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地理和国土整治一、考点诠释(一)中国区域地理空间定位1、主要经线经过的地形单元(自北向南)80°E经线依次穿过: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西缘、昆仑山脉、青藏高原西部、喜马拉雅山脉。
90°E经线依次穿过: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东缘、天山山脉、吐鲁番盆地、罗布泊、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东缘、昆仑山脉、藏北高原、唐古拉山脉、藏南谷地、喜马拉雅山脉。
100°E经线依次穿过:内蒙古高原西部、祁连山脉、青海湖、巴颜喀拉山脉、横断山脉、滇南谷地。
110°E经线依次穿过:内蒙古高原、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岭、陕南谷地、巫山、两广丘陵、雷州半岛、琼州海峡、海南岛。
120°E经线依次穿过: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渤海、山东丘陵、黄海、太湖平原、台湾海峡。
130°E经线依次穿过:三江平原、长白山。
2、主要纬线经过的地形单元(自西向东)北回归线依次穿过:云贵高原南部、两广丘陵、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峡、台湾山脉。
30°N纬线依次穿过:喜马拉雅山脉、藏南谷地、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舟山群岛、东海。
40°N纬线依次穿过:塔里木盆地、罗布泊、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太行山脉、华北平原、渤海、辽东半岛。
50°N纬线依次穿过: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3、重要的经纬线交点北回归线和100°E、110°E、120°E的交点分别为滇南谷地、西江中部平原、台西平原西缘。
30°N和90°E、100°E、110°E、120°E的交点分别为藏南谷地北缘、横断山区、巫山以南、钱塘江口西南。
40°N和80°E、90°E、100°E、110°E、120°E的交点分别为塔里木盆地西缘、罗布泊、河西走廊北部、鄂尔多斯高原、渤海。
50°N和120°E的交点为大兴安岭西北部。
4、主要地形单元的经纬度范围青藏高原(78°E~103°E,28°N~38°N)、内蒙古高原(100°E~120°E,40°N~45°N)、黄土高原(105°E~115°E,35°N~40°N)、云贵高原(100°E~110°E,23°N~28°N)、东北平原(120°E~135°E,40°N~50°N)、华北平原(115°E~120°E,35°N~40°N)、长江中下游平原(110°E~120°E,28°N~33°N)、塔里木盆地(75°E~90°E,35°N~43°N)、准噶尔盆地(85°E~90°E,43°N~47°N)、柴达木盆地(90°E~98°E,36°N~38°N)、四川盆地(103°E~108°E,28°N~33°N)。
(二)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1、三大自然区界线2、河流界线(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3、气候界线(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4、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的腾冲市画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西北部人口少。
5、农业活动界线(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三)三大自然区1、中国三大自然区及内部差异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农业自然条件评价(四)三大经济地带(五)中国国土整治1、东部季风区内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陵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洪涝地势低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围湖造田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水污染人口、城市集中,大量工农业、生活污水、废水任意排放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健全法规;进行综合治理江南低山丘陵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大,营养物质淋失多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增施沙子,降低黏度;种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木,抑制土壤流失东部沿海台风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低压强烈发育沿海防护林;加强预报等2、三类灾害区的防治模式典型案例黄土高原西北地区长江流域水旱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移民安置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自然因素沟壑纵横,地形坡度大,土层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气候干旱,水源缺乏,植被稀疏,风多风大,平地上疏松沙质沉积物深厚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人为因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森林、草地),围湖造田主要措施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以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生物措施:植树种草以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以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生物措施:恢复植被,飞机播种造林,钻孔深栽,营造防护林工程措施:沙障固沙开发性移民就近安置搬迁、移植、人工培育3、三类农业区域的开发4、三种区域优势的发挥与规划二、复习策略中国区域地理是整个地理学的基础部分。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保护》《旅游地理》的学习考查大都以中国区域地理内容为背景。
空间定位是考查中国区域地理的切入点。
一般以其为突破口先判断出地图中所示地形区,再作相应解答。
中国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地带分别突出反映了我国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性;农业区的综合整治是国土整治的重点内容。
我国区域差异显著。
只有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针对区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宣搞好国土整治,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收入的稳步提高。
从以上几方面分析,本专题内容一直都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在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详细阅读图示、材料、表格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关键。
从中找出主要的经纬线、山脉、分界线、特定的地理事物,从而对所提问题作出准确判断。
2、对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地带、四大综合农业区的学习要充分利用比较法,找出其差异性和相同点,然后加以记忆、理解,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山区资源和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要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共同的区位特征。
确定整治方法和发展方向。
4、对水土流失、荒漠化、旱涝灾害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它们的分布地区和形成原因,然后确定其治理措施。
5、社会经济开发建设的学习,着重掌握西南地区、海南岛、上海浦东新区开发的主要区位优势及发展障碍,以及西气东输的路线及其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复习国土整治过程中,要做到两点:1、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有关这一知识专题内容考查所创设的“地理情境”往往落实在某一实际区域。
全面了解区域背景,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是进行区域国土整治的前提,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
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需要养成看图、析图的习惯。
对于我国国土整治的重点区域。
应选取不同的区域范围(可整体,也可局部小区域)加以空间定位,结合图文信息,具体分析区域主要特征。
2、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区域地理现象及问题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具体分析区域地理现象及地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是进行区域国土整治的关键。
区域地理现象及问题是区域国土整治的主要内容,在高考试题当中往往是“地理情境”的主题,与这些现象及问题的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当然也就是试题设问的主要内容。
对区域地理现象与问题的思考,必须与地理原理有机结合,不但要寻找“有什么”(地理信息)。
更多的要探究“为什么”、“怎么样”。
三、典例剖析例1、(2007年北京文综)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2)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成因。
(3)简述导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
(4)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概述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5)简述途经乌鲁木齐的铁路线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解析:第(1)题,根据年降水量图例,可判断出降水量的分布状况。
第(2)题,本题问的是河流的特征,要从水文和水系特征来回答。
另外做题时要仔细读图及图例,图中区域位于我国的天山附近,为内流区域,多内流河;因河流的补给多为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夏季流量大、冬季断流,故多时令河,且流程短,流量季节变化大;因纬度较高,冬季有结冰期。
第(3)题,河流上游截流,导致下游缺水;用水过度,导致水资源减少;植被破坏,会导致荒漠化发生。
第(4)题,本题考查了城市的区位因素及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河流提供供水功能,铁路沿线交通便利。
第(5)题,主要考查了亚欧大陆桥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答案:(1)自天山山脉向其南北两侧递减。
(2)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短小,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成因:深居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
(3)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4)分布特点: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绿洲)和铁路沿线。
关注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5)使亚欧大陆交通更为便捷,贸易距离缩短,推进商品交换,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例2、(2007年全国文综Ⅱ)读图,回答(1)~(2)题。
(1)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A.甲B.乙C.丙D.丁(2)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1)题,乙地坡度较陡,流水侵蚀作用强,最易造成水土流失;甲、丙、丁三地地形相对平坦,且丙地为梯田,水蚀作用较弱,故选择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