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九年级政治第七课《时代的选择》课件鲁教版1
九年级政治第七课《时代的选择》课件鲁教版1
• 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现状: (1)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 就。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已处于世界 前列,各级各类教育长足发展。 (2)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教育水 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 较大差距。
• 我国科技、教育相对落后的局面,会 带来什么不利影响?你说怎么办? 答(1)不利影响:制约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面临巨大的压力。 (2)为此,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 正确选择。
日本文化中有糟粕,也有精华,当 然要学习他们的文化精华,如民族 精神,善于学习与创新,还有他们 民族性格中好的方面(吃苦,坚 韧),还有他们的现代化水平与发 展的思想。 一个岛国,能够发展成世界第2大 经济大国,而且日本还是二战的战 败国,可以说,当时是一片狼籍, 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就取得了这样 的成绩。在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 样的力量呢? 到实现。。。
• 自学教材P79作如下探究: (1)人才的培养靠什么? (2)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3)当今世界,教育在一个国家 和民族的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技的发 展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 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能力的 教育的 人。) 重要性 (2)教育越来越成为提高一个国家
2013年11月18日,国际TOP500组织公 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 榜单,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 天河二号”以比第二名—美国的“泰坦 ”快近一倍的速度再度登上榜首。美国 专家预测,在一年时间内,“天河二号 ”还会是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2]
2005年我国各类教育发展
各类教育 义务教育 中等职业 教育 高中阶段 教育 发展规模 人口覆盖率超过 95% 在校生 1559.19 万人 在校生 3990.09 万人 增长情况 比 2000 年增长 10% 比 2000 年增加 274.73 万人,年均增长 3.95% 比 2000 年增加 1471.97 万人,年均增 长 9.64%
• P80页的材料中世界各国都在积 极的做什么? • 他们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答:(1)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调整 政策,竞相发展科技教育。 (2)启示:当今世界,新科 技革命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 激烈,谁掌握了先进的科技和人 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迅速提高 科技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 在校生超过 2300 万人,毛入学率达 比 2000 年增加 1071 万人,增长 8.5% 到 21%
中国与美国的差距
项目 SCI(国际科学索引数) 居民专利申请数 高技术出口额 电子商务交易额 成人识字率 综合入学率 与美国相比 相当于美国的 4.5% 不足美国的 8% 是美国的 3.5% 仅占美国的 0.23% 比美国低 16.1 个百分点 比美国低 30 个百分点
在我国,一半以上的稻田种植的水稻和 60%的水稻产量,来自袁隆平及其助手 研究出来的杂交稻。各种品系的杂交稻 在20年内为我国增产粮食3500亿公斤。
对出和交由 现的世水袁 代贡界稻隆 科献粮为平 技,食解研 认作谈问决究 识用谈题我的 。的你作国杂
• (1)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其科学 科学技术的 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如果输掉了科技,也就输掉了未来。 重要作用
[胸怀祖国]
近几年,863计划在前沿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标 志性、原创性成果: • 在信息技术领域,研制成功曙光4000A高性能计 算机,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 造和应用十万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在生物技术领域,人类功能基因组、水稻基因组 等研究继续处于世界前列。 • 在新材料领域,在国际上首次制备了新型深紫外 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KBBF和深紫外谐波光全固 态激光器,成功开发出了国际上最大功率的红绿 蓝全固态激光器。 • 在能源领域,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 型核能系统,使我国自主研发的模块化高温气冷 堆在国际上独树一帜。
创新能力的基础。
(3)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 养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 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最终决定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深入研究] 科技、教育、人才三者之间有 何内在联系? 答: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教育决定人 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科技发展水平 和创新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培 养人才与发展科技的基础。
美国人特别聪明吗?答案并非如此。美国科学家认为, 美国之所以能造就这么多的诺贝尔奖得主,主要原因有两 个,一是它的科研经费雄厚,二是美国鼓励竞争和创新的 学术气氛较浓。
日本,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既熟 悉又陌生的字眼。熟悉的是它伤我 们中国人太深,陌生的是,我们在 反对痛恨的时候,忘记了学习他们, 了解他们。
