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欧洲外交革命:18世纪50年代,英法普奥为各自的霸权利益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战争,对欧洲国际力量的分配和国家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普法同盟瓦解,法国与世仇奥地利修好;英国背弃了奥地利,与其对头普鲁士结盟。

欧洲出现了以英普为主和以法奥俄为主的两大对立集团。

两大集团形成后,“七年战争’爆发。

⏹普法战争:1867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组成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同盟,初步实现了德意志名邦的统一。

南部的巴伐利亚等四邦,由于法国的阻挠,仍处于同盟之外。

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导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战役中大败法军,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法军的战败投降,激怒了法国人民。

9月4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路易·波拿巴统治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新政府,资产阶共和派取得了政权。

1871年2月与普鲁士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草案,答应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

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法国则最终导致了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这次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权利法案》: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利,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形成和发展起来。

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标志着漫长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布列斯特和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俄国原出于协约国一方而继续作战,为了退出战争,巩固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谈判,最终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的停战协议。

这个合约对于苏俄来说是屈辱的,他是苏俄丧失了大量领土和自然、经济资源。

但和约使苏维埃国家正式退出了战争,获得了和平喘息时机,有利于苏俄集中力量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从而我有利于苏俄组织力量,组织新的进攻。

这为在外交谈判中在必要时做革命的妥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十四点计划:1918年1月8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故名“十四点原则”,其主要内容是:1、战后世界应该是个开放的世界。

2、抵制并消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

3、要求给欧洲及近东各名族以名族自决,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

4、建立国际联盟。

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进而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

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

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间,苏联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建立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期间出兵占领波兰,发动苏芬战争,割占芬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占领原属罗马尼亚的比达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目的主要是考虑保障自身的安全,在卫国战争初期,它的确给苏联增加了两三百公里的防御空间,但后来事实证明,并未达到苏联预期的作用,在德军大规模的进攻面前不堪一击。

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中苏联的行为时大国沙文主义,极大的伤害了其西邻小国的民族感情。

⏹维也纳会议: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使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路易十八回国登基,复辟了波旁王朝,并与英、俄、奥、普签订第一次巴黎和约。

根据巴黎和约规定,1814年9月,维也纳会议召开,它是由俄、英、普、奥操纵,目的是进行分赃,同时恢复法国大革命前欧洲的旧秩序,并且防止法国东山再起。

其内容包括:1、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正统原则)2、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照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3、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4、继续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会议为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构筑了一道安全堤坝,同时会议所进行的地缘政治安排使得中欧出现德意志联邦,使俄国势力局限于东欧,让英国把扩张地点放在海外,使其履行欧洲均势的作用。

但是会议所追求的力量平衡只是暂时的。

会议无视革命以来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和对民主的追求,而把弱小国家当做进行整治交易的筹码。

这种行为是要受到历史和人民的谴责和反对的。

⏹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以偷袭珍珠港是其中重要的一战,珍珠港偷袭的成功改变了日美海军实力的对比,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美国正式对日本宣战,随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古巴等20多个国家也对日本宣战。

9日中国国民党也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迅速增长,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是因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份国家参与的大战。

英、法、荷、奥等国围绕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诸列强借王位继承问题进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殖民地大掠夺,并且主要斗争矛头指向的是法国。

荷兰、德意志、英国联合起来对法宣战,并取得一系列胜利,1712在乌特勒支召开和会,1713双方签订了《乌特勒支条约》。

这场战争挽救了神圣罗马帝国,而德意志最主要的邦国普鲁士则藉由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事行动,由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那儿取得了王国的地位,从此踏上强国之路。

削弱了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英国夺取大量法国海外殖民地,巩固了海上优势。

⏹门罗主义:美国独立不久,就扩张拉美产生了兴趣,并利用欧洲列强相互斗争和拉美独立战争之机,对拉美进行政治和经济渗透。

1823年12月,门罗总统向国会提出了国情咨文,其中包括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争夺殖民地原则,不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和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的“不干涉原则”、“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美洲体系”原则。

这些内容称为“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它一方面反对欧洲列强对美洲殖民地的干涉和扩张,具有防御性质;另一方面,从一开始就潜伏着美国与欧洲列强争夺整个美洲控制权的斗争,具有明显的侵略扩张性质。

门罗主义成为美国的对拉美政策的指导原则和扩张工具,它也是美国试图将欧洲势力逐出美洲的表现,为日后扩张拉美打下基础。

⏹《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

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

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

1924年8月16日,计划被双方接受。

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为它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提供物质基础。

美国通过此计划利用美国贷款扶植德国经济,德国在此基础上偿付英法等国的赔款,而英法等国再将赔款偿还美国战债的循环、这使得美国不仅在经济上迅速打入欧洲,而且重新再政治上对欧洲事务取得较大发言权。

1928 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

1930年为扬格计划所取代。

⏹开罗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F.D.罗斯福、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

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转变的一年,为了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本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决定举行这次会议。

会议发表《开罗宣言》。

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宣言最后宣称: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北方大战: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

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

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

⏹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9月15日,奥俄两国外交大臣在布合劳会晤并达成口头协议,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黑两省,奥匈则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国舰队开放。

征求其他列强同意。

但随后奥匈帝国宣布兼并波黑两省。

同时,奥匈帝国还进行了战争动员,波斯尼亚危机正是开始。

危机持续了5个月,差点引发战争。

此危机实质上是两大军事集团的争斗,波斯尼亚危机使俄国和德奥之间的关系恶化到无可救药地步。

此后,俄国为了与德奥相对抗,决心进一步向英法靠拢,并着手大规模重整军备。

波斯尼亚危机虽过去,但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在巴尔干半岛上,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矛盾也愈加激烈,整个欧洲看到战争一触即发的阴影。

⏹《比利牛斯条约》:“三十年战争”后,西班牙继续对法国作战。

法英联盟建立,使得西班牙在1658年沙丘战役中失利,西王腓力四世无力再战。

1659年法西两国签订,主要内容有:(1)法国波邦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2)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3)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

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法国的隐患。

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之后继续较量的结果。

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的称霸欧洲作了准备而西班牙衰落了。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1、一战后德国赔款问题的解决:●《道威斯计划》:1924.8,减轻德国赔款义务,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变削弱德国的政策为复兴德国的方针。

●《杨格计划》:减少德国赔款额,撤销了协约国对它的财政监督,德国又一次取得胜利。

1929.6,协约国撤出莱茵区,德国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限制。

●《缓债宣言》与《洛桑协定》:赔款问题在极有力于德国的情况下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