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犯罪学第五章.ppt犯罪预防
犯罪学第五章.ppt犯罪预防
一.情景预防的理论奠基于三大理论支柱: (一)理性选择理论 犯罪人是有理性的,会思考的人,犯罪是 犯罪人对犯罪所得和损失经过理智思考或 决策后进行的行为.
(二)日常活动理论 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因素 密切相关,人们的一些日常生活方式,往往有利于 犯罪的发生.这些因素包括: 1.适合的犯罪目标 (1)可隐藏性;(2)可移动性;(3)可取得性; (4)价值性;(5)吸引性;(6)可处置性. 2.缺乏有能力的监控者. 3.可能的犯罪者.
2.制造犯罪得不偿失的条件。
(1)使犯罪分子所得物贬值:如对贵重物品进行财 产标记,使得窃得的赃物难以出售;控制销 赃场所;健全支票、存款的挂失和拒付制度 等等。 (2)加重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如果刑罚的痛苦能 够消除从犯罪中得到的快乐,那就能够预防 犯罪。
第三节 司法预防-刑事惩罚预防
(二)刑事司法政策 刑事司法政策,就是指贯穿于侦查、起诉、 审判和行刑过程的政策。 发展良好的刑事司法政策,应该关注下列 内容: 首先要确立合理的刑事诉讼理念。 其次,要保证侦查的合法性。 最后,要增强量刑的合理性。 (1)推进审判体制的改革。 (2)提高法官素质。 (3)缩小量刑差异。
(二)犯罪社会预防的意义 首先,犯罪的社会预防是一种社会性的措施和对 策,其优势是可以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协同 作战,作好控制和预防违法犯罪的工作。 其次,犯罪的社会预防措施能够起到“防患于未 然”的作用,它能够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阻止 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使治理违法犯罪的工作更 加积极、主动。 再次,社会预防措施相对于刑事惩罚措施来说, 是一种“治本”的措施,它是从根本上解决社会 上存在的违法犯罪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犯罪社会预防的内容 1、创造优良的宏观社会环境,以预防和减 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2、创造良好的微观社会环境,预防和减少 违法犯罪发生。
犯罪的社会预防措施还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具体说,有如下几种划分方法: 从性质上,可划分为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 行政的、教育的等措施; 从区域上,可分为国家范围内的、地区范围内的 和基层范围内的。还可分为城市的、农村的等措 施; 从主体上,可分为国家机关的、社会团体的、劳 动组织的、学校的、家庭的等措施;
就控制犯罪的工具和手段而言,由于大多 数犯罪手段既可犯罪又是日常生活、生产 必需,因此很难控制。 因此,犯罪预防主要是控制犯罪条件和机 会。这样做是可行的,而且在犯罪动机— 犯罪行为—犯罪受害者这样一个过程中, 将控制犯罪放在控制受害者所处的条件和 机会上,就能在过程的终端直接有效地阻 挡犯罪的发生。”
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是一种具有较 强应用性的犯罪预防方法。这一方法的主 要目的在于利用工程建筑学方法来规划和 建设物理环境,创造一个不利于犯罪发生 的防卫空间。 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具体方法多种多 样。 环境设计应当以不妨碍或者侵犯公民私生 活和个人隐私权为限。
三.“情景预防”大致上分为两类: 1.制造犯罪的障碍。 (1)目标加固:在设备上制造犯罪的种种困难,如 门窗、栅栏加固,保险箱加固,报警装置等。 其目的在于使犯罪分子难以接近目标。目标加 固又可分为两种方法:一是改进安全设备,二 是建筑设计规范。 (2)目标转移: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使用支票、 信用卡等来代替现钞,使大量的现钞不在商 场滞留。 (3)转移犯罪工具:包括对凶器、枪械、爆炸物品 的控制等等。当然有些犯罪工具是生产、生 活所必需,难以进行有效控制,但仍可以在 一定场合、一定时间内予以控制以减少犯罪。
(三)环境犯罪学 是从犯罪原因论的理解转移到对犯罪情景 的理解,将犯罪当作是社会事件,提出通过防 卫环境的设计管理,达到减少犯罪的目的.包 括以下理论: 1.防卫空间论 2.破窗理论
美国预防犯罪研究所的《理解预防犯罪》 一书对预防犯罪的内涵说明: “一项犯罪的发生包括下列三要素:一是 犯罪分子的动机;二是犯罪的手段、工具; 三是犯罪的社会条件。从这三项看,控制 犯罪条件、机会是唯一可行的犯罪预防措 施,而且实践也证明了这样做有效。”
二、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社会问题的控制阀 (一)概说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机构(执政党和政府) 以方针、政策、法令、条例、方案、规划等形式 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权威性指引和干预。 社会政策是政府为促进社会福祉而制定的社会保 险、社会救助、社会服务、公共住房、公共教育 等方面的政策的总和。 公共社会政策是国家和(或)政党制定的旨在协 调社会关系,避免或解决社会问题,保证经济与 社会平稳、均衡发展的方针、原则和计划的总和。 包括经济政策、人口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文化 教育政策、民族政策等多个方面。
