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国营企业及其私有化西方的国营企业及其私有化2010-02-06 18:23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有政府兴建、政府管理的国有企业。
二战”之后,英国等西欧国家纷纷收购私有企业,使之“国有化”。
近二三十年,西方一些国家又纷纷出售国营企业,使之“私有化”(privatization )其理由是:国营企业的效率低;私有企业的效率高,所以要通过“私有化”来提高企业效率。
西方这股“私有化浪潮”的规模并不大,但它对我国的影响却很大。
我国一些主张私有化的“著名经济学家”和“高参”,自以为找到了“有力的佐证”。
他们振振有辞地鼓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国有企业的效率都低于私有企业,所以只能把国企“私有化”。
有的人宣称:经济私有化是世界各国的总趋势,人间正道私有化”。
国务院体改办主办的《中国改革》月刊去年夏秋连发三篇“本刊评论员文章”,公然宣称国企改革的根本出路是“非国有化”,该刊为此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严厉批评。
因此,弄清西方国家的国营企业及其私有化(又叫“非国有化”)的真相,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的国有企业:效率高而利润低看利润率,西方国营企业的利润在多数情况下远比私”” 有公司差。
但是若看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技术指标,西方国家的国营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亚于私有大企业。
1982 年的厉以宁先生是承认上述事实的。
他与罗志如合作出版的《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一书,引用米尔瓦德的话说:“国有化部门利润的低下和 70 年代起的亏损趋势,与国有化部门的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很不相称的,特别是如果把国有化部门同私有加工工业部门相比。
1955年以后,私有加工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一直小于国有化部门,而利润率大大高于国有化部门。
为什么“效率高而利润低”?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按政府主管部门指示,以低价格向私有大企业出售能源、原材料、半成品和运输服务筹,同时以高价买进私有大企业的商品和劳务。
这种价格差,人为地造成国营企业利润的丢失。
英国《晨星》报 1980 年 6 月 3 日报道,1967 年—1975 年间,由于这种强制性的不等价交换,使国有英国钢铁公司的损失达到 7.83 亿英磅。
格林和舒特克赖夫在《英国资本主义:工人和利润收入》一书中说:“国家能够——利用国有化部门来津贴私有部门;低价格和低盈利性等于给生产以津贴。
实际上这一直是英国国有化部门的任务。
1982 年,厉以宁在其书中引用这句话时还写道:“如果再加上国有化部门向私有部门提供的较廉价的产品和劳务,从”“ ”而使私有企业所有者得以获得经济利益,那么收入再分配的这种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就更加清楚了,——在分配方面,国有化有利于资产阶级(包括原来的企业所有者和其它仍然私营的企业主),不利于全国的工资收入者。
国有 化部门的低利润可以保证私有企业的低成本,从而是维持私有企业的一定利润的条件之一。
在法国,政府也把国有企业当作私有大企业的“摇钱树”来对待。
法国《国有企业文件研究汇编》指出:国有企业的许多价格从 1949 年到 70 年代初没有变化。
例如,法国每吨/公里的石油铁路运费到 1972 年一直是 5.13 生丁(注:1 法郎为 100 生丁);与此同时,法国国有铁路公司在这段时间向私有企业购买的产品价格却涨了 4 一 5 倍。
仅仅由于国有企业向私有企业出售产品的低价,就使 4 家最大的国有企业——法国煤炭公司、法国国有铁路公司、法国煤气公司、法国电力公司每年损失 150 一 200 亿法郎。
80 年代因为“亏损”而被私有化的“日本国家铁路公司”,其货运价格长期被压低到成本以下。
例如,1968 年的货运成本对铁路运价之比为 147 比 100,即货运成本比货运价格高 47%。
这大大降低了私有企业的货运成本(《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管理和权力》第 150 页,苏联迈博罗达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值得注意的是,国有企业产品的低价,主要是提供给“私有大企业。
例如,1973 年,法国国有煤矿开采一吨煤的费用是 103.4 法郎,对居民的生活用煤售价是每吨 305.4 法郎,而大的私有公司每吨仅付费 94 法郎(即比生产费用还低 9.1%)。
国有的“法国电力公司”1978 年按每度 11.65 生丁的优惠价向私有大企业供电,对居民却按每度 50 生丁收费。
巴黎运输管理局是一个大企业,也是用电大户,但因为它是国有企业,所以它用电就享受不到私有大企业的优惠价。
1974 年到 1975 年世界经济危机及危机以后,能源价格猛涨,法国居民生活用煤气涨价 45.3%,而法国私有工业用的煤气反倒降价 25.3%(《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管理和权力》第 145、146 页)。
英国国有电力公司与私有大工业企业签订合同,按优惠价向它们提供电力。
英国制铝公司”等有色金属方面的私有企业,用电价格比居民便宜 2/3,比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其他大户用电便宜 40%(《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管理和权力》第 148 页)。
除了对国有企业实行歧视性的价格政策外,英国政府还实行歧视性的金融信货政策,对国有企业贷款用高利率,对私有企业贷款用低利率。
国营企业以低价格销售商品给私有大企业,对此,资本家是满意的。
但是,这对于与国有企业同行业的私有大企业来讲,却是很恼火的。
因为国有企业商品的低价格夺走了很大一块市场份额,使同行业的私有大企业的市场份额缩小。
例如,美国有色冶金企业是用电大户,他们就购买美国国有发电站的廉价电力而不买私有电力公司的电力。
于是,私有电力公司要求政府把国营发电站“卖给”它们。
首先反对国有发电站私有化的就是私有的有色冶金企业,因为它们知道,国有发电站“私有化”后,电价要上涨,对它们很不利。
