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关系理论 期末复习

国际关系理论 期末复习

国际关系理论期末复习一、范式范式(库恩 paradigm)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范式就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一般框架和视角,它的字面意思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从什么方位开始看,从什么立场开始看)它提供了观察生活的方式和关于真实本质特性的一些假设。

二、理论理论是人们建构出来用以一般性的解释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

三、本体论1、哲学含义:“本体”是唯一能够独立存在的“是者”,其它各种“所是”都是依附于本体才能成立。

2、传统与现代本体论1)“传统本体论”是关于本体和由“本体”所衍生出来的其它“是者”及其“所以为是”的学说,这种学说是纯粹理念性的、未经证实也无需证实的形而上学理论,与实证理论和实体理论截然不同。

2)“现代本体论”的内容有所简化,被当成关于一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一门学问,是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

三、实证主义1、实证主义认识论原则1)关于科学理论的客观实证与演绎逻辑原则统一的逻辑主义观点;2)只有经验可以证实或证伪或定义为真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的实证原则;3)观察的相对客观性即可以独立于理论的认识论假定;4)建立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并试图发现可观察现象之间超越时间界限关系的因果理论2、实证主义方法论1)含义:在实证主义认识论假定的基础上,逐渐整理形成的一整套比较具体的、可用于指导科学研究(包括国际关系研究)的一般原则、方法和研究程序。

2)基本要素:研究问题。

理论假设。

系统数据。

验证。

四、理想主义1、思想来源1)十九世纪主导欧洲和美国的古典自由主义哲学2)美国的传教士精神或说“天定使命观”3)美国文化中的“例外论”4)十八世纪启蒙哲学2、含义实际上是自由主义思潮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处于幼稚时期的一种特殊表现。

作为欧洲启蒙运动催生的三大意识形态之一,自由主义主张人性善,倡导平等、理性、自由权利、财产权等规范观念。

这种规范观念渗入到处于初创阶段的国际关系学科之中,就形成了国际关系的所谓“理想主义”。

2、内容:威尔逊主义&十四点方案(基本主张:道德主义、民主和平、集体安全、民族自决)1)十四点方案的内容:外交公开性原则;建立海洋通行自由;消除国家间的关税壁垒;实现各国裁军;调整殖民地的分配,让不发达地区的民众和政治家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自决权利;建立国家间联盟2)影响最大的一点:通过契约建立国家间联盟,以维护领土主权政治独立协调纷争。

4、基本特点(学术研究)(1)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人性善,倡导平等、理性、自由权利、财产权(2)规范理论:不关注经验的具体探索,而关注确保和平转型应该需要什么样的程序等问题,埋头于国际法的编撰和国际组织的构建上(“应然”立场)5、缺点(1)理论本身的缺陷首先 ,从其人性本善的理论假设出发 ,相信道德的教化作用。

其次 ,从集体安全的主张来看 ,不论各国实力大小强弱概以集体安全维护和平。

再次 ,从民族自决原则来看 , 如果按这一原则重新组建国家 ,那么不仅不会维护世界和平 ,反而会引起更多的纷争。

(2)国联达成一致和实施决策的工具不是武力,而是世界舆论。

(3)过于超前、脱离实际。

五、卡尔1、卡尔,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国际理论家,擅长苏俄史和国际政治研究。

卡尔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实现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转向的关键人物,被称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之父”。

作为现实主义流派的早期代表,卡尔对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为政治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一书中。

此书不仅奠定了现实主义流派的理论基础,也成为国际关系学科正式形成的标志。

2、批判精神——他如何批判理想主义?1)第一,“应然研究”代替“实然研究”,理论与实际脱节。

卡尔分析指出,在政治学研究中,目标与对事件本身的探索是紧密联系的。

人类开始钻研某个新领域初期,主观愿望压倒了一切,有关分析现实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思想则十分微弱。

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色彩正是国际关系学幼年阶段的表现,它不重视分析现存事物及其因果关系而是过分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对虚幻的未来世界蓝图的规划上。

只有当国际关系超越规范研究阶段的时候,人们才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际的困境和难题开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2)第二,过分地从伦理和道德看待世界,将道义问题绝对化。

从普通人的道德标准出发并推至国家之间,试图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完全摒弃人性中的自私与专断成分,建立一个完全基于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国际社会,这是十分天真的。

理论上,国家之间存在道德,但不能简单地将个人道德标准套用国家。

3)第三,强调国家间利益和谐,无视国家利益冲突。

国家间利益和谐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翻版,企图将自由主义原则从同质、有序的国内社会条件下延续引申到当今异质和无序的国际社会中。

然而,不适用于二十世纪的世界。

二十世纪的世界出现了占有优势的权力集团,处于支配地位,把自己的利益宣扬为集体或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国家间利益和谐论实际上是服务于处于优势地位的统治集团的道德理念,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家的既得利益。

各国的国家利益是不同的,不少是抵触的,经济民族主义的竞争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其他潜在危机证明了这一点。

4)其四,片面强调国际法、意识形态和公众舆论的作用国际法既无相应的立法机构又无力强制推行法律的施行,而且它还受到了权力的支配和制约,上述属性使得它缺少约束力和权威性,只能为那些愿意承认它的国家所遵守。

