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新探索CPTED模式的引入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镇住区建设发展迅速。
城镇住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础环境,人们对其安全性的需要最为迫切。
但我国目前绝大部分的城镇住区,在建造之初,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并不了解犯罪方式、犯罪诱因、犯罪易发地点环境特征等情况,大多将目光集中在住区的外观设计、居室内部功能、采光性、通透性等方面,而严重忽视了住区在预防犯罪方面的功能。
通过对社区环境的改造和重新设计,增加对犯罪的阻隔、监控能力,即可达到减少犯罪行为并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目的。
该模式包含加强监视、接近控制、领域强化、活动支持、维护保养、目标强化等若干原则。
其实质是通过环境的改变降低犯罪率。
即通过针对各种“侵入型”、“机会型”犯罪的“防御性设计”,减少犯案机会,促使居民能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非正式控制与防卫,促进社区人员的交往,藉此降低犯罪率、减少居民对犯罪的恐惧感。
因该犯罪防控模式的操作性较强,效果显著,许多国家的政府和民间机构纷纷将CPTED 的理念和模式运用到社区建设、改造中,效果良好。
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CPTED的应用使得贩毒、入室盗窃和普通犯罪率下降15%至100%。
在英国,布莱耐格温特郡的部分住区在实施该模式以后,其入室盗窃犯罪和交通工具盗窃犯罪的发案率下降了40%,因犯罪所造成的损失较其他住区低25%。
格拉斯哥市的部分建筑依照该模式的标准进行翻新之后,入室盗窃犯罪的发案率较翻新之前下降了61%,而其他未经翻新的建筑物同期入室盗窃犯罪发案率的降幅仅为17%。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具体举措当前,随着城乡建设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城镇新社区建设也发展迅速。
而与此相伴,各种传统的盗窃、入室抢劫等“侵入”型犯罪居高不下,旧有的犯罪防控模式、警务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犯罪防控社会化的大方向下,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与经验,以CPTED理论为指导,从犯罪防控的角度对社区环境、建筑物的规划设计进行规范,成本小、阻力少、见效快、效益高,潜力巨大,恰逢其时。
具体工作中,以下两点值得我们特别重视: 其一,统筹协调方面。
住区建设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牵涉到多个政府部门,可谓千头万绪。
为此,有必要借鉴英、美等国家的经验,成立一个权威、高效的住区建设协调机构,统筹相关事项。
比如,英国的规划工作自2002年5月开始由副首相办公室负责,直接由副首相进行领导。
此后,英国警察部门制订了一项全国性的审查计划,这一计划由英国警察协会支持和管理,并获英国内政部后援。
每个警察部门都有若干的建筑联络官或犯罪预防设计顾问,他们通过与规划师、建筑设计师、开发商、住宅建筑协会以及其他相关机构进行磋商,以确保尽可能多的建筑项目按照要求进行建造或改建。
计划实施后,犯罪率显著降低,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采用类似计划。
而美国的坦佩市的《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条例,则明确将对犯罪预防计划进行评估的权力赋予警方,且赋予警方对不符合CPTED规格的建筑工程进行强行终止的权力。
其二,法律建设方面。
我国目前仅有建设部与公安部先后于1991年、1996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管理规定》。
两个文件仅就住宅的“设计”、“设施”方面提出了一些纲领性要求,并未对住区的规划设计方面的犯罪预防功能提出明确、细致的规范要求,指导意义不大,操作性不强。
而美国的坦佩市于1997年实施《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条例,已经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领域全面引入CPTED概念。
该条例对建筑物内部空间、照明、景观、墙壁以及接近控制的出入口等设施的具体安全防范要求进行了明确规范;同时,还对指示牌、住所标志、摄像头的设置和停车场的构造等设施的标准和规格进行了详细规定。
而且,对于新建的以及需改建部分超过50%的建筑物,对现有的多户住宅的各代人的分割登记时也要求适用该规定。
紧随其后,为将CPTED制度化,英国则于1998年制定并颁布了《犯罪和不当行为法(犯罪和障碍法)》。
副首相办公室将城市规划政策案中的核心部分“城市规划体系和预防犯罪”规定为环境设计和预防犯罪的准则。
地方政府必须制订与此政策相符的“防范用城市设计方针”,并在公共设施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中使用。
受英、美影响,澳大利亚则于20世纪80年代年以后开始以犯罪学研究所为中心进行C PTED相关内容的研究。
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多数地方政府制定了有关条例和政策,并明确了相关程序。
2001年4月,澳大利亚的《环境设计评估法》获得通过。
该法规定,对任何建筑物的新建和改建都需通过官方评估和审批,所有新建筑都要从犯罪预防的角度考虑其设计。
对此,我们可在大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踏实立足本国国情、不同住区区别对待的前提与原则下,从犯罪的空间防控角度出发,在全国各地广泛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一个层次较高、内容较全、操作性强、统合性高的法律文件,全面提出基础性的规划设计要求和建设标准,以供各地规划、设计、园林、交通、安防、公安等建设和执法部门在住区建设时严格遵循,一体配合。
犯罪预防的新思路:利用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奥斯卡•纽曼的“防卫空间理论”述评刘广三李艳霞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发生的,因此有必要通过环境设计,制造一种防卫空间以预防犯罪的发生。
美国犯罪学家和行为建筑学家奥斯卡·纽曼在《可防御的空间:通过城市设计预防犯罪》(1973年)一书中提出“防卫空间理论”并将这种方法系统化。
“可防御的空间”这一思想的理论根据是:利用环境设计改变物理环境的空间样式的功能,以此改变居民的行动方式和增加相互间的社会联系,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1[1]纽曼在书中说:“既然我们不能抑制人们的犯罪动机,我们何不从犯罪的目标和条件上去限制犯罪。
因为众所周知,没有作案的条件和目标,犯罪是不能发生的。
”2[2]防卫空间就是一种本身具有防范犯罪的自然属性的建筑设计模式,这种建筑设计模式向居民和潜在的犯罪人都表明,这座建筑内外的所有人都受到监视,从而对潜在犯罪人的心理产生抑制作用,使其不敢在这一地区进行犯罪。
