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地质作用与地质年代
生物圈(biosphere):渗透在水圈、大气圈下层 和地壳表层的范围之中,对于改变地球的形态 起着重要的作用。
7
地质作用
定义:在地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促使地壳的组
成物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实
质上是组成地球的物质以及由其传递的能量发 生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内热;
下地幔
密度5.1g/cm3,成分与上地幔相似,可能 比上地幔含有更多的铁。
地壳运动主要起因Biblioteka 地幔物质的对流。 53. 地核(core):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
是指古登堡面至地心部分。根据地震波波速可分为三层。
外核
2885~4170km,推测可能是液态,主要 由熔融的铁和镍的混合物组成。及少量 的Si及S等轻元素。
其上2.7米,有多许小 孔,海生生物侵蚀造 成。说明地壳下沉曾
2.工程地质作用
9
流水切 割
海蚀洞
外力作用
水体侵蚀地 貌
冲积扇
10
喀斯特地貌成因
11
内力作用
东非大裂谷
12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
endogenic geological process
能量(旋转能、重力能、辐射热能)来自地球内部, 作用于地壳内部。有建设(形成新的岩体)也有有改造 (使已经存在的岩体改变形态、组构)。
弯曲的岩层
24
西 藏 大 褶 皱
25
2.垂直运动 (垂直地表,沿地球半径方向上升、下降)
垂直运动使地面隆起或凹陷,形成海进和 海退;
垂直运动还控制了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的来 源和性质,同时也影响沉积岩的厚度和 空间分布。
26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湾,塞拉比斯古建筑废墟。建 于公元105年的古罗马帝国时代,如今只存留3根 12米高的大理石柱。石柱上遗留的特征表明, 2000年来这些石柱曾因地壳下沉而末入海水中至 少6米多。
根据这两 个界面,地球 内圈划分成地 壳、地幔、地 核三个圈层。
2
地球的总体特性
大量的土木工程都是构筑在地球表层或地下,故地球表 面形态变化和物质变化都会影响到土木工程的正常运营。
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一个行星,是一个不标准的旋转椭 球体,赤道半径:6378.14km,两极半径:6356.779km。
15
圣 安 德 列 斯 断 裂
16
被圣安德烈斯断裂错开的溪流 17
被 圣 安 德 列 斯 断 裂 错 开 的 果 林
18
地壳水平运动的现象和证据 倾斜和弯曲的地层 在野外很常见 地层沉积时都是水平延展的 挤压作用使之倾斜和弯曲
19
水平的岩层
20
水平的岩层
21
倾斜的岩层
22
弯曲的岩层
23
内力地质 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地震作用
13
一、地壳运动(水平和升降运动) (岩石圈的活动在地壳中造成挤压拉伸或水平错
动。这种使地壳内岩体发生位移变形的作用, 称为地壳运动。 )
1.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沿地球切线方向运动)
水平运动是地壳演化过程中,表现得较为强 烈的一种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地壳受水平 挤压或年年拉伸,形成岩层的褶皱、断裂。 水平运动是形成地壳表层各种构造形态的主 要原因。
2. 地幔(mantle):是地球以下至2885km深处的圈层,
其体积占地球的82.3%,质量占67.8%,是地球的主体部 分,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根据地震波速变化,以
650km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是熔融 状态物质, 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上地幔
平均密度3.5g/cm3,组成成分与陨石相当。 60~250km存在一个“软流层”。
18世纪中期,这处古遗址刚挖出来时,全柱都在 海面以上。19世纪地壳又下沉,柱脚被淹没。 近百年来观测: 柱脚淹没深度在增加:1826年0.3米,1878年1.53 米,1913年2.05米,1964年2.50米(但至1970年又 回升1米)。
27
下部3.6米,因曾被火 山灰掩埋,柱面光滑。 近代火山灰被清理掉 (17世纪中发掘)。
第一章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 2.了解地壳运动的形式与特征 3.理解地震的概念, 4.了解风化作用类型 5.掌握岩石风化程度划分、治理措施 6.了解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等
1
第一节 地球的构造
图2-1 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
地球内部构 造分圈主要根 据物理资料(特 别是地震波资 料)得出。地球 内部有两个明 显的波速不连 续界面。即莫 霍面与古登堡 面。
原始地球是从太阳星云 中分化出来的一个较为 均质的物体,主要由C、 O、Mg、Si、Fe、Ni等 元素组成。
3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外圈 内圈
地表
地球构造
地核 地幔 地壳
4
1. 地壳 (crust):指地表到莫霍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
一部分,其厚度是地球半径径1/400,占地球总体积的 1.55%,总质量的0.8%,是一层相对很薄的固体硬壳。
14
圣安德烈亚斯断层(San Andreas Fault)是一段 长约1050千米、横跨加利福尼亚州西部和南部 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和东部的断层, 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洲板块的交界处。断层 以西的太平洋板及以东的北美洲板块正分别向 西北和西南方向移动,平均每年滑动距离为33 至37毫米。北美洲板块向西移构成的挤压力形 成海岸山岭,太平洋板块北移则形成横断山岭 和圣克鲁斯山脉。断层附近常发生地震,其中 包括1906年强度达7.8级的旧金山大地震。
太阳辐射热;
地球旋转力;
重力;
潮汐作用;
生物活动;等等
8
分类:
1.物理地质作用 (1)内力地质作用:
①构造运动; ②岩浆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地震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 ①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
化作用 ) ;②剥蚀作用 ;③搬运作用 ;④沉积作 用 ;⑤成岩作用 (胶结作用 ,重结晶作用 )
过渡带 4170~5155km。
内核
5155km至地心,密度9.98~12.51cm3/, 组成物质为铁镍的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 故又称铁镍核心。
6
大气圈(atmosphere):是地球以外的空间,它提 供生物需要的CO2和O2,对地貌形态变化起着极 大的影响。
水圈(hydrosphere):由大气圈的水蒸气凝结成 降雨形成海洋和湖泊沼泽及地下水。水与地表 岩石相互作用,作为最活跃的地质营力促进各 种地质现象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