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类文本阅读怎样读懂

论述类文本阅读怎样读懂

读懂论述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考点透视论述类文本包括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考查材料可以选用论述类文本,也可以选用实用类文本。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考查特点:1、文体特征:有论有述,以论为主。

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主张、意见,或认识、见解等。

2.属于信息类文章3.考查的文章往往只有一个观点,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议论。

4.两种倾向:江苏卷为代表的偏于“逻辑思维”的论述文,其他省份偏于“介绍说明”的论述文。

三、学生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答题现状:纵观近三年的高考、模拟考学生答题情况和试题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指向都是基本一致的(其实这些问题也是直接指向几个基本考点)。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 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较弱如信息遗漏、筛选的信息不当等,辨别不出什么是主要信息,什么是次要信息;什么是观点句,什么是材料句,也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快速准确地指向相应的答题区域,找准相应的信息点。

因此,怎样在短时间内基本把握观点和材料,迅速筛选出信息并进行准确辨析整合,是贯穿整个论述文备考的重要问题。

2.归纳概括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很多学生都停留在摘抄原句的层面上,没有归纳概括的意识或不会进行归纳概括,许多时候在归纳概括过程中就会明显出现概括不当的问题,尤其是在概括时常常会删去重要的修饰语,以致回答不明确或不到位,这与学生没有真正读懂文本、题目,没有准确概括、规范答题的意识有关。

3.把握观点、理解分析能力较弱近几年的高考题都涉及概念理解、观点把握,尤其是近两年的高考,还要求结合文章观点对新材料进行分析,即运用文本的原理解释分析现象。

初接触这种题目学生常常会找不到抓手和方向,就是想摘抄几个句子争取点分,也不知往什么方向抄,更不要说还要扣题展开分析了。

4.限时读懂(读懂内容、把握思路)的能力有待提高说到底,前面所讲的三个问题,都共同指向一个大问题:怎样整体把握,读懂文本。

而且,还要在考场的规定时间内完成。

其实,学生真正最害怕的、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备考最难的,就是“读懂”的问题。

5.精准答题,准确转述的能力有待提高考场上,学生答非所问、答不规范(如“答题笼统,不会分点,不按题目指向表述”等情形比比皆是,转述后出现明显错误的情形更是五花八门。

这些问题的存在,少数是态度不佳造成的,但绝大多数是答题能力不高造成的。

综上所述,学生的问题就集中在九个字上:“读不懂、不懂答、答不准”。

四、读懂的方法:读懂文章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行家里手的方法:用论述类文本的思路来读论述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思维规范:【阅读原则】1、以“整体阅读”为基本,遵循“局部—整体—局部”的阅读程序,从抓关键词、段落、句群等入手理清结构和思路。

2、重点读出: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了什么材料(论据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3、在有限的时间(10分钟内)最有效地读懂论述类文本,关键在于一个“精”字,所谓“精”,并不是一味“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

何谓“精明”地读?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可不读的,置之不理,弃得坚决。

应该读的是重要信息,对重要信息要抓紧,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对次要信息要舍弃,要置之不理。

重要信息是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是干扰的假象。

【阅读流程】1.第一遍阅读:局部读通读全文,做好标记(5分钟)(1)看标题,定文体,预想内容。

标题是话题还是观点?正文会写什么,怎么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如果我写,打算写什么,怎么写。

(2)标出自然段序号,标记重要词语句子。

标志性词语: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主要基本)程度词(可能也许)重要句子:首尾句,过渡句,前后呼应句标点:——“:”“;”(3)简要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内容。

2. 第二遍阅读:整体读抓关键,作连线,理清思路,归纳观点(5分钟)(1). 抓关键,作连线,理清思路:画出各段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没有的简要概括段意)后,画出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将这些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2).归纳概括,确定观点明确:观点是什么?如何提出观点?——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怎样?(是先观点后材料,还是先材料分析后观点)——行文中论证部分的结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递式?)。

3.第三遍阅读:局部精读对照文题,精读答题区间答题(10分钟)五、知识储备: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生熟记)(一)、议论文的特点1、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实其观点或主张。

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准确严密。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二)、议论文的分类:从内容上来看,一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

通常所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

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①立论:在论证中逐步树立自己的论点。

②驳论:在论证中以反驳对方观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

(三)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A、论点有中央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要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B、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

是一个概括力很强的句子。

C、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

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D、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E、另外,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它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论据的作用: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和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

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A、事实论据:a.有代表性的具体的事例,b.概括可靠的事实,c. 确凿的统计数字,d. 亲身经历、感受。

如果运用了事实论据证明论点,同时就是使用了举例论证方法。

B、道理论据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注意,有的时候道理论据也指作者的推理。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演绎法、归纳法、反证法(四)、议论文的结构。

1、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2、总分结构:①“总—分”式,反映作者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

它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②“分—总”式,反映作者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

它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再顺理成章地归纳总结出结论。

③“总—分—总”式,它反映作者综合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

先总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形成结论。

相对于前两种结构形式来说,这种结构形式的引论、本论、结论都较齐全,比较常见。

3、并列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并行的。

行文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者段落之前常常标有“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或“从……上看”、“从……上分析”等形式,或者几个并列的层次出现的首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共同联合起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同的分论点有时常常是并列的关系。

不难看出例1中的几个段都是“如果”开头构成排比关系,答案就是并列式。

4、递进式(层进式):文章的各部分或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求,不能随便变动。

层次之间的关系往往由浅入深。

段与段之间常常有一些递进式的标志“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

5、对比式: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意思,就是对比式。

一般这样的文章都是有分论点,分论点的意思有比较鲜明的对立点,或者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

(五)驳论文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1、批驳的方法⑴直接批驳①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例:《不求甚解》“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曲解了不求甚解的含义②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例:他有每天晨跑的习惯,所以他是个学习刻苦的人。

⑵间接批驳☆高考题训练:(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捧与挖鲁迅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

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

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

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

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

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

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

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

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

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

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