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近年,经历“瘦肉精”、“红心鸭蛋”、“大头娃娃”等食品安全事件后,“三鹿奶粉”事件再次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当前,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早前热议的《食品安全法》。
是中国食品安全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食品安全的监管方式成为核心话题。
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自身的特点。
然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食品安全问题是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所共有的社会经济现象;2、我国食品安全立法工作滞后;3、食品安全的管理机构分散、职能不统一;4、缺乏正常的食品安全监督公众渠道;五是社会整体诚信资本的缺失。
措施:食品安全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社会性,与社会公共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鉴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现状,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
创新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构建食品安全工作新格局。
加快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不断改进监管手段。
建立严密的食品监管网络,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2、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
3、构建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以国家级食品质检机构和食品安全专家为专业技术支持,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对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公告。
4、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相关认证。
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的力度;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进程。
5、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
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办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访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
追究制度。
高等教育
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
从这个层面讲,教育是经济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动力和支点。
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与社会经济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高等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1、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
2、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
3、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注入重要的精神动力。
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在高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问题关切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存在的助阳问题有1、1.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各类高校,特别是非重点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不够优化,这种模式造成了本科毕业生既没有专业特色,同时口径也偏狭窄的局面。
2、教学质量下降明显。
大众化使高校入学人数剧增,许多在精英阶段根本无望升学的学生纷纷进入大学。
学生数量激增,进大学门槛降低,学校又不能同时在师资和硬件上满足学生。
3、高校手脚依然受绑。
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大小是高等教育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必须受到尊重和保护,具体包括招生权、专业设置权、教学权、科学研究权、对外交往权、校内人事权和财产权等等大学生教育需求的多样化还是要求大学应该具有更大的自主权。
4.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制约管理水平的提高。
教学管理岗位设置基本齐全,教学管理队伍也基本稳定,但在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一些教学管理人员自身存在的缺陷直接制约着教学
管理水平的提升。
5、实践环节削弱,理论脱离实际。
近年来,在加强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的同时,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已被严重挤压减少
措施:(一)政府要转变职能,明确责任。
1.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该摆脱传统的依靠政府创建大学的模式,通过鼓励和扶持民间力量投资私立高等教育来弥补政府的财力不足,使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
这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战略选择。
2.动员社会各种力量,保证投资渠道多元化。
3.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二)大学要准确定位,提高质量。
1.准确定位,明确自身在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必须顺应大众化教育发展的潮流,准确定位才能找到生存之道。
2.注重质量,面向经济主战场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是要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
其次,深化教学改革。
探索促进学生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满足他们需要的教学内容和选择适合他们学习风格的教学方法。
同时,要注意培养目标的复合型,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广博而丰富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的素质,成为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的、满足不同岗位需要的专门人才。
最后,注重改善教学条件,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同时,又要加强教学硬件建设,不能苦了提供了教育成本的求学者。
3.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三)形成社会合力,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是政府和大学的事,它也是整个社会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
特别是企业在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需要扮演重要作用,它既要为高校提供经费支持,也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实习和工作的舞台,使产、学、研更紧密地形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