一、“防卫空间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利用环境设计改变物理环境的空间样式的功能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奥斯卡·纽曼这一“防卫空间理论”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以现代建筑结构的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为指导,考虑到建筑为人服务的功能,结合建筑空间性的特点,在自然科学的推动下,西方建筑结构所体现的开放、随意的民族传统最终促成了“防卫空间理论”的产生。
(一)现代建筑结构的社会效益优先原则要求与犯罪预防结合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城市建筑结构的形成是厂商和居民追求最大效益和效用的结果。
优化城市空间建筑结构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但不同时期人们关注点却不同,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空间建筑结构优化的目标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3[3]视觉效益优先、环境效益优先、经济效益优先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欧洲中世纪盛行的以高直尖塔式的教堂为其主要外在形式的哥特式建筑,对视觉造成很大的冲击性,在人与“神”的尺度对比中显示了当时人卑微的社会地位;文艺复兴冲破了人们精神的桎梏,带来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人文主义的倾向反映在城市规划思想上,建筑结构从“神”的尺度降为“人”的尺度;工业革命促使现代建筑的出现,在大城市地价日益昂贵的情况下,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更多的房屋,现代高层建筑在芝加哥出现,顿时风靡全球,而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忽视了城市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造成城市空间结构过分集中,使城市充斥着玻璃和混凝土以及高架道路和立体交叉的建筑。
在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成为今日西方哲学的背景下,把人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出发点,关心人、对人的本质进行反思成为哲学的根本任务。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作为构成城市的主要要素并在城市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不仅仅是“经济人”,而且也是“社会人”,他们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良好的人际交往。
4[4]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创造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反对把主观意志强加于人的做法,提倡群众参与,协调好各种关系和力量,用社会价值决策观念替代优良者价值决策的观念,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建筑结构规划的主题。
在美国“保证家家户户拥有体面的住宅和适宜、安全的生活居室环境的国会目标,始终是规划界所奉行的准则和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促使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必须考虑居民的安全的需要,必须与犯罪预防相结合。
这一方面是由犯罪学发展的历史所决定,另一方面则由于美国当前的社会状况。
以贝卡利亚为代表的犯罪古典学派注重人的行为,并把人的行为作为处罚的出发点;而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犯罪实证学派则重点考虑“人”的因素,正如美国犯罪学家施耐德所言,龙勃罗梭完成了由“行为”到“行为人”转变的历史使命。
菲利、李斯特拓宽了犯罪学研究的方面,从二十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把犯罪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
人们开始观察社会对犯罪所造成的影响,开始研究政治、经济、文化、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等对犯罪的影响作用。
另一方面,美国是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大量的犯罪不仅直接威胁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还造成了人们的恐惧。
犯罪给美国造成极大的损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就此专题采访了许多经济学家和刑事司法专家,并根据调查情况对社会为犯罪问题所付出的代价作了如下估算:刑事司法体制开支 780 亿美元私营企业与个人保安开支 640 亿美元生命丧失与工作损失 2020 亿美元危害企业犯罪造成的损失 1200 亿美元酗酒开车所造成的损失 1100 亿美元除了物质损失之外,美国社会还付出了不可估量的精神代价。
犯罪不断发生使整个社会不得安宁,人们失去安全感。
警方不断告诫公众:不要在夜间独自出门,不要让人看出家中无人,不要让陌生人进屋,务必在门上装上猫眼与锁链,迁入新址务必换上新锁,晚上家里务必拉上窗帘,汽车库内务必关紧窗门,取下钥匙,察觉异常务必立即报告警察…….《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4年1月17日社论对犯罪问题给儿童们所造成的困境做出了这样的概述:“美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夺走了行为自由,他们感到必须把家园改造成城堡,为了保证孩子安全必须把他们关在家里。
”5[5]所以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对犯罪预防问题都很重视,联邦政府于1984年通过的《联邦综合犯罪防止法》,这一立法的通过使美国犯罪学家和社会各界对犯罪预防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即犯罪预防必须是多层次、综合性的以实现减少犯罪总量和减轻公民对犯罪的恐惧为目标。
近年来,美国倡导了综合理论来预防犯罪。
综合预防理论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一般性而不是针对具体犯罪而是找出各种有利于滋生犯罪或进行犯罪的环境机会,而加以改善和控制。
包括:(1)通过环境预防设计预防犯罪;(2)通过邻里合作预防犯罪;(3)通过大众宣传工具预防犯罪;(4)通过法律的威慑预防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