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兼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学科领域的学科。
地理环境处于大气、陆地、水域的交接部分,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构成。
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大气对流层的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是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一)、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二)、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兼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学科领域,与历史、政治、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联系密切。
四、参考教材体系参考教材:《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鹿守本编著,1999)、《蓝色的国土》(广西教育出版社,杨文鹤著,1998)、《富饶的宝藏》(广西教育出版社,柯贤坤著,1998)、《海岸—通向海洋的虹桥》(广西教育出版社,王颖著,1998)、《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出版社,陈学雷著,2000)、《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陶世龙等编著,1999)、《普通水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邓绶林主编,1985)、《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潘树荣主编,1985)、《水文与地貌》(华东师范地学出版社,周泽松主编,1992)、《自然地理基础》(商务印书馆,南京大学等编,1983)。
五、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一)授课内容以教材为主,教材担负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形式。
因此教材要概念及原理要清晰、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便于自学,并要注意加强导学。
在内容上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反映当代新课改的精神。
(二)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六、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与学时分配(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72学时。
本课程在第二学年开设,2节/周。
(二)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包括课内实践)第一章宇宙环境 12第二章大气环境 10第三章海洋环境 6第四章陆地环境 8第五章人口与聚落 6第六章第一产业生产与布局 8第七章第二产业生产与布局 8第八章第三产业生产与布局 6第九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8合计 72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建议第一章宇宙环境教学时数:12学时教学内容:1、1人类认识的宇宙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的概念二、宇宙的特点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2宇宙资源的开发和宇宙环境的保护一、宇宙探测的发展二、宇宙资源的开发三、宇宙环境的保护1、3星空的时空变化与观察一、认识天球二、星座和视星等三、星空的时空变化四、著名的星座和恒星1、4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5地月系的相对运动在地球上产生的自然现象一、月相及其变化二、日食与月食1、6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规律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目的: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注意识别和抵制法轮功及其他伪科学。
培养学生利用图象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动手实践的能力。
、理解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日食与月食的成因、种类及过程。
能够分析地球公转和自转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月相变化的规律,日食月食形成的条件及原因。
地球公转和自转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星空的时空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的规律,日食月食形成的条件及原因。
地球公转和自转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动手制作活动星空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文结合的绘图能力、动手能力。
第二章大气环境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二、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成分的影响三、大气的垂直分层2、2大气的热力状况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二、大气的保温效应三、全球的热量平衡2、3大气的运动一、等压线图二、热力环流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四、大气环流2、4天气和气候一、常见的天气系统二、气候与气候类型2、5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一、气候资源的特点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气象灾害的特点四、我国的气象灾害及其防御2、6大气环境保护一、全球变暖及其节制二、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三、酸雨的危害与防治2、7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一、气象观测二、天气预报教学目的:学会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图,说明大气垂直分层的结构和气温垂直变化以及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学会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学会用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说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能用学习的知识观测当地的主要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各月及日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各月平均降水量、最大年降水量和最小年降水量),并能综合分析这些资料,说明当地气候的主要特征。
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的相应措施。
教学重点:大气垂直分层的结构和气温垂直变化以及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保护环境的相应措施。
教学难点: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三圈环流形成原理。
教学建议: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海洋环境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3、1海水的特征一、海水的理化性质二、海水的运动3、2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海水与海水化学资源二、海底矿产资源三、海洋动力资源四、海洋生物资源五、海洋空间资源3、3海洋与环境一、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海洋环境问题三、海洋环境保护3、4海洋权益与海洋战略一、海洋权益二、蓝色国土三、海洋战略教学目的:学会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
学会用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和温度按纬度分布的曲线图,说明海洋表面平均盐度随纬度的变化与海洋表面温度的关系。
了解海洋权益与海洋战略的内涵,学会正确分析海洋的环境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和温度按纬度分布规律,海洋表面平均盐度随纬度的变化与海洋表面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世界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
海洋表面平均盐度随纬度的变化与海洋表面温度的关系。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学会画海洋表面盐度、温度分布图,培养学生的画图和读图分析能力和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陆地环境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4、1岩石圈一、地壳的结构与组成二、地壳运动三、地表形态4、2陆地水一、地表水二、地下水三、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4、3生物圈一、生物与地理环境二、土壤三、陆地生物资源4、4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二、陆地环境的差异性4、5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二、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教学目的:学会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组成。
观察矿物和岩石标本,学会识别常见矿物(要求五种以上)和三大类岩石。
学会用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式,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运动的过程。
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措施,理解生物与环境、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各个环节。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自然资源的特点、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教学难点:识别常见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学建议:学会观察矿物和岩石标本,学会识别常见矿物(要求五种以上)和三大类岩石。
结合东营当地情况,考虑当地主要的自然灾害和防御措施。
第五章人口与聚落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5、1人口增长、迁移及分布一、人口增长二、人口再生产三、人口迁移四、人口分布5、2聚落一、聚落的形成二、乡村聚落的分类三、城市的起源和形成四、城乡的划分及差异5、3城镇化一、城镇化进程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三、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教学目的:阐述人口与城市的基本知识,研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学会阅读人口分布图,并能分析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用所学知识调查学校所在城镇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的情况,并说明其原因和前景。
了解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形成以及城乡的差异,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的不同。
教学重点: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的不同。
教学难点: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村聚落、城市聚落的形成以及城乡的差异。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通过分辨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知道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也是不相同的。
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或提供一些照片等启发学生说出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传统聚落。
可结合当地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第六章第一产业生产和布局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6、1农业概述一、“大农业”与“小农业”二、农业生产特点三、现代农业生产模式6、2农业区位选择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二、现代农业的区位特点6、3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水稻种植业二、商品谷物农业三、大牧场放牧业四、混合农业6、4粮食问题一、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二、世界粮食问题三、中国粮食问题与前景展望教学目的: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了解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掌握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了解世界主要的农业区位类型及特点,思考有哪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了解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存在的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世界主要的农业区位类型及特点,存在的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
教学难点:各种主要的农业区位类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