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亚历山大列举的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它们的?
美国心理学家Alexander提出的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和支气管哮喘。
一、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tion)是一种以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以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一种被最早确认的心身疾病。
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除与高钠膳食,遗传缺陷等原因有关外,心理社会因素在本病的始动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一)流行病学调查
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或责任过重、工作压力过大,或应激性不良生活事件过重过多的人群中,患高血压病者多。
如同样的黑人,凡世代居住非洲的,患高血压者甚少,而生活在美国北方大城市的,因其社会经济条件差,犯罪率高,暴力事件多,人口密度大,迁居率、离婚率高,所以患高血压者多;而在工作压力大的日本,高血压病是居民主要的死因之一。
现代城市居民因就学就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患高血压者明显高于农村。
(二)动物实验
长期的紧张刺激使动物血压升高。
如让不同群体的大白鼠生活在缺少食物的一个笼子里,结果大白鼠均因争食撕打殴斗而患高血压病:关在笼子里的狒狒王,眼看自己的“下属”自由地进食而不理它的威风和尊严,经常气得暴跳如雷,终于患上顽固性的高血压病。
(三)有关情绪与高血压的研究
情绪对血压的影响特别明显。
长期的忧虑、恐惧、愤怒常导致血压的持续升高,1971年Hokanson等人对愤怒导致高血压的研究表明,在激怒的被试者中,那些必须压抑敌对反应而不允许发泄愤怒的人比允许发泄愤怒的人血压要高。
有人通过催眠暗示的办法研究情绪对血压影响,发现经催眠暗示,被催眠者表现愉快时,血压可下降20mmHg(2.67Kpa)脉博每分钟减少8次;相反,在暗示愤怒时,血压可升高10mmHg(1.33kpa),脉博由65次/分增加到120次/分。
此外,人们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有易焦虑、易冲
动、求全责备、主观好强的A型性格特点,而临床对高血压病的观察也表明:药物配合心理治疗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
[1]
二、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
导致溃疡发生的直接因素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在胃粘膜的屏障防御机能下降时产生的自身组织消化。
胃肠道同样对内外刺激十分敏感,情绪变化很容易引起胃液分泌及胃肠运动功能变异,临床上常可发现许多溃疡患者的起病往往有一段难忘的痛楚经历,而病情的加重与复发也往往与负性的情绪体验有关,因此,消化性溃疡一直被列为常见的心身疾病之一。
著名学者wolff对一位因食道烫伤而不得不通过腹壁造瘘进食的病人阿汤进行过细致的观察。
通过病人的瘘口,wolff 直接观察到:当阿汤处于忿怒、怨恨或焦虑时,他的胃和脸一样充血发红,胃液分泌增多,胃运动增加,甚至看到胃酸和胃蛋白酶腐蚀胃粘膜;当他悲伤、忧虑时,胃粘膜苍白,胃液分泌不足,胃运动减弱,此时即使把食物放进去也不易消化,而且损伤胃壁。
有人用白鼠做制动实验,造成白鼠的焦急与挣扎,24小时后80%的白鼠患上了胃溃疡。
如让制动白鼠近亲繁殖,对其第六代再行制动,12小时后白鼠100%都患胃溃疡。
大量的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证实:
1.胃蛋白酶原的高水平倾向是消化性溃疡的遗传性生理基础。
这些人在应激情境下容易患消化性溃疡。
2.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缺少人际交往、守旧、刻板,情绪不稳定是消化性溃疡患者常有的人格特征。
这些人对心理社会性的刺激较敏感。
3.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强烈的心理应激可扰乱消化系统的正常工能,促使胃液分泌过多或(和)排出减慢,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慢性消化性溃疡来说,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理性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6]
三、神经性皮炎
目前认为是发生本病的主要诱因,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生活环境突然变化等均可使病情加重和反复。
二、致病的心理因素
神经性皮炎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
目前所知,此病与心理因素有明显关系。
根据临床观察,这类病人多数有头晕、失眠、烦躁
易怒、焦虑不安等神经衰弱症状。
