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
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 c )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a.宰相b.御史c.天子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5.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 c )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a.商朝b.周朝c.春秋d.战国6.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c )。
a.人治与法治的矛盾b.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矛盾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7.北魏宋宇文政权以( d )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a.《礼》 b.《礼仪》 c.《礼记》 d.《周礼》8. 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a.皇帝b.司马c.宰相d.太史9.北洋政府时期设立参战督办的是( b )。
a.袁世凯c.曹琨d.张作霖10.唐代京城附近所在县称( d )。
a.赤县b.望县c.紧县d.畿县11.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 )。
a.御史台b.刑部c.都察院 d.大理寺12. 汉武帝时开始重用( d )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
a.丞相b.御府c.侍郎d.尚书13. 标志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是( b )。
a.设五口通商大臣b.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c.设总税务司署d.设外务部14. 清代省一级主管省财政和民政的官员称( a )a.布政使b.学政c.提督d.按察使15. 宋代为分割转运使权力的而在路一级设立的官员是( c )。
a. 安抚使b.提举常平c.提点刑狱d.通判)为核心。
c16. 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建制的基本结构是( b )制度。
a.乡镇b.郡县c.郡国d.领地17. ( a )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
a.汉武帝b.汉景帝c.汉文帝d.汉献帝18.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 c )岁。
a.70 b.65 c.60 d.5519.在北洋政府中央监查机构平政院中,负责对平政院内部官员的监督的组织是( a )。
a.肃政厅b.惩戒委员会c.审察决算委员会d.审计院20. 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 c )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a.宰相b.御史c.天子d.内阁三、名词解释1. 嫡子继承制答:古代王位继承制度。
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嫡子,则立庶子中的贵者。
即以诸庶子母亲身份的尊卑,来确定其子继承地位的高低。
2. 尚书台答: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
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3. 郡县制答:郡县制是一种中央直接控制与治理的地方行政体制。
春秋时代中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的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战国时出现郡管县。
郡的长官为“守”或“太守”,负责一郡行政、军事和财政。
县的长官称“令”或长,主管全县军政事务。
汉代以后州、路、行省先后取代郡成为一级行政区,而县制则沿用至今。
四、简答题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答:(1)君主制政体一以贯之,历时久远;(2)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和完备的文官制度;(3)政治体制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与制约;(4)王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联系密切;(5)政体的严整与思想的控制严密互为表里;(6)礼制的法律化及以礼治国的伦理型政;(7)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8)政治结构发展不平衡。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制度萌生情况概述答:春秋时期,各国中央一级的主要职官仍承袭西周制度,尚无太多的变化,但宰相制度确已显端倪。
各国都相继出现君主之下执掌朝政的职官。
他们的职掌和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各国的最高执政这时也有直接称相的。
战国时期,宰相制始告初步形成。
名称虽不一致,职掌却是相同的,协助国王处理全国政务,由国王任免。
这一时期的宰相多为客卿,由布衣而置相位者为数不少。
3. 元代一省制概述答: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其间虽三次设立过尚书省,但不领宰相事而只是主管全国财政,相当于宋代的三司使司,且旋置旋废,不为定制)。
执掌最高军政事务的仍为枢密院,但地位较中书省低。
长官为枢密使(由太子兼任),其下有枢密副使、同知院事等官。
五、论述题1. 试述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特点答: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民国元年分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政治体制。
但宪法并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价值,却成为政治家手中的政治斗争工具。
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到1914年1月国会被强令解散,是所谓“政党政治”的时代。
实行政党政治是民国初年风靡一时的潮流。
民初政党政治的初步发展,标志着政治主体的近代化、政党化,政治形态由皇机政治转身政党政治。
但从民国初年到北洋军阀主政时期,基本上是采取硬性移植西方制度的办法确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的,只能成为失败的试验。
如何建立适合当时国情的国家庭,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学说提出了建立理想中的民族国家庭的设想。
但孙中山这种建立在个人权威之上的政治设想,也就决定了他的继承者必然要走上“一党专制”和“以人治国”之路,走向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体制。
1927年,国民政府开始了为期10年勉强维持统一的局面,而在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情况下,中华民国政治制度体系没有得到完善,反而走向政治党化,实行党在国家之上的所谓“党制”体制。
政治党化和“党国”体制,使得政治制度的结构形式类似现代国家,但在实际上却成为国民党实行统治的工具,根本没有起到现代政治制度所应该起到的管理和规范社会的作用,只是继承了中国封建政治物传统,又采用了部分资本主义政权的管理形式,又吸取法西斯主义个人独裁制的特点,是一种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混合的政治制度。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自出现以来,受到世界上三大政治治理模式的影响:一是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独裁治理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喧哗一时,对当时的中国有很深的影响。
二是英、美式的资产阶段民主治理模式,从兴中会、强学到以后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都将此作为追求的目标。
三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终于选择了这种治理模式。
2.分析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答:早期国家建立在以强制力凝聚各部族的基础上,是靠征服和慑服建立起来的.各部族或诸侯对王朝表面臣服而只负担象征性的贡赋,君主权力是很不稳定的。
西周的分封制是以暴力统治配合宗法血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巩固王朝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诸侯国相对独立的问题。
经过春秋战国的发展,逐步消除地方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便向高度君主专制过渡。
从秦代开始,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建立起层层控制而又十分严密的地方统治网络,并在符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和修订充实,因此,其利弊清楚,特点鲜明。
主要有:第一,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权,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第二,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抓紧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第三,地方基础行政组织的超稳定与人身控制,等等。
这一切,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限制着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造成地方官对君主和中央的绝对依赖,养成了地方官仅按条文事例办事,不讲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
【篇二:2014年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答案】=txt>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
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d )的统治。
a.君主专制b.世袭制c.共和制d.皇权专制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 b )的统治。
p59a.共和制度b.君主专制c.城邦制度d.联邦制度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c )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p88a.皇帝b.君主c.王d.总统5.我国文武分职,文官有相,武官有将,从(c )后期确立起来的。
p68a.商b.西周c.战国d.春秋6.三公九卿形成于( b )。
p229a.春秋b.战国c.秦d.汉7.北魏宋宇文政权以( d )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a.《礼》b.《礼仪》c.《礼记》d.《周礼》8.把省作为固定行政区的是(b )代。
p270a.宋b.元c.明d.清9.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b )。
p326a.兵部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10.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 )。
a.御史台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11.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c )。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12.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a )岁。
a.70 b.65 c.60 d.5513.我国推行“封建”是从(c )开始的。
p138a.夏b.商c.西周d.秦14.明朝是以(c )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a.三省六部b.三省c.六部d.一省15、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