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动荡不定的阿根廷经济
阿根廷共和国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
海岸线长4000余公里。
面积278万平方公里。
人口 3700万(2000年)。
其中白种人占97%,多属意大利和西班牙后裔。
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
87%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阿根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占全国总面积1/4的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 土地肥沃,地势平坦,这为阿根廷发达的农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主要农产品是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葵花籽等,2001年粮食总产量为6748万吨,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1999年阿根廷牛存栏4905.67万头,屠宰量1241.14万头,牛肉产量265.2万吨,出口33.8万吨,出口收入为6.5亿美元。
同年羊存栏1710.53万头,年屠宰量47.3万头,产羊毛6.5万吨。
1999年阿根廷牛羊及其肉类出口收入达19.34亿美元。
发达的农牧业,阿根廷成为世界粮食和肉类的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素有“世界粮仓肉库”之称。
阿根廷还拥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银、铀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稀有金属铍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二, 铀矿资源储藏量2.94万吨,名列拉美之首, 除此以外,目前已查明的蕴藏量还有:石油4.11亿吨,天然气6886亿立方米,煤炭6亿吨,铁3亿吨。
阿根廷拥有500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海湾和温和的气候为阿根廷提供了许多不冻港,同时还为阿根廷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
1991—1996年,渔业是阿根廷第一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增长率为214%。
1999年捕鱼量达101.28万吨,出口收入为5.05亿美元。
2000年捕鱼量达85万吨,出口收入为5.9亿美元。
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劳动力拥有较高的素质以及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将近70年稳定的政局,使阿根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世界上富裕的国家之一。
在1900 年, 阿根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日本的2倍, 略高于芬兰和挪威, 略低于意大利和瑞典。
1913 年, 阿根廷的人均收入为3 797 美元, 高于法国的3 485 美元和德国的3 648 美元。
但1930年发生政变以后,阿根廷结束了70年的政治稳定局面,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
但即便如此,在1950 年, 阿根廷的富裕程度仍领先于日本, 与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大致相当。
20 世纪50 年代以后, 政府才开始重视重工业、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
内向发展是阿根廷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主要特点。
为了扶持制造业, 政府采取了高筑贸易壁垒的措施, 使本国“幼稚工业”处于基本上没有外来竞争的环境中。
然而, 保护的代价是高昂的。
例如, 由于企业的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幼稚工业”不必为参与国际竞争而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结果是, 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阿根廷一些非耐用消费品的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几倍。
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固有的缺陷与20世纪80年代初不利的外部环境结合在一起,1982年终于使阿根廷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
在被称作“失去的10年”的80年代, 阿根廷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0.7% , 而通货膨胀率则居高不下,1989年高达4 924%。
1989年梅内姆上台后, 虽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但通胀问题依然很严重。
1991年卡瓦略出任经济部长以后,阿根廷开始实行以比索与美元固定兑换率为基础、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1991—1998年年均增长率达6%。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动荡的影响,阿根廷经济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滑坡。
德拉鲁阿总统执政后,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复苏的措施,但收
效甚微。
2001年,阿根廷经济连续第四年衰退,国家风险指数突破4000点,偿债压力陡增,工业生产严重下滑,银行存款大规模流失。
为避免金融系统崩溃,政府于12月1日宣布冻结银行储蓄存款的紧急经济措施,引发大规模社会骚乱并最终导致联合政府跨台。
阿根廷原来贫富差距相对较小,相当一部分居民属中产阶级。
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从1980年的13%增至2001年的44%,失业、半失业人数高达700万。
自1991年实行固定汇率政策以来,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40%贫困阶层人均月收入从80年代初的273美元减至267美元,10%最富裕阶层人均月收入却从同期的2380美元增至2561美元。
2002年1月杜阿尔德出任过渡总统之后,对危机重重的阿根廷经济进行大胆变革,废除联系汇率体制,将比索大幅度贬值,并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同时继续实行金融管制的政策。
但他的改革并没有使阿根廷的经济好转。
2002年,阿根廷经济经历了10年来最严重的危机,经济下降了11%,失业率高达24%,全国51.4%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经济危机已达到极点。
自从基什内尔执政起,政府大力实施税收改革,增收节支,控制政府开支;采取措施消除危机给金融体系带来的严重后果,积极干预金融市场,稳定汇率和利率,控制通货膨胀;加速银行和金融体系的调整与改革,基本上解冻银行存款;加大债务问题上的谈判力度,避免再次陷入债务危机;千方百计促进出口,刺激内需,推动经济不断复苏。
阿根廷在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与动荡之后,实现了政治基本稳定, 2003年阿根廷经济终于走出长达四年多的经济危机,实现了8.7%的高速度恢复性增长。
2004年阿根廷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虽然经济增长快速,但阿根廷经济实际上仍处于恢复和复苏过程之中,基什内尔仍面临着引领阿根廷经济彻底脱离危机和衰退的阴影,走向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增长的艰巨任务。
能源问题以及巨大的外债都是影响阿根廷经济的重要因素。
此外,基什内尔政府还必须制定和实施政治体制及宏观经济结构的全面改革规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导致两年前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结构性问题,建立一个能够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政治与社会体制及经济结构。
讨论目的:
经济增长是本书的核心,通过对本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本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经济分析能力。
涉及知识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案例讨论过程:
1.组织者介绍案例,并对参与者进行分组,确定讨论时间、地点,说明相应规则。
2.每个参与者对案例做前期资料准备。
3.各小组根据思考题进行讨论。
4.讨论结果陈述。
5.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