“控制犯罪动机是很重要的,但没有实际可行性。 因为,第一,我们无法在犯罪分子进行犯罪以前 消除其犯罪动机;而在其犯罪以后,即使逮捕起 来,我们也很难改造他。第二,即使我们有办法 能在犯罪分子犯罪以前消灭其动机,但由于我们 不可能对全体居民都进行同样的“消毒”工作, 我们必须找出那些心存犯罪动机的人来进行工作; 可是我们如何能在全体人民之中找出那些心存犯 罪动机的分子呢?第三,即使我们有办法将心存 犯罪动机的分子找出来,那请问 ,这样做法能不 严重侵害公民权益和违反法律吗?因为法律规定 只能对有犯罪行为的人采取行动,而不能因一个 心存犯罪动机就对他采取某种措施。因此,结论 是:消除犯罪动机是不可能的。
(一)刑事立法政策 犯罪的刑事立法政策通过国家的刑事立法 活动来实现。 刑事立法活动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依照一定 程序创制、修改和补充刑事法律规范的活 动。
体现在刑事立法活动中的刑罚政策,主要 包括下列内容: 要确立科学的刑罚哲学。 要发展良好的刑事司法制度。 要建立合理的刑罚体系。 要对犯罪规定合理的刑罚。 要关注非刑罚化和轻刑化。
(二)公共社会政策的完善 由于公共社会政策的范围十分广泛,无法 一一论及,只能结合犯罪预防的要求提出 若干项一般原则。 1.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2.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 3.内在一致原则 4、成本/效益原则
三、道德、法制和政府行政——社会控制的三种 主要力量 (一)道德 道德是一套评价善恶的规则和标准 。 运用道德力量预防犯罪,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 二是道德规范的执行,主要表现为普遍的社会监 督和舆论谴责。 在运用道德手段预防和控制犯罪时,必须注意: 一是道德控制的作用的有限性。二是道德控制适 度性。
(3)社会分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每一 群体的价值取向不同,有的犯罪预防 政策往往与某一或某些群体的利益发 生冲突。 (4)由于社会犯罪预防政策需要长期 实施方能见效,因此产生了对某项政 策效果评价的困难。
第二节
情景预防
又称犯罪微观预防,是以社区、群体以及 公民个人为单位而进行的预防犯罪活动。 其主要目的在于减少犯罪目标,消除犯罪 机会和条件,加大犯罪行为的困难度和风 险性;从被害人学角度说,则是减少特定 社区、群体或者个人的被害可能性。
一、刑事惩罚政策的概念和内容 刑事惩罚政策是指国家机关运用刑事法律与违法 犯罪作斗争的一切手段、方法和措施。 它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刑事立法的政策原则和立 法实践活动,揭露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追究、惩 罚犯罪和刑罚的执行。 刑事惩罚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刑事立 法活动,二是刑事司法活动。 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二者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 的整体。
公共社会政策有着重要的预防犯罪价值,具体表 现如下: 首先,就公共社会政策本身来说,它是一种社会 关系“调节器”,它的正确与错误将直接影响着 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否。 其次,比较而言,公共社会政策的预防犯罪价值 优于狭义的刑事政策,前者可以治本,后者则只 能治标。 其三,从政党和政府的治世方略角度考虑,当政 党或政府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通过公共社会政策 的完善来从容对付犯罪等社会问题时,总是乐于 更多地启用公共社会政策,而不是过多地依赖于 刑罚手段。
犯罪预防的“治标”是指消除和减少产生 犯罪的具体条件和犯罪机会,从而减少犯 罪。也称为条件预防、环境预防,其重点 不在于减少犯罪动机,而是着重消除犯罪 的条件、机会,从而迫使犯罪分子无法得 逞。这是偏重于战术性的措施。
二.环境设计与防卫空间 1972年,美国学者奥斯卡•纽曼出版了《可防卫空 间:通过城市设计来预防犯罪》。该书开创了 “环境犯罪预防”的基础。他提出可以通过“目 标加固”、“监视加强”、“城市设计”来预防 犯罪。他提出两个新的观点: (1)所有的犯罪分子在作案之前均会权衡利弊, 择有利于己者而行之。因此,只要制造作案的障 碍,使弊大于利,犯罪分子就不敢动手。 (2)犯罪行为的发生必须具备犯罪分子的动机和 行为以及犯罪对象两个方面,如果我们不能控制 犯罪动机的话,何不控制犯罪对象。
(三)刑事执行政策 要提高犯罪对策的有效性,就要坚持科学 的刑事执法理念,即行刑理念。行刑理念 就是指导刑罚执行活动的基本观念。 在死刑的执行中,应当确立“依法办事、 文明行刑、人道待人”的理念。 在监禁刑的执行活动中,应当切实贯彻 “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 的行刑理念。 在非监禁刑的执行中,要树立“惩罚与改 造相结合、监控与帮助相结合”的行刑理 念。
犯罪预防的“治标”是指消除和减少产生 犯罪的具体条件和犯罪机会,从而减少犯 罪。也称为条件预防、环境预防,其重点 不在于减少犯罪动机,而是着重消除犯罪 的条件、机会,从而迫使犯罪分子无法得 逞。这是偏重于战术性的措施。 当“治本”遭遇到一系列的困难时,“治 标”却从理论到实”指的是消除和减 少犯罪的根本社会原因,从而达到减少犯 罪的目的。这称为社会预防或间接预防, 它着重在于教育人、改造人从而减少犯罪 的动机,是根本性的战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