美国中学,美国人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 接受最好的教育,以发展个人的天赋与能 力。从19世纪早期开始,这种义务教育的 理想便不断得到群众的支持。许多政教界 的领导人物指出,美国的繁荣与强大,事 实上是得力于教育之普及。学生的坐姿都 很自由放松,学生在不干扰教师和同学的 情况下可随便离开座位。课堂上老师从不 训斥学生,态度非常友善,教学方式丰富 多彩,灵活多样,学生见不到打闹、瞌睡、 走神现象。美国在中学中没有开设思想品 德或政治课,但美国政府、各级各类学校 以及各家庭,都重视德育教育。美国学校 在周一有个宣誓教育,学生在听到广播后 不论在何处都要立正站好,等结束后方可
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何以众多
新华社记者吴伟农 在新近揭晓的本年度诺贝尔科学奖和经济学奖11名获 得者中,美国占8名,美国再次成为诺贝尔奖的“夺奖大 户”。 自1985年以来,33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中有20名是美国公民或者是在美国从事研究的人;在3 4名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有23名美国科学家;37名 物理学奖得主中也有23名是美国科学家或拥有美国永久 居留权的科学家;22名经济学奖得主中有15人在美国 工作。
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第 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 家,莫言曾在香港大学公开演讲时 回忆道:“我们村里一天之内饿死 了18人。”莫言小学时便经常偷看 “闲书”,包括《封神演义》《三 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 《青春之歌》《破晓记》《三家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4莫 言在小学五年级时辍学,在农村劳 动长达10年,主要从事农业,种高 粱、种棉花、放牛、割草。在文革 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 字典》,尤其喜欢字典精神,这是一种历史遗留 的东西,虽然天皇制度不再,但是这种精神却藏在日本人的骨子 里,演变成日本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这精神虽然在战争中 可以理解为军国主义,但如在经济建设中却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学习:这是一个注重学习外民族的民族,善于学习,他们知道 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如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欣赏,并不 厌其烦的运用在经济,政治各个领域。 自身:日本民族本身的国土-资源的局限性,使得他们费劲心思 的发展对外贸易,并演变成一种民族的竞争意识。 地理:日本位于亚洲的东部沿海地区,适合引进资源,然后再 出口的生产模式,当然,这种模式也让他们明白了哪种资源(人 才,技术,强权)才是最重要的。 原则:日本在别的地方可以做墙头草,却惟有在傍美国这个老 大哥的立场却很坚定。虽然美国在二战时在日本的广岛,长崎丢 下了两颗原子弹,这却没有改变日本一直以来奉行的“强者哲学” (即只有跟强者学习,站在一条战线上,才有可能成为强者), 所以,日本通过这点,得到了很多美国的援助。 关于自己的面目,他们自己可能最清楚,所以依然在扩军,尽 可能的发展自身经济,以让自己的各个领域的战略野心在全世界 的得到实现。。。
◎上述国家兴盛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据此可以得出什 么结论?(结合课本78页回答)
阅读上述材料,试作以下探究:英、美 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原因是什么?以 上史实说明了什么? 说明: ⑴英、美国家成为世界强国靠的 是科技上占优势。 ⑵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其科 技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国家和民族 如果输掉了科技也就输掉了未来。
美国中学,美国人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 接受最好的教育,以发展个人的天赋与能 力。从19世纪早期开始,这种义务教育的 理想便不断得到群众的支持。许多政教界 的领导人物指出,美国的繁荣与强大,事 实上是得力于教育之普及。学生的坐姿都 很自由放松,学生在不干扰教师和同学的 情况下可随便离开座位。课堂上老师从不 训斥学生,态度非常友善,教学方式丰富 多彩,灵活多样,学生见不到打闹、瞌睡、 走神现象。美国在中学中没有开设思想品 德或政治课,但美国政府、各级各类学校 以及各家庭,都重视德育教育。美国学校 在周一有个宣誓教育,学生在听到广播后 不论在何处都要立正站好,等结束后方可 走动,这充分彰显了其全方位德育的有效
•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决定 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科学技术 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 教材P78-79有三幅照片,分别描述了 三个情景: (1)科学家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 (2)某科学家在进行科研攻关 (3)现代化生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 以上材料说明,发展科学技术关键靠什么? 答:发展科学技术关键靠人才。人才是一 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人才的重要性)
据美国统计,1949—1973年移往美国的科学家、工程师、 医生等达22万人;据苏联统计,1952—1975年移往 美国的人员也是22万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194 9—1969年有14.3万高级专门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往 美国,仅拉美国家自1961—1970年就有35名著名数 学家、1 30名物理学家及769名生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前 往美国。据我们自己的不精确统计,1901—1995年, 诺贝尔奖获得者109人加入了异国籍,分布在8个国家。1 901—1944年有9名美籍外裔;1945—1995年 美籍外裔激增到38人,是前一阶段的4.2倍,居8国之首。 美国在政策上有一个重要观念,他们认为:专家入境,如果认 真进行安排,可以变成美国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据美国的 人寿保险研究所统计,把发展中国流入的14.3万人培训成 高级专门人才耗资50亿美元,他们却又创造630亿美元的 收入,是投资的12.6倍。人才的流动,不是仅仅进出几个 人的问题,而是人才又培养人才,“名师出高徒”,1972 年以前,在美国取得获奖成就的92人中,有48人受到了获 奖者的培养,占52.2%。他们有的是做过获奖人的博士和 研究人员,有的是做过低一级的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