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论文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音乐论文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莫扎特
———忧伤的快乐
作者简介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祖籍是德国,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并拥有绝对音感,被称为音乐神童。

他的母亲也热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

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猝死于维也纳,终年35岁。

其中最出名的歌剧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幼年时被誉为“音乐神童”,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莫扎特的钢琴作品非常丰富多彩:包括:18首钢琴奏鸣曲,7首钢琴三重奏,2首钢琴四重奏,27首钢琴协奏曲,35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10首双钢琴作品,15首钢琴变奏曲,以及其他钢琴小品数十首。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

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

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

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包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一、作曲背景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作于1788年。

这是莫扎特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创作的三部最伟大的交响曲,也是作者最后的三部交响曲(6月26日完成降E 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7月25日完成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8月10日完成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之一。

当时莫扎特穷愁潦倒,经济状况一落千丈,有时候还需临时补贴。

在此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那些灰暗的思绪如此频繁敲击我,我曾作出巨大努力来驱走这些思绪。

”g小调在他的眼里是凄切悲凉的,在他的作品《g小调弦乐五重奏》、《g小调小交响曲》都有相同的风格。

二、乐曲赏析
《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共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是2/2拍的快板段落,调性自然为g小调。

曲子的一开头,在中提琴非常稳健却又显得不安的一连串16分音的伴奏下,小提琴分为2个八度共同演奏出下面这段非常著名的旋律。

这一段小提琴的旋律带有非常明显的小调色彩,体现着莫扎特的愁苦与忧郁。

而中提琴的一串16分音看似是在给旋律打节奏,实际却如同命运敲击着作曲家的人生。

这便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

在经过与管乐的合奏,以及第一主题的重现之后,乐曲进入一段比较舒缓的旋律:
这一旋律同样是由小提琴奏出,其中还夹杂着一些管乐声部的点缀。

这一旋律少了第一主题中的一些焦躁,但似乎又多了一些悲伤。

这两个主题也为整部作品奠定了基调。

之后,经过1,2主题的轮番演奏后,乐曲进入展开部。

在展开部发生了一个转调:
正是这两个和弦将乐曲下调了半度,由g小调转为升f小调,使色彩发生了些许变化,加强了乐曲的戏剧性。

而在这一部分中,第一主题更是经过了数次变调演奏:
这使的不安的第一主题始终游弋于乐曲的各个角落,不曾有一刻安宁。

而结尾前处主旋律小提琴的一串急促的16分音以及结尾处3个沉重的和弦使得痛苦的情绪贯穿了整个第一乐章,极富感染力。

第二乐章同样是奏鸣曲式,为6/8拍的行板,但调性转为降E大调。

调性的转变意味着这一乐章的总体色彩将会变得明朗起来。

这一乐章中,许多旋律听上来都非常的舒缓悠扬,
如开头由小提琴演奏的,由长笛演奏的
等等。

而由小提琴与长笛对于这种音型一问一答似的演奏更使得听众能够短暂的忘掉之前乐章的悲伤阴沉。

然而在这种悠扬婉转的旋律当中,却暗藏着一丝不和谐,如下段旋律:
该旋律中的A与降C两个音脱离了降E大调,而旋律经过这两个不和谐音之后又在结尾处圆满地回到了降E大调,这就如同莫扎特在自己的家庭中找到了些许温暖,但突然又想到了自己的悲惨,但又突然决定暂时不去想这些苦难而去享受这短暂的美好;在如同这一
段管乐的齐奏,主音是半音半音的爬升,力度
也是逐渐变强,代表着负面的东西对莫扎特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些负面情绪在乐章中段有一个短暂的爆发

……,其中六个沉重的降C让人感到非常明显的不安,但是很快曲子的基调又回归了安详。

值得一提的是本乐章的结尾由长笛演奏的,由于其它声部都是下行的结尾,而长笛是其高音区的上行的结尾,所以非常明显的突出了长笛音色的悠扬,是这个短短的2个音非常富有魅力,让人感到不忍离去。

总体来说,这一段可以说是一个缓解的间歇,虽然暂时回归了平稳温柔,但那一丝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

第三乐章为稍快板的3/4拍小步舞曲,调性又回归g小调。

小步舞曲顾名思义应该有着轻盈的步伐,然而在肩负着重压的莫扎特笔下,其步伐却是沉重的。

乐章的开篇是这样的:
每一个音都铿锵有力,整个曲调向上攀升。

当攀登到最高点也即上加一线的B时,整个曲调又如同瀑布般倾泻下来,就像是莫扎特情绪的一种发泄。

在经过短暂的发泄之后,马上又准备开始另一波攀登。

这张攀登一个接着一个不断的重复着,突然到达了一个转折点:
我们可以看到,调性转为了G大调,旋律也变得非常的舒缓,甚至较之于第二乐章还要动听。

在这一段小提琴及木管动听的旋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莫扎特心中真正的快乐。

也许这一段就代表着莫扎特那快乐的天性。

闭上眼睛聆听这一段,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在挫折中仍然保持微笑的莫扎特。

而经过这一段的过渡,当铿锵有力的小步舞曲主题再现时,我们发现其似乎有了更大的攀登的动力。

而这一再现主题也推动着乐曲向着其最终章走去。

乐曲的最终乐章是g小调2/2拍的疾板,其曲式是奏鸣曲曲式。

乐章刚一开始,焦躁的主题便直冲进来:
这一主题含有鲜明的对比因素:前半部分几个单独的8分音与4分音为单独的弦乐,较为柔和,而后半部分一串16分音则加入管乐合奏并增强了力度,显得十分有力。

而在这一
旋律之后,便是小提琴一大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极快的16分音配以其它声部慢速有力音型的点缀:
这汹涌澎湃的音符像是莫扎特的一种宣泄,也像是莫扎特迈着急促坚定的步伐,面向人生的种种苦难前进。

本乐章的第二主题又是一种歌唱性的主题:
但是其中同时也夹杂着一些急促。

而在展开部时,如同第一乐章一样,有着频繁的转调,也增加了乐曲的戏剧性。

同时由于这些处理与第一乐章的处理非常相似,也给整个乐曲增加了协调性。

而在结尾处在低音声部有力的伴奏下旋律给人一种很辉煌的感觉,将乐曲提高了一个境界:即不单只是讲述自己的苦难及表达不满,而是给人们一种与苦难抗争的激励,给人们以希望。

(摘自《浅析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纵观整曲,莫扎特用他那纯熟的天才般的作曲手段,在诉说着自己的苦难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抗争着,同时不断地鼓励别人去抗争,在生活的苦难中不断挣扎向往欢乐,不论何时都对生活仍有希望,从不放弃的心念,它是欢乐的忧伤。

所以无论从艺术层面看,还是精神层面看,莫扎特《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都是交响乐历史上最伟大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通过聆听这部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伟人的一生,读到了他的思想,这正是《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魅力所在,也是莫扎特的魅力之所在,甚至也是交响曲的魅力之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