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
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
”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
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
②湩(dóng):乳汁,这里指汤汁。
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庐基侧________②会虎为暴________(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B. 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D. 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②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答案】(1)搭建庐舍;适逢,正赶上(2)B(3)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4)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解析】【分析】(1)①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庐”,名词用如动词,建庐舍;:会:古今异义词,适逢,正赶上。
(2)A副词,才,/副词,竟,竟然;B都是语气助词,表疑问;C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得祀:得到祭祀;何……为:做什么。
这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要注意语气。
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②若:你;过:过分,指失礼;至:极点。
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4)结合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能食乃止”可见其尊老爱幼;从“许之矣,不可负约。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可以看出其诚信务实;从“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可见其廉洁爱民。
故答案为:⑴①搭建庐舍;②适逢,正赶上。
⑵B;⑶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⑷ 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附参考译文】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小时候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便自己背着母亲进京。
得中进士以后,母亲去世,他在墓旁搭建庐舍,吃的饭没有滋味,坐的地方没有垫席。
德秀没有来得及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娶妻,便不肯结婚,人们认为不能断绝子嗣,他回答说:“哥哥有几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早年时,他的侄子还是婴儿时丧母,家中无钱雇佣乳娘,德秀便亲自喂养孩子,连续多日汤汁流洒,直到孩子能吃东西才停止。
有一个盗贼被捕入狱,恰逢老虎作乱,盗贼请求让他去打虎为自己赎罪。
小吏说:“这是那人骗人的计谋,他要逃跑,这不是让我们犯罪吗?”德秀说:“答应他了,不能违背约定。
如果犯罪,我承担罪责,不会连累别人。
”第二天,盗贼带着老虎尸体回来,全县感叹不已。
德秀做官得到的俸禄,全部给孤儿和失去子女的老人买了衣服和食物。
赶上饥荒的年景,他有时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只是快乐地弹琴来自娱自乐。
他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箪瓢罢了。
同族的弟弟元结哭得悲恸,有人说:“你哭得这么悲哀,符合礼节吗?”元结说:“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大人活了六十年,从不贪求富足,从没有过十亩的土地、十岁的僮仆,从未用完整的布料做过衣服、吃上过丰富的食物。
我为他悲恸,是为了告诫那些荒淫贪婪、巧言谄媚、生活糜烂的人。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醉翁”、“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
B. 《生查子•元夕》、《卖油翁》都是欧阳修的作品。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D. 宋朝的欧阳修、苏洵、曾巩都位于“唐宋八大家” 之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3)选文中游人的“乐”指:________ ;太守的“乐”指:________ 。
【答案】(1)C(2)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3)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乐)。
【解析】【分析】(1)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故选C。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酿泉,用酿泉;为,做,酿造;洌,清。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根据语句“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以得知,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可以尽兴地享乐。
而太守则是,看到自己治理下的百姓生活富足,能够和自己一起来游山,这是太守最大的成就,也是他最大的乐趣。
所以,游人的“乐”主要指享受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太守的“乐”指的是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故答案为:⑴C;⑵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⑶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注意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
【附参考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使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