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分析
假说演绎推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如果H ,那么E, E存在, 所以H可能真。 上述表达式中,H表示所提出或论证所依据的 假设,E表示对未知事物的预测:“如果H, 那么E”表示从假说演绎出对已知事物的解释或 未知事物的预测。
3假说演绎推理概述
假说演绎推理,实质上是一种解释归纳推理, 即通过归纳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假说,这个 假说的合理性有多大,即归纳所得结论的可靠 性有多大,需要接受事实的检验。如果假说能 够合理地解释已知的或可预测的经验事实,则 假说的确证度就增大。
10个一级主题:
一、科学探究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三、生物与环境 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五、生物圈中的人 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八、生物的多样性 九、生物技术 十、健康地生活
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 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义 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的学习 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 观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 实践等活动建议。
沃尔特· 萨顿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 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 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的 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 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 为之间明显的平行关系, 提出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 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的,也就是说,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摩尔根
摩尔根曾经明确表示过不相 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怀 疑萨顿的假说,后来他做了 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用实 验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 特定的染色体— X染色体联 系起来,从而证实了萨顿的 假说。由此可以看出,对基 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 程,也是假说一演绎的过程。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而提出假说, 并对性状分离现象和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作 出尝试性解释。然后他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 用以检验假说,测交实验不可能直接验证假说 本身,而是验证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即:如 果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的假说是成立的,那 么,根据假说可以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理论推 导和预测;然后,将实验获得的数据与理论推 导值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证明假说是正确 的,如果不一致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当然, 对假说的实践检验过程是很复杂的,不能单靠 一两个实验来说明问题。
伽莫夫
提出的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 酸的设想。克里克和他的同 事以T4 噬菌体为材料,研究 其中某个基因的碱基的增加 或减少对其所编码的蛋白质 的影响,结果表明只可能是 遗传密码中的3个碱基编码1 个氨基酸。但是他们的实验 无法说明由3个碱基排列成的 1个密码对应的究竟是哪一个 氨基酸。
尼伦伯格和马太
生物2
必修
遗传与进化
科学家访谈 我赞叹生命的美丽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模块2(遗传与变异):
基于“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 的研究历程”的主线来构建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这一知识体系。强调的是人类对于生命现象的 本质认识,以及这一认识的研究和形成过程, 教材呈现人类的认识过程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未 知的潜能,促进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理解科学 精神,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 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 必修部分 生物1:分子与细胞 生物2:遗传与进化” 生物3:稳态与环境”
3个模块;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 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各模块之间关系
生物1
分子与细胞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czsw/)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教材网 (/czsw/) 苏科版生物新课程资源网(/)
沃森和克里克
在提出碱基特异性配对的看法 后,立即又提出了遗传物质进 行复制的一种可能机理。”他 们紧接着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 复制的假说:DNA分子复制时, 双螺旋解开,解开的两条单链 分别作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形成新链,因而每个 新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 DNA分子的一条链。这种复制 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
突出“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条主线,围 绕系统的层次、组成和结构、功能及发展变化 来逐步呈现知识,最终形成“细胞是基本的生 命系统”这一体系。本模块课标的具体内容标 准,5个主题都表达为:“细胞的×××”形式, 清晰、扼要。
让学生建立起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概念, 并以系统剖析的方法,探究细胞,也为后续模 块学习生命系统的各层次作好铺垫。从更广阔 的视野来看,一般系统论适用于自然界和社会 的各种事物的研究,对学生的未来更具有普遍 意义。因此本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来构建内容体系的。
科学家访谈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第1章 走近细胞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
“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 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 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 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 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 物主义自然观。
3假说演绎推理概述
假说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前提 并不蕴涵结论。前提真,结论未必真。从推理形式来看, 它不符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肯定后件不能肯定 前件。无论是某一个事实E与实验的结果相符合,还是一 系列的事实(E1,E2…EN)与观察实验的结果相符合, 逻辑上都不能必然地断定结论(假说)H是真实的。如医 生给病人诊断后提出假说:该病人患有肺炎。在此基础 上,医生进一步演绎出病人有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等 现象,尽管这些现象可能都是事实,但并不能必然地得 出病人患有肺炎的结论,因为存在这些现象的病人也可 能患有别的疾病。因此,假说演绎推理结论(假说)只 能是某种程度的确证。
5假说演绎法应用举例
课程标准的要求
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在 具体内容标准中, 仅有的两项“应用”层次的条目都是关于科学 的过程和方法的:一项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 质的探索过程”,另一项是“分析孟德尔遗传 实验的科学方法”。(在课程标准本模块的前 言部分,还特别指出要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 索生物生殖、遗传和进化奥秘的过程”。 ) 可见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是本模 块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确定教材编排体系要 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人教版生物教材分析
2010.03.26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一切可被开 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其中有当时、当地的自 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 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 知识)等资源等各种要素的总称。
生物学课程教材资源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和2002年 初审通过的新教材有四个版本: 人教版(朱正威、赵占良主编,人教版) 江苏版(汪忠主编,江教版社) 河北版(刘植义主编,冀教版) 北师大版(刘恩山主编,北师大版)
首先从实验中获取事实,在事实基础上进行归 纳概括。提出假说。再以假说作为解释性原理, 推演出某种理论推断;最后,试图通过实验检 验这个推断的正确性。
4提高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
1. 2.
3. 4.
前提中从假说能够演绎地解释的已知事实越多,结 论(假说)就越可靠。 前提中从假说能够演绎出关于未知事实的预测越多, 并且后来都被证实,则结论(假说)的可靠性就越 大,其概率就越高。 前提中用来确证假说的经验事实越具有严格性和严 峻性,结论(假说)的可靠性越大。 前提中演绎出来的对现有事实的解释或对未知事实 的预测,如果与观察实验的结果不相符合或相违背, 则结论(假说)的可靠性程度就会降低,甚至有可 能被推翻。
我们知道,演绎推理是科学论证的一种重要推理形式, 测交实验值与理论推导值的一致性为什么就能证明假 说是正确的呢?原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 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根据子 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导其遗传组成,揭示这个 奥秘为演绎推理的论证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 揭示这个奥秘学生则难以理解“假说一演绎法” 的科 学性和严谨性,对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仍停留在知其 然的状况。
生物科学与社会
致同学们 生物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第1章 生物科学与健康 第2章 生物科学与农业 第3章 生物科学与工业 第4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专题1 基因工程 专题2 细胞工程 专题3 胚胎工程 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性问题 专题5 生态工程
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
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 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构建生命 系统的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强化人体稳态的调 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干扰和保护这一知识体系。
生物技术实践
走近生物技术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2腐乳的制作 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专题3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1 菊花的组织培养 2 月季的花药培养 专题4 酶的研究与应用 1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2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3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 专题5 DNA和蛋白质技术 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2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 3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专题6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1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2 胡萝卜素的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