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30(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传说中虞舜的原始部落产生的学校萌芽是( )(分数:2.00)A.序B.校C.庠√D.成均解析:3.被封为“亚圣”的是( )(分数:2.00)A.庄子B.老子C.荀子D.孟子√解析:4.“庶、富、教”是孔子针对( )的关系提出的观点。
(分数:2.00)A.教育与个人发展B.教育与法律C.教育与政治、经济√D.教育与文化传播解析:5.《学记》中提出了“预、时、孙、摩”的教学原则,其中,“摩”指的是( )(分数:2.00)A.学习观摩√B.启发诱导C.及时施教D.模仿揣摩解析:6.以下几位,在人性论上的观点与其他几位区别最大的是( )(分数:2.00)A.韩愈B.董仲舒C.王充D.孟子√解析:解析:前三位都属于“性三品”,把人性分为三种层次,而孟子主张性善论。
7.中日文化交流中,肩负着外交和学习双重任务的是( )(分数:2.00)A.留学生B.学问僧C.遣唐使√D.观光客8.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都是产生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分数:2.00)A.唐太宗B.唐玄宗C.唐文宗D.武则天√解析:9.崇宁兴学时期的( )是中国古代唯一举办过的专门美术学校。
(分数:2.00)A.书学B.美学C.画学√D.国学解析:10.以下几个书院中,哪一个不是以讲授为主要功能的?( )(分数:2.00)A.白鹿洞书院B.东林书院C.应天府书院D.丽正书院√解析:11.“心即理”,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致良知”,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分数:2.00)A.朱熹B.王守仁√C.颜元D.黄宗羲解析:12.清朝最早提出派遣留学生留美建议的是( )(分数:2.00)A.容闳√B.沈葆桢C.左宗棠D.李鸿章解析:13.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颁布的教育宗旨是( )(分数:2.00)A.自由、平等、博爱B.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C.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D.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解析:14.中国近代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是( )(分数:2.00)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黄宗羲15.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的进步之处?( )(分数:2.00)A.取消毕业奖励出身,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影B.增加了师范和实业两个教育系统√C.女子教育取得一定地位,开创了男女同校D.课程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解析:16.没有提倡平民运动的教育家是( )(分数:2.00)A.蔡元培√B.陶行知C.梁漱溟D.晏阳初解析:17.以下哪一个学校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将其他学校西迁而成的?( )(分数:2.00)A.南开大学B.北京大学C.抗大D.西南联合大学√解析:18.陶行知总结了生活教育的六大特点,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其中?( )(分数:2.00)A.行动的B.生活的C.大众的D.普遍的√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19.简述王充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人性论与教育目的观。
王充把人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
但人性的善恶,并非受命于天,而是由自然的“气”构成的,人性“秉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
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
生来就恶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恶为善。
总之,在他看来,人的善恶在于教育。
因此,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
(2)教育的培养目标。
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
他把人才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鸿儒”,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第二是“文人”,独立思考能力略逊,但文才尚佳,善于写一般的奏章公文;第三是“通人”,文笔谈不上,但能博览古今,知识渊博;第四是“儒生”,连博览也谈不上了,只能掌握一门专业(一经),从事教学而已,这是人才的最低档次,只比没文化的俗人强一点。
可见,王充特别推崇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是文才,再次是知识的渊博程度,最后才是专经传授的教师。
这固然是出于他对当时经学教育的强烈不满,但轻视一般传授知识的教师,也是片面的。
(3)教育内容。
王充认为,不能仅学儒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思想僵化,思路狭窄;他认为应当“博通百家”,凡是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文化知识都应当学习。
(4)论学习。
①学知与闻见。
谶纬神学迷信“圣人”,认为“圣人”的知识是先天具有的,有“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能力。
王充对此提出反驳,认为知识是在学习和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才有的。
②思考与求是。
针对当时人们迷信书本、怙经而提的现象,他认为书中的知识不一定都是真理,分辨知识真伪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思考并到实践中检验。
③“问难”与“距师”。
他强调治学一定要有“问难”精神。
“问难”不同于一般不明白时的提问,而是质问,提问者是经过个人思考,有自己的看法的。
“问难”的对象没有限制,可以是圣贤,因为圣贤也不可能事事正确、每句话都无懈可击。
而弟子当时不知“问难”,后人又盲目附和,使义理不明,损害的正是圣贤之道。
“距师”,即与师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距师”并不是“拒师”,王充更没有彻底否定孔子等圣贤的意思,他提倡的是追求学术真谛的精神,是勤于思索、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当时独尊儒术及师道尊严盛行的环境下,更具有反潮流的突出意义。
)解析:20.介绍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内容。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第一次兴学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史称“庆历兴学”。
兴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令州县立学,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须在学校习业300日,方许应举。
这项措施旨在避免学校流于形式,沦为单纯培训应试举人的场所,进而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2)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去掉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
(3)振兴太学,将胡瑗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
庆历新政实施不过一年多,便在旧官僚权贵集团的强烈反对下失败,兴学也告夭折。
但毕竟促成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一些改革措施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
第二次兴学: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史称“熙宁兴学”。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2)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
一是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
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
(3)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为了统一经学,熙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撰《诗》《书》《周礼》三经义。
由朝廷正式颁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
第三次兴学:由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史称“崇宁兴学”。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
(2)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县学考生考试升州学,州学考生再根据成绩升人太学的不同舍,成绩上者升上舍,中者升下等上舍,下者升内舍,其余升外舍。
(3)扩建太学。
崇宁元年营建太学之“外学”专处外舍生。
外舍生经考试合格补入上舍、内舍后,方可正式进人太学。
(4)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崇宁时期的画学是中国古代唯一举办过的专门美术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由于天下已普遍设学并实行三舍升级制度,崇宁三年罢科举,士人全部由学校升贡。
以后又间行科举,与舍选并行。
宣和三年恢复科举旧制,但太学仍保留崇宁定制。
)解析:21.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特点?(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洋务派为了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宏愿,在中国创办了大批的新式学校,这些新式学校虽然内容和培养的人才不同,但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 (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制,只能算做是封建传统教育之外的补充而已。
(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
(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所把持。
(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
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
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
)解析:22.阐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体制的构成特点及作用。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解析:三、分析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00)23.必答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4.试述墨家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