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
一、名词解释
1. 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

?
所谓三公即:丞相,“掌呈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

所谓九卿,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也称之为诸卿或列卿。

九卿的设置主要有太常、宗正、卫尉等。

2. 尚书台
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

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3. 三司会审制
三司最早定名于五代后唐时期,宋沿袭下来,作为全国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分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设三司使总领事务,地位仅次于宰相和枢密使。

4. 嫡子继承制
古代王位继承制度。

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本人素质,不考虑是否年长。

5. 三省六部
隋代在前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央管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务体系,这套制度基本上为唐、宋说承袭,一直影响到明清。

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省。

中书省掌管草拟诏令文书,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尚书综理全国政务。

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官。

吏部掌管理的铨选、考课、勋封。

户部管户口、田地、财政和赋税事物。

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学校、贡举等事物。

6. 分封制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在宗法制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政治制度,它通过层层分封的组织形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贵族政治网络。

7.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对云贵川桂等地区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改革制度,即是废除土司制度,
该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由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

8. 翰林学士
官署名称。

唐代武则天时期,有所谓"北门学士",选文词经学之士充任,以备咨询顾问。

到唐玄宗时期,始设翰林学士院,选朝官中有才艺者?兼翰林学士(初称"翰林供奉"),初掌文学侍从,顾问应对等事,后发展为专掌起草重要诏命。

9. 郡县制
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

二、简答题
1.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二,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

?
第三,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的机构。

2. 简述均田制的内容
3. 元代"一省制"概述
答: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其间虽三次设立过尚书省,但不领宰相事而只是主管全国财政,相当于宋代的三司使司,且?旋置旋废,不为定制)。

执掌最高军政事务的仍为枢密院,但地位较中书省低。

长官为枢密使(由太子兼任),其下有枢密副使、同知院事等官。

4. 简秦朝时期三公的涵义及职能。

答:秦中央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寺,其长官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一,为副丞相,掌天下文书。

图书秘籍和监察百官,兼有皇帝秘书长和最高监察地方的监御史。

5. 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制度萌生情况概述。

答:春秋时期,各国中央一级的主要职官仍承袭西周制度,尚无太多的变化,但宰相制度确已显端倪。

各国都相继出现君主之下执掌朝政的职官。

他们的职掌和?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各国的最高执政这时也有直接称"相"的。

战国时期,宰相制始告初步形成。

名称虽不一致,职掌却是相同的,协助国王处理全国政务,由?国王任免。

这一时期的宰相多为客卿,由布衣而置相位者为数不少。

6. 简述汉代“对策”与“射策”的考试方法。

答:对策始于汉文帝,主要应用于贤良方正等科。

又称策问或策试(类似科举制中的时务策)。

即由皇帝提出问题,由应试者作口头或书面的回答。

策问内容主?要是时政、经义等方面。

射策类似于抽签考试。

即由主考官先拟出许多道题。

将试题分别写在竹(木)简上,封存后致于案桌之上,考试时由被试者随意抽取。

进行?当场解答。

依据回答的优劣分为甲乙二等。

射策的考试对象主要是明经及博士。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

7.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答:第一,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

?
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 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
第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
第五,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
第六,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
第七,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8. 唐代宰相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群相制。

宰相是集体的而非个人。

第二,有共同的办公地点和集体议事会议称为"政事堂"。

第三,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

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政局之相对稳定。

第四,科举进士逐渐成为宰相来源的主体。

唐代大兴科举,科举宰相日益增多并逐?步成为中枢系统的主体。

第五,使相制。

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

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至于以宰相衔兼地方节度使、盐铁使等的也可称为"使相"。

但这种宰相兼任外官的使相,回朝后一般还继续行使宰相权力,这与以外官兼宰相的"?使相"有所不同。

9. 简述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发展阶段
三、论述题(9分)
1、试述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第一阶段,自国民党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发挥国民党
的具体职能。

?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以国防最高委员会统一指挥党政军,并代行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的职权,从而形成党政军一体化的集权制度。

?第三阶段,抗战胜利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溃败。

?
总之,在国民党一党专制下,国民党不仅以党治国,而且是以党员治国,全面控制政权,完全违背了孙中山的以党的主义治国,最后达到宪政国家的目的,更违反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追求政治民主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潮流。

2、分析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3、论述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