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1章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新交通工具的普及,促使城市出现逆城镇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城市群出现;
城市环境问题日趋明显,亟待解决。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
第四节 城镇化
第四节 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

课程内容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城市规划体制
主要的城市规划 思想理论的内容 的理解和应用 工作程序、编 织层次、编制 的组织和审批 的机构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专项规划
发展战略、性质和规模、 城镇体系、城市用地分 类、用地评价、总体布 局
第一次劳 动大分工 第二次劳 动大分工
原始群落
固定的农业居民点
城市居民点
2、城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劳动大分工。 3、城市是伴随着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 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4、城市最早出现的地域可能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河、长 江流域的中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及中美和南欧等地。 5、早期城市最突出的职能是防御和交易。
农村
郊区 市区
1、工业革命初期 2、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大规模迁移 被动——主动
城市绝对集中 发展阶段 极化效应
较多的就业机会
较好的生活条件
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
3、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4、城市病
农村
1、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汽车出现,出行便利,人们为逃 避“城市病”,纷纷迁居与城市郊 区。学术界称为“郊区化”。 3、城郊的增长超过城区的增长。
第四节 城镇化
4、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人口的增长 社会的变革
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就业岗位 (城市的引力) 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 动力(农村的推力)
工业化
人口从农村 向城市的大 规模迁移
根本动力:工业化的进程
第四节 城镇化
5、中国城镇化的道路
(1)19世纪中期以前,全国范围内城镇化发展极其缓慢。
城镇化水平又称城镇化水平或者城镇化率,是城镇化的侧度指标。 表示区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我们国家就是非农业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 年份 2013年 2012年 城市化率(%) 53.7 52.57 年份 城市化率(%)
2006年
2005年
43.90
42.99
上海 88.9% 北京 86.2%

课程特点和要求
特点:涵盖面极为广泛,知识结构复杂,综合性强 知识要求:了解 、熟悉 、理解 、掌握
方法要求:认真学习理论、积极思考、注意知识积累 考试要求: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堂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20%。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二是产业结构的转换,即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农业向
非农产业转换; 三是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换,即由于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包括城市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换;
四是生活方式的转换,即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包 括农村的现代化展特征:城市发展速度 缓慢 ,持续时间 长 ; 城市结构 简单 ,规模 小;
城市职能 简单 ,主要是 政治、军事、宗教 等职能。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并存,18世 纪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济结构: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城市产业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革命层出不穷。




课程内容
第1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4篇 城市专项规划 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 第15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16章 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 第3章 城市规划体制 第17章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第4章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第18章 城乡住区规划 第2篇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第19章 城市设计 第3篇 城乡空间规划 第20章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第10章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第5篇 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11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应性评价 第12章 城乡区域规划 第13章 总体规划 第14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工业革命 2、近代城市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 3、当代城市发展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工业革命以前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经6000余年。 经济结构:农业社会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商业、手工业发展缓慢。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上海城市早期平面形态的演变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东部产业园区
铁路北生活居住片区 西部产业园区 铁路南生活居住片区 大学城产业区 银滩旅游度假区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并存,18世
纪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济结构: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城市产业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革命层出不穷。
城市规划原理
主讲人:冯晓淼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城市规划及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是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系列的入门课,对学生后续城市 规划和环境规划各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就业具有重
要意义。

课程任务

了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理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及其主要实践过程; 掌握城市规划体系,理解各层次城市规划的主要内 容,掌握城市规划制定的基本程序; 初步掌握编制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原理和方法, 重点掌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培养学生正确的城市观念,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全面 的规划理念; 为道路与交通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生态环 境规划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城镇化
3、城镇化进程

四个阶段
(1)工业革命前时期,
城镇化水平经过很长一段 时间后达到3% ; (2)工业化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经过较长的时
间达到30%左右 ;
(3)工业化发展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短的时间快 速发展到60(70)%左右; (4)后工业化阶段,城 市化水平60%(70)之上,发展缓慢
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的中下游,美索不达米亚 平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中美和南欧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
1、城市的形成过程
第一次劳 动大分工 第二次劳 动大分工
原始群落
固定的农业居民点
城市居民点
2、城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劳动大分工。 3、城市是伴随着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 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4、城市最早出现的地域可能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河、长 江流域的中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及中美和南欧等地。 5、早期城市最突出的职能是( 防御和交易)。
主要影响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功能多样化、环境、科技
城市发展特征:城市发展速度( 加快,变化剧烈 ) ; 城市结构趋向( 复杂,规模日趋增大 );
城市职能(多样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成为主要职能 )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3、当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
城市发展特征: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较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较快;
3、城镇化进程
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生产力
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 缓慢,城镇化水平经过较 长的时间达到30%左右 ; (2)中期阶段,城镇化的速 度加快,城镇化水平较短的时
间快速发展到60(70)%左右;
(3)稳定阶段,农业的剩余 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 口,城镇化水平60(70)%之上 ,发展缓慢。
郊区
市区
城市相对分 散发展阶段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农村
郊区 市区
1、20世纪70年代初 2、农村向城镇的人口迁移基本消失, 区域内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从城区到 郊区的迁移。 3、城市开始摆脱自身孤立发展的束 缚,向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协同 发展的阶段迈进,形成城市群或城 市带。
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 扩散效应
贵 族
贫 民
中等阶层
贵 族
贫 民
中等阶层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工业革命以前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经6000余年。
经济结构:农业社会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商业、手工业发展缓慢。
主要影响因素:防御、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
第四节 城镇化
重点内容

理解城市的概念 掌握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理解古代、近代和现代城市发展特征的区别 掌握城镇化的含义


掌握城镇化进程的阶段划分
掌握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1、字源学的解释
中文: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 以资保障也”。 —城堡,具有防御功能。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 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市场,商品交易的功能。
(2)19世纪后半期开始城镇化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东部沿海较
快,内地大部分还是十分缓慢。 (3)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步伐加快,可由于政策的波动,几起 几伏,与同时期一些国家比较仍较慢。到70年代末,当时的城镇化水 平约14%。 (4)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随之 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到1999年已经达到了29.5%。 (5)21世纪是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的时期,2013年我国的城镇 化水平已经达到53.7%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