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药理学 第十三章 抗感染药物

临床药理学 第十三章 抗感染药物


特征药物
青霉素Ⅴ
耐酸,不耐酶,可口服
苯唑青霉素(新青霉素Ⅱ)耐酸,耐酶
氨苄青霉素(氨苄西林)不耐酸,吸收度尚可
复方制剂 氨苄西林/青霉烷砜
哌拉西林/替卡西林 对假单孢菌有杀灭作用
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 复合制剂 a. 奥格门汀/安灭菌(阿莫西林/克拉 维酸钾) 强力阿莫仙 po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250:125mg)对MRSA有效 b.舒他西林 (阿莫西林/舒巴克坦)
代表药物
红霉素 阿齐霉素
齐宏 其仙 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对结核杆菌的PAE作用长达5-15小时 胃炎的三联用药:
枸橼酸铋钾 克拉霉素 甲硝唑
第六节 合成抗菌药
磺胺类(略)
喹诺酮类 吡酮酸/吡啶酮酸类
作用于DNA回旋酶 → 染色体不可逆损害 → 选择性毒性
不受质粒传导的耐药性影响 ∴耐药性 ↓ ↓
3. 过敏反应 完全交叉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的急救) 4.抗菌谱 G+球、G+杆 G–球
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
过敏性休克的急救
毒性反应
青霉素脑病
赫氏反应(吉海反应) 治疗梅毒时症状加剧
二重感染
水、电解质紊乱
羧苄青霉素(双钠盐)
长效制剂* 可引发血管栓塞而导致精神错乱,紫绀,
癫痫的发作
药物相互作用
• 不宜与快速抑菌药合用 • 与氨基糖苷类合用 • 与碱性药物合用 • 与酸性药物合用 • 与细胞色素C合用
对产酶及非产酶淋球菌有强大杀伤作用
第五节 大环内酯类
12~18元大环内酯骨架 ← 碱性破坏
临床常用
1~3个糖或氨基糖以糖苷键相连(碱性)
14元环 红霉素类

酸性水解
16元环 螺旋霉素 麦迪霉素
作用特点
细菌生长期抑制剂 耐药诱导性
新大环内酯的作用
注意问题
1、胃酸破坏 2、注射剂不能用盐溶液溶解 3、与茶碱合用时,抑制茶碱代谢 4、与洛伐他汀合用引起横纹肌溶解 5、注意过敏休克的抢救 *糖皮质激素首选
第三代 诺氟沙星 norfloxacin
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
氧氟沙星 ofloxacin
培氟沙星(甲磷酸培氟沙星;甲氟哌酸;培福新)
G-6PD个体禁用
晚三代:左氟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
对茶碱代谢几乎无作用
第四代 格帕沙星 grapafloxacin 曲伐沙星 trovafloxacin 阿拉曲沙星 alatroloxacin 莫西沙星 moxifloxacin 克林沙星 clinafloxacin vigamox 加替沙星 gatifloxacin
羧苄青霉素(卡比西林):抗假单孢作用强, 对MRSA无效
二、头孢菌素类
1、特点 耐青霉素酶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过敏反应低
OCH3
R1 C NH
O O
S
N R2
COO-
7-ACA
2、相互作用
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肾损害
与乙醇合用可产生“醉酒样反应”*
尤以头孢哌酮最为明显
代表药物
一代:头孢噻吩 头孢氨苄 头孢拉啶 头孢唑啉
硝基咪唑类(略)
一、喹诺酮类
药物名称
氟哌酸 甲氟哌酸 环丙沙星
茶碱浓度升高幅度 (%)
11 20 23
与茶碱合用时,可抑制茶碱代谢(相似的还有CsA、咖 啡因、华法林等)
氟嗪酸(氧氟沙星)、萘啶酸则无此作用
代表药物
第一代 萘啶酸
nalidixic acid
第二代 吡哌酸
pipemedic acid
临床应用注意问题
1、与其他抗生素联用 2、药物相互作用 3、不同病理状态下应用 哮喘 肝肾功能异常 癫痫 儿科应用与否
Thank You!
特点:抗G+及部分G-活性增加通透性(一天一次给药)目前发现对糖
代谢有影响,可产生糖代谢紊乱
临床应用注意问题
1、与其他抗生素联用 扩大抗菌谱 *氨基糖苷类 协同作用
氯霉素、利福平拮抗其作用 2、药物相互作用
金属盐制剂 茶碱 非甾体抗炎药*诱发癫痫发作 3、不同病理状态下应用
他唑巴坦
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
1 结构及作用特点 含有链霉糖胺或脱氧链霉胺,以糖苷键结合
2 产生菌不同 链霉菌 小单孢菌
3 作用 静止期杀菌剂 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 阻碍细胞膜蛋白的合成
代表药物
庆大霉素 丁胺卡那(阿米卡星) 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 尼泰欣
对绿脓杆菌的作用强于庆大霉素,用于 烧伤感染等 大观霉素( 淋必治)

头孢吡肟(马斯平)
抗G-杆菌


酶稳定性


四代头孢:
蛋白结合率
头孢匹罗 马斯平
5%-10%
头孢吡肟
15%-19%
头孢利啶
4%
特点:头孢烯环引入季胺基具有良好亲水性
对β-lactamase亲和力低
对MRSA作用差,与NaHCO3配伍禁忌 蛋白结合率低
新型β-内酰胺类*
1 碳青霉烯类 代表药 亚胺培南 美洛培南 复方制剂 泰能 泰宁(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美洛培南 2 单环类 代表药 丫啶-2-酮-1-磺酸 氨曲南/菌克单 对G-需氧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PBP有高亲和力,对 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3 氧头孢烯类(了解)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按照作用机制
可逆的竞争性酶抑制剂 邻氯西林、双氯西林
不可逆的竞争性酶抑制剂:竞争酶的活性部位 与酶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
棒酸 舒巴坦(青霉烷砜) 他唑巴坦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克拉维酸钾(棒酸钾盐) 一代
棒酸
舒巴坦钠
二代
他唑巴坦
三代
舒巴坦
发展方向
探索有双重作用的青霉烯 探索合成强力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第十三章 抗感染药物
黄丽军 临床药理学教研室
第三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新型β-内酰胺类
一、青霉素类
6-APA
特点
1. 结构 6- APA母核
OH H H S
CH3
R1 C N C C
C
B
A
CH3
CN
C C O R2
O
HO
酰胺酶作用点 青霉素酶作用点
2.作用 共同的抗菌机制→ PBP 青霉素结合位点
二代:头孢呋新/西力新 头孢克罗/希刻劳 欣可诺
三代:头孢他啶 凯复啶 头孢曲松/三嗪 罗氏芬 头孢噻肟 头孢地嗪
头孢菌素类
抗G+球菌
第一代头孢菌素(Ⅰ~Ⅷ)
头孢唑啉(Ⅴ)

第二代头孢菌素
头孢呋辛(西力欣)
第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噻肟(凯福隆)
头孢哌酮(先锋必)
头孢三嗪(罗氏芬)
头孢他啶(复达欣)
第四代头孢菌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