如果神经衰弱的症状获得改善,那么神经性皮炎的症状也随之好转。
因此,本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功能失调所引起。
四、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bromchial asthma)很早就被公认为呼吸系统中典型的心身疾病。
其病因主要有过敏反应,感染和心理社会因素,不过不同的患者对这三大主因的敏感性不同。
有些学者认为,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几乎各占一半,也有学者对487例患者的研究表明:过敏因素为主者占29%,感染占40%,而心理因素为主者占30%。
在儿童患者中,心理社会因素显得更为重要。
心理社会因素对下列三种人的影响比较明显:
(一)家庭关系特别是母子关系失常的人
母亲过分溺爱孩子,孩子过份依恋母亲;或者父母管束过严,家庭矛盾冲突频繁者。
如临床上常见到有的哮喘患儿,在父母面前发作很重,离开父母在医护人员照料下则很少发作;对变应原过敏的孩子在家里时哮喘病一再复发,可一离开家庭,即使变应原依然存在,孩子也不发病了。
(二)心理感受敏感而强烈,并惯于压抑克制自己情绪的人强烈的紧张性刺激,如人或动物打斗的场面,社交、性交的紧张体验均可使这些人发生哮喘,甚至形成条件反射。
有位20多岁的女青年,每当收到恋爱对象爱情有波折的来信,就出现胸闷,继而哮喘发作。
还有的人因吸入花粉而患哮喘,后来当他看到人造的玫瑰花后,也出现喘息症状。
(三)容易接受暗示的某些人
Luparello等人曾选择40名有过敏史的哮喘病人和正常人作对照实验。
首先向所有的被试者宣布:这是一个空气污染实验,每个人必须吸入几种浓度不同的物质(其实所吸入的都是根本无害的非过敏性溶液)。
结果病人组的三分之一出现了呼吸困难,其中12人哮喘发作,而健康组无一人出现反应。
然后告诉病人“这是暗示的作用而不是溶液引起的”真相后,那些受影响者也就恢复了正常。
对这些人来说哮喘与心理暗示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哮喘通常有多种病因,但可以肯定:心理因素可以诱发或加重哮喘的发作,重视结合心理治疗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3] 一般认为: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引起的恶劣情绪可以降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杀伤机制,使机体每天都可能产生的突变细胞难以清除,从而发展为肿瘤。
[5]
五、溃疡性结肠炎
心理因素在疾病恶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现在已明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配对对照病例相比并无异常的诱因。
再者,原来存在的病态精神如抑郁或社会距离在结肠切除术后明显改善。
六、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直接引起或使脑内代谢改变导致的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据统计约半数甲亢病人会出现性格改变躁狂、抑郁、幻觉妄想等精神障碍。
这些都是心理疾病。
七、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多年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对类风湿疾病的做了很多研究,但是至今为止仍然不是特别的清楚。
一般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内分泌、心理因素等有关系。
而心理因素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有一些患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是由于精神受刺激、过度悲伤、心情压抑而诱发的,还有一些患者是在患了类风湿关节炎以后,情绪波动使得病情加重。
总之,心理社会因素与物理、化学、生物、药物等任何致病因素一样。
只要其对机体的刺激达到个体难以承受与克服的程度,就可能导致疾病,并影响疾病的发展。
而心身疾病则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至于究竟引起什么疾病,除了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包括遗传素质,现实的健康状态,各组织的易感性外,还取决于个体对心理社会刺激的认知评价。
例如,同样遭受到重大挫折(如高考落选)那些悲观失望、耿耿于怀感到痛不欲生者则易患心身疾病。
所以,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通过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后,察觉到威胁或挑战存在,由大脑新皮质通过边缘系统去唤起应激系统(包括植物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包括免疫系统在内的各种内脏活动,并引起损伤与器质性病变后的结果。
因此,如何引导病人对心理社会的刺激作出正确的评价,并帮助病人主动作出心理调适,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