公众舆论最多是为官方所操纵的、若干国家利益暂时结合的象征,其本身都不能够单独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种手段;意识形态不过是国家政策的外衣。

在国际法、意识形态和公众舆论这些表象的背后始终站着一个伟大的幕后演员,那就是权力,而前者不过是后者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手段和工具罢了。

3、他提出怎样的现实主义1)首先,提出“现实主义”以取代理想主义。

当理想主义因四处碰壁而归于失败之时,就是国际关系学科进入现实主义发展阶段的时刻。

现实主义表现其现实性的一面,着重于接受既定事实,并对其本身和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现实主义强调客观规律和力量,认为最高超的治国艺术在于接受并且使自身适应这些规律和力量。

现实主义并不意味着没有理想和不作为,人们会使用理想主义来矫正缺乏洞察力的现实主义。

2)其次,提出“权力观”取代理想主义的规范主张。

虽然政治不能被直接定义为权力,但权力始终是政治的核心成分,政治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权力政治。

真正的政治研究必须面对现实,这就不能不触及“权力”概念,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即便是那些乌托邦主义者,也是一些试图掩盖其权力追求企图的人,他们口头上大谈理想、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心中谋划的却是权力。

“维护世界和平”的口号代表了对现存国际秩序满意的大国试图长期垄断权力的要求;“对安全的追求”则表明一战后的战胜国因其加诸战败国的种种压迫和奴役导致后者极端仇视而惴惴不安的情绪,为了防止战败国的报复,维护现存秩序,“安全”成为了战胜国渴望的目标。

权力既是手段也是目标。

否定世界政府存在的可能性,因为这样的一个政府( 如果它存在的话) 将由一个掌握最大权力的民族国家政府所掌控,在该问题上,权力的来源决定了政府管理权的归属。

权力分为军事权力、经济权力、观念的权力卡尔批判的特点:理性客观的批导而非随心所欲的攻击,是具体的分析而非抽象的说教。

3)第三,提出现实主义“权力——道德观”。

针对一些现实主义“道德无用论”的极端观点,卡尔指出,道德是起作用的,它能够对国际事务中公认的不道德行为起抵消作用。

从长远来看它还可以反作用于权力政治,制衡后者的发展。

甚至,卡尔还相信道德与政治之间的结构性摩擦与不协调关系会由于人类历史的进步逐渐减少,这虽然被认为是他的某种“不彻底”的现实主义思想的体现。

但无论如何,就国际关系而言,必须建立在道德与权力相互协调的基础上。

4)第四,回答现实问题:分析两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危机。

两战期间国际社会的矛盾,表面是利益矛盾,实质是是结构性冲突。

卡尔呼吁,国联的迫切任务就是调整各国的权力和利益,设法达成和平的改变。

和平改变的机理在于:在变迁过程中,对现状不满的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抗争( 包括威胁使用武力) 、谈判、讨价还价的办法试图提高自身的地位,受益于现状的国家由于对心理上对前者的负疚感以及畏惧革命、反叛发生而有可能做出一定的让步而不诉诸于武力。

最终,两类国家可能都愿意以各种方式达成妥协和一致。

4、卡尔现实主义的范式特点(1)首先,研究视角和分析层次?国际体系的角度,个体主义视角。

(2)其次,行为体相关假定?国家为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

国家属性国家本性恶、国家自私、理性、国家利益冲突论、国家追逐权力和利益等等。

对于国家行为体所处的环境属性:无政府特性。

(3)第三,本体论?卡尔也在研究国际关系的社会事实,即主体间事实。

其核心概念是权力。

(4)第四,认识论?卡尔近乎一种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即在研究中相信并依赖经验事实,注重观察经验事实。

(5)第五,方法论?卡尔采用了历史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对典型历史事件和历史数据的分析与考察,得出通则性的经验与结论,为国际关系理论分析所用。

六、摩根索1、德国犹太人,20世纪最著名的古典现实主义思想家和理论家,被称为国际关系教皇。

2、如何描述现实主义?(1)“政治人”(political man)天生就是堕落的人,是一种自私的动物,具有支配他人的永不满足的欲望,所以,所有政治都是争夺权力。

(2)摩根索将人性分为三个层面:生物层面的,理性层面的和精神层面的。

生物层面的人性是指人对权力的贪婪追求,摩根索称之为“权力欲”(will-to-power)。

理性层面的人性是指人对财富的理性追求,摩根索称之为“经济本能”(economics)。

精神层面的人性是指与道德相关的精神领域,摩根索称之为“信仰”(religion)。

尽管在不同情况下,所有这三个方面共同决定了人类的行为,但是,摩根索最看重“权力欲”,他把“权力欲”作为“政治”的规定性特征,以区别于经济本能和信仰。

因为政治的核心特征是使用权力支配他人,所以,道德和理性都从属于政治特性,成为获取和巩固权力的纯粹的工具。

(3)国际政治有自己的规律,各国争夺权力,根植于人性,亘古不变,要想使世界做出改进,人们必须顺应这些力量,而不是违背它。

该规律为一种连续性,由国际政治的本性所决定,与国内政策无关。

摩根所指出,在国家的领土边界之内,权力争夺可以通过多重效忠、宪政安排以及文化亲缘的“游戏规则”等方式得以削弱。

这些方式一方面掩饰了权力争夺,另一方面将权力争夺引向对争取幸福生活的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