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1.通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全面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详略得当地来表现人物性格、风貌的写法;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尊敬与感激。
【学习重难点】1. 重点:把握阿长的形象,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2.难点:正确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敬意”。
【学习过程】同学们,在鲁迅一生中,阿长,即长妈妈,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
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46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
请认真阅读课文,悉心体会这种感情。
一、基础知识积累1. 课文选自集《》,作者鲁迅,原名。
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
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2. 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出生字新词,给“读一读,写一写”做好必要的注音和解释,并摘抄下你认为重要的或疑难的字词(音、形、义都可)。
再给课文标好小节序号。
自我检测:①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憎恶.()惶.急()惊骇.()掳.走()震悚.()粗拙.() chuāng()疤 jié()问惧dàn() zhòu()骂孤shuāng() pīlì( )②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害怕的样子 :恐惧、害怕:逼问、责问 :非常思慕:用恶毒的话骂 :懒散而不受拘束二、整体把握,深入研讨1.再读课文。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在重点写的事件的序号上打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2.鲁迅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塑造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的?请各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请结合全文概括阿长的形象:4.文章寄托了作者对长妈妈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画出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并说说为什么。
三、课外作业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请学习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一两件事把这个人刻画出来。
四、重点研读1.文章为何要重点写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2.仔细阅读课文中阿长买《山海经》的部分,思考、讨论:①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②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我”怎样的心情?③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和前文“我”听她讲长毛故事时所说的“伟大的神力”意思一样吗?④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有何作用?五、深入研讨1.文章的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前半部分为何要写那么多的琐事?2.题目“阿长与《山海经》”中“与”表示什么关系?作者用意何在?【课文阅读训练】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
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
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
然而她进来,又将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
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
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
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
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1,给划线字注音:规矩()惶急()磨难()辟头()2.选文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我”对这些规矩的态度怎样?3.作者写这些规矩的用意是什么?4.文段详写长妈妈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从文中找出写长妈妈动作的几个动词和有代表性的语言并分析其作用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
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窗玻璃,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
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
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
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
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
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玻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
"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的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
他的声音也像金属撞击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
"大汉回答。
"那就好。
"乘客们都善意的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
大汉身边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
""那,哈哈......"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学生急忙抢了过去。
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
伞柄被众人握得暖烘烘的。
这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
(选自小小说《伞》)1.本文运用的叙述方法是()A.顺叙B.倒叙C.插叙2.本文以______为线索,记叙了在冷风骤雨的天气里,公共汽车车厢玻璃破了以后,售票员和乘客____ 的事。
3."大汉""面带歉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姑娘却朝"大汉""感激的笑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想一想:"大汉"为什么要"欺骗"盲人夫妇,乘客们为什么又"都善意的笑了?"5.本文的情节,可以分为"震飞玻璃"→"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6.联系全文,可见文章结尾处的"暖意"指的是。
答案:一、基础知识积累1.散文朝花夕拾周树人狂人日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我检测:①略②悚然. 惧惮. 诘问. 渴慕咒骂疏懒二、整体把握,深入研讨1.参考:①对她的称呼的由来;②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③她的睡相;④元旦的古怪仪式;⑤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⑥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⑦她谋害“我”的隐鼠;⑧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等。
重点写了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
2.参考: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写得逼真、生动。
描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一种习惯性的动作,绘形绘声地写出了阿长饶舌多事的形象。
反复描写阿长的睡相,那是静态描写,说“伸开两脚两手”,还用个“大”字作比喻,传神地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粗俗、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除夕阿长的叮嘱,用她的语言突出其“郑重”:开口便是“你牢牢记住”,交待过后,又说“记得么?你要记着”,且告诫“不许说别的话”。
写第二天清早,哥儿不说恭喜,阿长也不好开口,就写她的动作,先是“一把将我按住”,再是“摇着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可让学生想象潜台词)。
哥儿一说,阿长心花怒放,先用语言描写,一迭连声的“恭喜”,且用四个叹号,再用神态描写,“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之状跃然纸上。
写出了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她真诚善良的祝福,可见对“我”的关爱。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与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故意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的,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
仅仅一句话,一个场面,就把阿长心地善良、关心爱护孩子、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形象写出来了。
教给“我”的烦琐的道理,不免有迷信的成分,但都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对“我”的启蒙教育,比如: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这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这是讲究形象;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这是避讳修辞。
还写到她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可见其出身之低下。
小结:课文形象生动地写出阿长是一个出身低微、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粗俗好事,而又淳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动作,或者语言,或者神态。
3.怀念、感激、同情“憎恶”“不大佩服她”“讨厌”→“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发生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这种感情变化反映的是作者儿时情感变化的过程;写的是真实的阿长,表达的是46岁时作者的深深怀念之情。
三,略四、1.最能体现她对“我”的关爱与帮助。
2. ①参考:“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