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考试及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洗漱.(sù)一绺.(liǔ)无垠.(yín)锐不可当.(dǎng)B.不辍.(chuò)轮廓.(kuò)盎.然(yàng)深恶.痛疾(è)C.踱.步(duó)琐屑.(xiè)脸颊.(xiá)丑陋可憎.(zèng)D.轻盈.(yíng)悄.然(qiǎo)胆怯.(qiè)猝.不及防(cù)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年十一假期,前来秦始皇陵兵马俑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B.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C.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D.上海一人工湖惊现巨幅“中国地图”,这一巧妙设计可谓独具匠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据统计,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汽油行业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大约12.7%左右。
C.《金色花》描绘了儿童嬉戏的画面,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情。
D.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牛肉的抽样检测,防止不合格肉制品重现百姓餐桌。
5、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C.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D.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6、请选出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⑦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③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④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⑤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A.⑤②①③④ B.④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① D.④③②①⑤7、根据提示,用作品原文填空。
⑴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
(崔颢《黄鹤楼》)⑵________,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⑶________,寄身于草野。
(曹植《梁甫行》)⑷庭中有奇树,________。
(《古诗十九首》)⑸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⑹《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_____)(4)思欲就.亭止息(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看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A.看戏途中 B.渔火点点C.月夜行船 D.水乡夜景2.下列对文中画構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3.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A.味觉视觉听觉B.嗅觉听觉视觉C.嗅觉视觉听觉D.味觉听觉视觉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C.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5.第二自然段主要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母亲鞋梁晓娜①临近母亲节,不知道从哪传出儿女送鞋给母亲,母亲便可平安的说法。
聪明的商家自是不肯错过狠狠赚一笔的商机,各种优惠条幅铺天盖地:“母亲节,全场买两双即送一双母亲鞋”“母亲节当天,买母亲鞋五折”“买母亲鞋满88即送康乃馨一支”等等。
我接孩子放学的路上,碰到朋友一手拿康乃馨,一手提着新鞋,和母亲有说有笑,朋友一脸灿烂。
我真想也能给自己的母亲买一双鞋,可再也没机会了!心里对母亲的愧疚油然而生。
②母亲去世的时候,穿的是那种极其便宜的凉鞋。
我们找遍了她的箱箱柜柜,连双像样的皮鞋都没有。
我们兄妹四个,虽说不是百万富翁,可家家小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
谁家也不缺吃不缺穿,但谁也没有想起为故乡的母亲做些什么,母亲从未开口要求过什么。
她总是说:“家里有钱花,我们有衣服有鞋,身体也好,什么都不缺!”我们每年为爱人、为孩子、为自己添置着不同款式的皮鞋,唯独忘了母亲。
一直到那个暴雨骤起的夏夜,母亲猝不及防地走了。
③母亲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她做的最后一个动作,就是用仅能动的那条腿强撑着下地,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她的意思,她是要回家,不愿做开颅手术。
也许她在那一刻,想的最多的是,为我们省下那笔高昂的手术费。
我和二姐怕她光着的双脚撑在地上,再冻着了,便握着她的光脚往床上挪。
可当我触摸到那双痩瘪的光脚时才发现,母亲的脚是那样的冰,是那样的凉。
母亲生病住院后,我们为了方便照顾,竟一直让她光着双脚,没为她穿过一双暖和的鞋,全然不知她的冷暖。
母亲就这样走了,光着双脚,带着我们不知不顾的寒冷,走了。
④安葬了母亲之后,我们兄妹几个又像多年前一样,在高速路口挥挥手,各自向不同的方向奔去。
⑤一年后,我们又从天涯海角飞回故乡为母亲过周年祭日。
母亲的坟头已长满了青草,我们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找到母亲的坟。
打电话给父亲,告诉他我们到了村外。
父亲知道我们一定会先去坟地看母亲,就打着雨伞,拿着两双旧胶鞋来了。
父亲说:“家里下一星期雨了,快把你们的高跟鞋脱了吧,路太难走!这是你妈的胶鞋,下葬的时候忘了烧。
你们凑合着穿一天!”我和二姐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鞋,鞋上布满了补丁,里面仿佛还有母亲的余温。
我终于没能忍住,失声痛哭。
姐姐说:“除了哭,咱们还能给母亲做什么?”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更加大声地哭泣。
⑥那夜,我做了个梦,梦见一个金灿灿的黄昏,母亲就坐在门前的枣树底下纳鞋底。
母亲每扎几下,就抬头看看红彤彤的天,暖暖的阳光斜照在母亲干皱的脸上。
小时候的我们,不知道踩碎了母亲多少个斜阳。
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黄昏里,将自己一生的年华,都纳进了儿女们脚上的千层鞋底。
母亲一生为我们做过太多的鞋,可是长大后,我们谁也不愿穿母亲做的布鞋,觉得穿着一双黑布鞋走在楼宇林立的都市里特别寒碜,尽管母亲做鞋的手艺是村里最好的。
母亲仍不厌其烦地做着我们水远都不会穿的布鞋,一双一双挤满了家里那个蓝色的布包。
⑦母亲走了,这些崭新的布鞋成了母亲的遗物,一双双布鞋静静地望着我们,望得我们泪如泉涌……(选自《河南能源报》2016年11月03 有删改)1.文章开头写商家热闹的促销活动和遇见朋友与母亲有说有笑的情景,有何作用?2.你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母亲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黄昏里,将自己一生的年华,都纳进了儿女们脚上的千层鞋底。
3.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母亲走了,这些崭新的布鞋成了母亲的遗物,一双双布鞋静静地望.着我们,望.得我们泪如泉涌……4.下面句子划线部分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她总是说:“家里有钱花,我们有衣服有鞋,身体也好,什么都不缺!”(2)那夜,我做了个梦,梦见一个金灿灿的黄昏,母亲就坐在门前的枣树底下纳鞋底。
母亲每扎几下,就抬头看看红彤彤的天,暖暖的阳光斜照在母亲干皱的脸上。
四、写作题(40分)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一DCCBD白云千载空悠悠征蓬出汉塞剧哉边海民绿叶发华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1.睡觉只,只是曾经到,靠近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