最后达成妥协:国有发电站继续以低价向冶金业的私有大企业供电,但不得向居民等零售电力;国有发电站只能以低价向私有电力公司供电,再由私有电力公司以高价零售给居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114、115页,苏联达林著,三联书店1975年版)。
由此可见,国家的廉价电力成为私有大企业发财致富的源泉。
从上可知,强制性的“价格剪刀差”对国营企业非常不利。
这种不等价交换,意味着国有企业职工创造的利润转让给了私有大企业。
政府压低国有企业的产品价格使国有企业盈利很少,甚至负债累累;却使私有大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从而增强了它们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西方国家的政府不仅强令国营企业用“低价卖、高价买”来保证私有大企业获得高额利润,而且在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时,经常采取强令国营企业停工的办法,来保证私有大企业充分开工。
例如,在1965年,具有强大制造能力的美国国有造船厂大部分都被迫停工,因为国家把军用船只制造任务的80%交给了私人造船厂制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115页)。
由于一小撮大财阀控制着西方国家大部分经济实力,所以,西方国家的政府日益变成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政治机构。
政府使国有企业的主要成果转让给私有企业,使国有企业服务于资产阶级。
西方的私有化主要出于政治原因西方大资产阶级对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有一种复杂的矛盾心理。
他们一方面利用国有企业来为私人资本服务,通过与国有企业的不等价交换获取高额利润,一方面又掀起反对国营企业的运动,指责国营企业“缺乏效益、亏损累累”,要求将国营企业私有化。
原因是,资产阶级既把国有企业看成提高私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手段,又把国有化看作是危及私有制的政治行动。
因为,关于国有化的决定通常是人民群众斗争的结果(虽然其后资产阶级政权使国营企业的运作违反人民意志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国有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私营企业变为国有企业,生产也能正常运行。
这说明,资本家并不是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人物。
1976年,当时的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在其所著的《法国的民主》一书中,就以恐惧和敌视的口气写道:“对”“”大企业系统地实行国有化,不可避免地意味着选择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经济制度。
他担心国有化在更大范围扩展,将缩小私营企业的范围,危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
为此,资产阶级的宣传家们不顾事实,攻击国营企业“低效”、经营不善”,企图造成一个神话:私有制是最有生命力的所有制,而公有制没有存在的经济理由。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一项声明中明确表示:“私人企业在我们现在的国家制度下,应当是我们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基础,这是我们对抗共产主义的唯一选择。
从肯尼迪和德斯坦的话中可以明显看出,他们主要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待私有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并不只是将它们局限于经济范围。
“靓女先嫁”,养肥资本家当然,西方国家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非国有化),也有其经济原因。
随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加和主产设备的现代化,一些国有企业有盈利或能盈利了,贪得无厌的大资产阶级就要求将这些国有企业私有化,以便据为己有。
“二战”之后,英国工党政府一手把亏本的、破旧的、资产阶级急于丢出的煤矿、铁路等部门的私人企业高价买来实行“国有化”;另一手又把许多“二战”时才建立的、崭新的、有利可图的企业低价卖给资本家,实行私有化。
“”西德政府在把国营的“博尔西希金属公司”的股票控制额卖给私有大企业前,先把那些亏损的企业从公司中分离出去,然后把这些分离出去的亏损企业联合成“博尔西希股份公司”,并继续实行国有化。
英国保守党在 50 年代执政时,把工党执政时搞了两年多的钢铁国有化推翻,又搞钢铁私有化。
国有钢铁企业的资产,作价由私有企业所有者收回,而在这段时间内,国家对钢铁工业的直接投资则等于奉送给私有企业主了。
但仍有一些原来技术装备水平很差的钢铁企业的私人企业主认为,与其收回这些无法获得盈利的企业,还不如继续保存国有的形式。
这样,钢铁工业的国有化也就部分地维持下来了。
(见厉以宁、罗志如《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
就是说,能盈利的钢铁企业私有化了,让亏损的钢铁企业继续国有化。
所以,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是明显地服从于大资产阶级利益的。
1970 年,英国保守党政府宣布了对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政策,但是,没有一个经济部门完完全全地被私有化。
因为,虽然私人公司能随意购买任何一个国有企业的股票,但是,只有那些有利可图的企业的股票才会销售一空。
1971 年 1 月 4 日,英国《晨星报》刊登英国政府工业部长约翰·艾登的话:国有企业应当“首先把对私人资本毫无经营意义(应读作:无利可图——作者)的那些活动领域”留下“ “”来。
这样,那些被认为设备落后、不可能赚钱而选剩下来的“烂摊子”企业,仍被留作国有企业。
它们成为资产阶级攻击“公有制企业缺乏效益、亏损累累”的样板,作为要人们选择“高效率的私有制”。
不要“低效率的公有制”的根据。
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在 1979 年宣布,把有利可图的“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英国航空航天公司”、英国欧洲航空公司”等国有企业的资产减价出售给私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