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代表了劳动大众的智慧和精神,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热点内容。
随着旅游活动的频繁深入,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原真性逐渐消失,而一些鲜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因其曰益脱离社会生活,逐渐濒临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生存遭受威胁。
只有在发展利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得到不断传承,并以新的形式存活下来。
本文主要通过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况的简介,分析了其开发现状和宁夏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幵发与保护策略。
关键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达,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民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专门对“保护”一词做出了解释,“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可生存性,这些措施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鉴定、记录、保存、推广、传播以及复兴"。
文化旅游是指在寻求和参与全新或更深文化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别兴趣旅游,与一般的旅游活动区别甚微,因为旅游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次旅游经历,都是一次对新文化的体验"。
一、宁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及开发现状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类型多样,具有审美、教育、康体等多项功能,开发利用价值大。
根据“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宁夏公布了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扩展项目在内,宁夏共有10大类近100个非遗项目,分布在19个市县区,其中,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包括回族山花儿、回族服饰、回族器乐等共10项,宁夏回族自治区目前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包括国家级、自治区级共143人。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刚迈出步伐,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处于静态的保护中,没有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
同时,有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各种形式被开发,部分非遗项目入驻景区,在景区其他旅游项目的带动作用下,进行展示和表演。
目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1.文化旅游景区;例如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以西部题材影视文化而扬名,是宁夏知名度较高的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同时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实验基地,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在西部影视城景区内,包括草编、撤法、剪纸、花儿等在内的30多项非
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项目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景区的展演,吸引了远道而来的游客驻足,特别是一些参与体验项目吸引了很多游客,提高了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满意度。
2.民俗村;宁夏目前的民俗村主要有:永宁纳家户回族民俗村、中华回乡文化园民俗村等,主要以回族民俗文化展示为主。
民俗村设有回族非遗展示区,匹配非遗传承人进行整理收集建档来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园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主要有回族传统(民间)艺术,如:回族婚礼、泥哇呜和口弦、花儿演唱展示、民间舞蹈等,通过这种方对非遗进行传承保护。
3.博物馆、展览馆:在宁夏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均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出,最常见的有回族服饰、回族哇唔、回族婚礼等,主要是一些静态的实物展出和图文说明,因其展出形式比较单一,对游客吸引力不大,游客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解和认知,但对于其深刻内涵、发展渊源及核心价值并不了解,长期下去,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二、开发和保护之间矛盾引发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可分为以下两方面:在一定的时期或特定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诉求有可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其结果就是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时过于保守,往往采取静态展示等初级的、单一的手段,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特点。
这使得一方面普通的游客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持,很难领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游客的吸引力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
缺乏市场需求,这种单一的产品形式会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经济效益,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的资金缺乏自生性,造成资金短缺、传承后继无人等问题。
而在有的时候,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时,追求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占据主要地位,其结果就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具体表现为过于迎合游客需要,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以节庆活动的开发为例,对于表演者而言,由于旅游的需要,或许每天都要重复平时可能一年才开展一次的节庆活动,这使得他们对传统活动失去敬意和兴趣,只剩机械式的表演; 对于游客而言,他们从中只看到了形式和敷衍,感受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
长此以往,必然使得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兴趣,不利于其保护和传承。
综上可以看出,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既要考虑到保护、延续的目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又不能忽视市场需求和游客的感受。
要同时兼顾开发和保护。
三、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的策略
(一)游客体验和社区参与理念的结合
首先,了解客源市场的需求,根据游客的需求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可以在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吸引力和保护需要两方面的基础之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并对其旅游价值进行评价。
通过分类和评价,将当前条件下适合开发的项目筛选出来,分阶段、有重点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
同时,把通过开发带来的部分收益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去,达到以开发促保护的目
的。
其次,重视旅游地整体氛围的营造。
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同时考虑其所在区域的风土民情、语言、服装等方面,尽可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甚至嗅觉等多个方面营造氛围,使得游客不仅能看到、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能通过全方位的感受和接触,融入开发者营造的旅游环境中去,更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
这样的旅游体验显然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旅游体验
最后,社区居民可以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开发中,使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旅游项目时,能更准确、更深入地体现其文化内涵。
社区居民也可以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展示、表演和制作中。
同时,在一些区域,社区居民本身就是景观的一部分,他们通过自身的语言、服饰、风俗等营造地方风情,为游客提供更富有特色和人情味的旅游环境。
(二)、以实景舞台剧形式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实景舞台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资金来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人”为载体,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实现传承和保护。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资金缺乏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一些传统技艺将面临灭绝。
实景舞台剧相比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具有“人”这一核心有效载体的优势,也通过实践证明了是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转型模式,这一模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获得了良好的传承方
式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民众日常生活,是民众调剂生活、舒缓身心的重要手段,因此具有强烈的娱乐性。
以民间舞蹈、戏剧、一些民俗等为主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观赏性极强,休闲娱乐特质十分显著,有利于开发休闲类旅游产品,尤其是民族歌舞表演这类旅游产品。
实景舞台剧是集民族民俗文化、历史、传说等为主题,舞蹈、音乐、服装、演出和景观融为一体的大型表演。
但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地域性、文化真实性不容忽视。
2.实景舞台剧内容应及时创新。
3.投入资金和表演内容及景区吸引力应精心打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不仅是旅游经济活动的需要,也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才能达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提升旅游发展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