追求人性和纯真的爱情那么的支持?这一切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他的爱情,从而可以说小说中的悲凉而浪漫的爱情是一种人性的传承,表达了一种人性中对爱情的执着和爱情的结局注定着一种悲凉。

爱情通常很美很浪漫,但是它总是和凄凉联系在一起,也许人希望能所得到就是那浪漫后的凄凉。

(2)
小说的美是小说里的,而沈从文缘何有心创作了这样一部美的小说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

二、沈从文的创作寓意
<1>沈从文的创作源头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
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

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

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

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3).这一切的组合,变成了《边城》这部小说的创作之源。

<2京派小说之流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则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4)他创作了这样一部乡土气息的小说,想通过次来引领或者说带动一点小说创作中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追
求,而乡土气息浓厚的地方,也就自然成了他的首选。

小说里的边城很美,也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往,而我也恰巧那是被吸引的游客之一。

三、凤凰古城现状
坦白地说,凤凰早已不是那个沈从文笔下的那个小镇了。

太浓厚的商业氛围,让她成为了一个浓妆艳抹的妓女。

沱江依旧在,吊脚楼也依旧在。

只不过两边都成了各式的商铺,卖当地特产的、卖银饰和服装的、酒吧、客栈。

更多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紧凑的购物中心。

南来北往的游客东奔西窜,此起彼伏的照相声咔咔嚓嚓。

偶尔能看到几个身着当地服饰的老妪,也是在卖着鲜花或者让人照相。

那本来浓厚淳朴的民风,也渐渐地被降低了含量。

在来之前,网上就有各种谨防被宰的提示。

虚高的物价和不地道地所谓特色美食,让我们一行失望万分。

或许,小说里的太过美好,我们对它的希望也太大。

本来小说就是小说,那样一个湘西世界本来就只应该存在于小说中。

如若刻意去找个地方把它现实化,那也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凤凰的浓妆艳抹并不能否定《边城》的美好,相反更加在现实的对比中凸显出了《边城》之美。

沈从文在后来曾经表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
《边城》是一部好的小说,这个好,见仁见智。

引用来源:
(1)《边城》小说里的描写
(2)搜狐博客
(3)百度百科,人物沈从文
(4)百度百科。

京派小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