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庆阳剪纸文化

庆阳剪纸文化

庆阳剪纸文化
地理位置:
甘肃庆阳位于陕甘宁三省交会地带,远离大城市,交通闭塞,很少受外来文化冲击。

早在20万年前,人类始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文化灿若星河;庆阳又是革命老区,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足迹遍布这里的每一片热土,播火浴血的正义酣歌仍犹在耳如泣如诉,红色革命文化遗址星罗棋布;黄土高原造就的黄土风情别具一格,粗犷豪放,浑朴天成,绚烂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更是勤劳智慧的庆阳人民在漫漫长夜里点亮的灯盏,在敦厚朴实的心灵里开出的浪漫花朵,这样的山花烂漫,朵朵如诗如画。

文化遗产:
庆阳的文化资源瑰宝多如珍珠,繁若星辰。

而全国的节会已经很多,能亮起人们眼球的创意早已被别人占先,在定位举办一个什么样的特色文化节会上,庆阳人颇费了一番思量,最终的结果也颇具奇思妙想。

大家产生的一致共识是最能代表庆阳的应该是最具庆阳特点的一种具有媒介传播功能的艺术品,它应该是一种在民间具有广泛传承性的、具有一定群众基础和个性特点突出的东西。

越是民俗的,才越是世界的;只有越是个性的,才越是典型的,只有典型的才能代表和影响普遍的。

庆阳最鲜活的文化艺术当属民间民俗文化艺术。

而庆阳的人文特点就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俗民情。

庆阳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非常丰富,剪纸、香包刺绣、皮影、道情、民歌、社火、窑洞民居、荷花舞、面塑、五蝠皮鼓等等,每一样都堪称陇东一绝。

这里主要介绍剪纸文化。

剪纸的起源:
中国剪纸,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的不断创新,使剪纸形成了一种意味隽永的艺术形式。

庆阳剪纸,虽没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数百年来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是这种艺术与人民生活、生产紧密相联。

剪纸是陇东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作者大都是农村劳动妇女。

他们从小跟着妈妈、奶奶以及村里的巧手学艺,一把剪刀到老,生命终止才是艺术活动的终结。

古老的剪纸艺术就这样呆呆相传,并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

庆阳剪纸源于生活、讲究情趣,是劳动妇女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承的结晶,是她们的爱心浇灌的花朵。

剪纸的历史发展:
庆阳剪纸,由来已久,在国内外早有影响。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用纸剪人影像以代活人的剪纸艺术就开始了。

到了隋唐时代,剪纸用途进一步拓展,人们用纸剪出武将秦琼、敬德的形象,贴在门上作为门神,祛邪挡鬼。

此后,剪纸艺术不断衍变,题材不断拓宽,用途不断增加,由宫廷祛邪走向民间生活。

庆阳作为当时京畿之地,是剪纸艺术最先兴起地区之一。

后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剪纸不断发展成熟。

1930年,庆城县胡仙川创剪的《五福捧寿图》在《波兰画报》上发表,庆阳剪纸首次走出国门。

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就组织专业人员对庆阳民间剪纸进行过搜集整理。

解放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古元借鉴庆阳剪纸,创作了很多珍贵的木刻。

这些木刻又影响了庆阳剪纸,使庆阳剪纸有了新的提高。

1959年庆城县编印了《庆阳民间剪纸》一书,在西峰召开的全国群众美术现场会上受到了专家们的喜爱和好评。

1985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光普的《陇东民俗剪纸》,再次把庆阳剪纸介绍给全国。

剪纸的内容取材:
庆阳剪纸,取材宽广。

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

特别是家庭院落这方圣土内的男女娃娃、牛羊骡马、猪狗猫兔、瓜果蔬菜,因为天天见,对它们观察深透,因而成了妇女们剪刀下永久的题材。

她们通过对这些题材的取舍剪制来装饰美化家庭环境,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有表达他们对劳动果实深厚感情的牛、马、驴、羊、鸡、狗、猪、免;有反映传统民俗吉祥喜庆的《骆驼进宝》、《四龙捧珠》;有保护娃娃平
安成长和合家康乐的《带铃铛狮子》、《抓髻娃娃》;有反映传统民间故事传说的《武松打虎》、《王祥卧冰》等。

这些民间剪纸大师不是以剪纸为生的民间艺人,而是不脱离生产的劳动者、他们随心所欲,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不受瞬息万变的政治气候和市场价格的影响,这种艺术是最真挚最淳朴的艺术。

这些作品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了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习俗,充满着她们对生活的理解、感受、热爱和追求。

剪纸的手法种类:
庆阳剪纸,表现手法灵活,剪纸技艺娴熟。

颜色以红、绿为主,有单色、套色、染色等;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迭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为了线条丰富多变、多姿多态,艺人们还创造运用了梅花纹、云勾纹、锯齿纹、田禾纹、月牙纹、点纹、水纹、花纹等剪法,她们凭着一双灵巧的手,把生活剪裁得千姿百态、生动活泼、有情有趣而富有诗意。

庆阳剪纸,种类繁多。

因用途不同而内容各异。

大体有喜庆剪纸、礼仪剪纸、祛病剪纸、生活剪纸、福寿剪纸、婚禧剪纸、生殖剪纸、趣味剪纸、丧葬剪纸、图案剪纸、底样剪纸和现代生产劳动剪纸等等。

这些剪纸大都有底样,是从祖辈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细心的妇女把底样夹在杂志书籍中,视为传家宝。

剪纸的艺术特色:
庆阳剪纸古拙质朴、粗犷奔放、简单明快、线条洗练。

与全国同类民间剪纸相比,独具特色。

独特的审美意识:
庆阳民间剪纸的审美意识是变形的。

不求真实,善于夸张;不合透视,形体变形;不求物件形态毕肖,只讲简练传神;不求四肢齐全,讲究随心达意。

剪纸《回娘家》中的毛驴儿仅有三条腿,另一条腿被随意删掉了。

在艺人们眼中,毛驴走路是三条腿着地,另一条腿是多余的。

她们剪下的《猫吃老鼠》,被吃掉的老鼠还活在猫的肚子里,人隔猫肚皮还能看得见。

这不仅是一种大胆奇特的构思和想象,而且是古代变态的审美意识的显现。

庆阳民间剪纸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喜爱。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研究》《民间文学》《剪纸报》《甘肃日报)等报刊多次发表庆阳的民间剪纸作品。

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邀请镇原县民间美术大师祁秀梅赴北京进行民间美术教学交流,向学生演示民间剪纸。

专家们激动地说:“真正的艺术在民间”,院长古元说:“我是受民间美术的熏陶和启发才走上专业美术道路的”。

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艺术家多次专程到陇东考察民间剪纸艺术。

庆阳民间剪纸已由乡村妇女手中的小玩意,堂而皇之地步入了国家艺术殿堂——中国民间美术馆,并在日、意、澳等国家展览亮相。

民间剪纸之乡:
2002年6月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庆阳剪纸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