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五、基因数量效应的分析 (一)基因数目的估算 1. 据分离的群体内出现极端类型的比
例估算 2. 据公式算
n = --(---X---P-1-------X--P--2-)---2--------8(S2F2- S2F1)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二)多基因的作用方式 1. 累加作用
VF2=VG+VE =VA+VD+VE =VA+VD+VI+VE
VB1+VB2=VA+2VD+2VE
VA=2VF2-(VB1+VB2)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第四节 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
遗传率(力): 遗传方差在总方差(表型 方差)中所占的比值,作为杂种后代 进行选择的一个指标
广义遗传率hB2 =
第八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遗传性状:
质量性状:表现型具有 不连续的变异
数量性状:表现型具有 连续的变异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特征
一、数量性状的特征 (1) 连续性变异,不
能明确分组,用 统计学方法分析 (2)易受环境条件的 影响而发生变化 (3)存在基因型与环 境的互作
每个有效基因的作用按一定数值与 尽余值相加或相减 2. 倍加作用 每个有效基因的作用按一定数值与 尽余值相乘或相除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第二节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 统计方法
平均数 xx1x2x3 xn x
n
n
方差 V/S2 V
xx 2
n1Vx2x2nn 1标准差S
S x x2 n 1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玉米穗长遗传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图 8-2 玉米4个遗品传学种第八在章数量3性个状遗环传 境中的产量表现
二、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
100cm(A1A1A2A2a3a3) ×70cm(a1a1a2a2A3A3)
↓
85cm(A1a1A2a2A3a3)
↓
130cm(A1A1A2A2A3A3)—40cm(a1a1a2a2a3a3) F1 ≈ (P1+P2)/2
F1 ≈ F2 F2连续性变异,幅度大,正态分布 F2现超出双亲的变异类型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三、数量性状的遗传解释 例如小麦子粒颜色的遗传动态
P
红R1R1R2R2 白r1r1r2r2
F1
R1r1R2r2 红
F2 1
4
6
4
4R 3R 2R
1R
深红 中深红 中红 淡红
1 0R 白色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G=A+D+I
VG = VA + VD + VI P=A+D+I+E
VP = VA+VD+VI+VE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cc
0 dc Cc
CC
ac
ac
dc 0
dc ac dc ac dc ac
无显性 ,加性效应 部分显性 完全显性 超显性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基因型值可进一步剖分为3个部分:
G AD I
加性效应,A: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 的累加效应,可固定的分量
显性效应,D: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 效应, 属于非加性效应
上位性效应, I: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 互作用, 属于非加性效应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加性-显性模型
G=A+D P=A+D+E
VG = VA + VD VP = VA+VD+VE
第三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 和方差分析
一、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 表现型值:对个体某性状度量或观测 到的数值,是个体基因型在一定条件 下的实际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 作用的结果
P - 表现型值 G - 基因型值 E - 环境离差 则 P = G + E VP = VG + VE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二、几种常用群体的方差分析 P1、P2和F1是不分离世代,群体内个体 间无遗传差异,所表现出的不同都是 环境因素引起的。故:
VP1=VE VP2=VE VF1=VE
VE=VF1 =1/2(VP1+VP2) =1/3(VP1+VP2+VF1) =1/4VP1+1遗/传2学第V八F章数1量+性1状遗/传4VP2
三、超亲遗传 后代性状表现超过某一亲本的现象。 可用多基因假说解释:
早熟a1a1a2a2A3A3×A1A1A2A2a3a3晚熟 ↓
A1a1A2a2A3a3 ↓
A1A1A2A2A3A3……a1a1a2a2a3a3 更晚熟 更早熟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四、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关系
1. 某性状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性状的特点
2. 同一性状,因杂交亲本不同而表现不同
3. 某些基因可能同时影响质量和数量性状
白三叶草,叶斑与叶片数共同由两对独立基因
互作和剂量影响
4. 多基因与主基因有连锁现象
四季豆,色泽的主基因PP、Pp紫色,pp白色。
三种类型粒重均为连续性变异,平均粒重不同。说
明控制粒重的多基因中,有一部分能与P和p基因
连锁。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借助于分子标记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QTL)作图技术,已经可以在分子标 记连锁图上标记出单个基因位点的位 置,并确定其基因效应: 主(效)基因:效应明显的基因 微效基因:效应微小的基因 修饰基因:增强或削弱其他主基因对
表现型的作用 (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 及与环境的互作)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VG VP
× 100%
= VF2- VE × 100% VF2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狭义遗传率hN2 =
P 红R1R1R2R2R3R3 白r1r1r2r2r3r3
F1
R1r1R2r2R3r3 红
F2 1 6 15 20 15 6 1 6R 5R 4R 3R 2R 1R 0R
最深红 深红
中红 淡红 白色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由于F1产生1/2R和1/2r的♀、♂配 子,则F2表现型为:
(1/2R+1/2r)2
当性状由n对独立基因决定时,则 F2表现型频率:
(1/2R+1/2r)2n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多基因控制 的性状一般 均表现数量 遗传的特征
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
为什么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
1909年Nilson-Ehle提出多基因假说: (1) 数量性状受许多彼此独立的基
因作用,每个基因作用微小, 但仍符合孟德尔遗传 (2)各基因的效应相等 (3)各个等位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 或无显性,或增效和减效作用 (4)各基因作用是累加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