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购谈判策略和技巧(精)

采购谈判策略和技巧(精)


目标设定
采购者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简单将目标陈述为低价格或早 发货是不够的。陈述目标必须明确、具体,例如: -- 单件价格为$1,387 -- 在9月15日发货 -- 产品开发的合同金额不超过$50,000。其设计必须是被 市场接受的,并于5月1日前完成。
-- 在6月1日前须在工厂安装空调系统,它必须能够保持
采购谈判策略
避免争论 留有余地 保持沉默 多听少讲 先苦后甜 黑脸白脸 无权决定 事实数据 我不明白 换谈判者 退出谈判 其它策略 抛砖引玉 避实就虚 忍气吞声 情感沟通 最后期限 权力有限 标准成本 公平合理 如果…… 退求其次 快速谈判
在实际谈判中,对方总认为你是留有余地的,所以在外商最看重的 方面做些让步的同时,可在其他条款上争取最大的利益。在以下两 种情况下尤其需要这种策略: 对付寸利必争的谈判方 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
避实就虚
指你方为达到某种目的和需要,有意识地将洽谈的议题引导到相对 次要的问题上,借此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以求实现你的谈判目标。 谈判时强调一个方面(如价格),而隐藏自己真正关注的方面(如 交付)。这适用于当买方在价格上有优势,而在交付方面处劣势的 情况。最终可通过价格的让步使卖方满足自己在交付方面的要求。
谈判前
此时,通常买方处于主动及控 制地位。因为买方控制现金及 业务合作的可能性。
合同签订后
一旦合同签订, 卖方则占据了 控制地点,买方则是被动的。 此时卖方要履行合同条款。
• 如果谈判结果不合理,虽然当时已达成一致。但在执行时可能存 在风险,买方最终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失。 • 买方需尽可能判断何种情况下卖方觉得其取得了谈判的成功。尽 可能使得卖方在谈判后觉得双方达成的合同是合理、切实可行的。 • 还需考虑今后的交易。如果在一段时间后还会与卖方有其它的交 易的话,买方需考虑卖方在第一次交易中的满意度,以利于今后 的交易。
采购谈判策略
保持沉默
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谈判人员常用的策略,是为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 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但这一策略需运用适当,否则会造成相 反的结果。 忍气吞声
如果谈判在当天下班前无法得出结论,则卖方需多呆一晚或一天。 这种情况会促使谈判在当天下午得出结论。
-- 买方还需确认在谈判当天其所需的资源随时可得。例如相关的财 务、工程等人员当天可随时支持。
关注谈判双方的满意程度
谈判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买方必须知道双方的共同利益所 在,确定怎样才是对双方都合理的结果。如果谈判结果不合 理地倾向于其中一方,那“失败”的一方则很可能通过其它 方面来弥补这种损失。
谈判地点及时间选择
谈判地点及时间的布置、安排对于谈判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 谈判地点:如果可能的话,买方应尽可能地将谈判地点设在买财务、 工程、制造、高层管理者等。 -- 谈判的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如: 如果买方想要一个短时间的谈判,则可将谈判安排在下午。
是指在谈判中,一方主动提出各种问题,但不提供解决的办法,让 对方来解决。这一策略可摸清对方的底细,争取主动。但在以下两 种情况下不适用: 谈判出现分歧时,对方会误认为你是故意在给他出难题; 若对方是一个自私自利、寸利必争的人,就会乘机抓住对他有利的 因素,使你方处于被动地位。
采购谈判策略
留有余地
华氏68度的环境温度。
目标设定
最佳 最优期望目标: =实际需求利益+增加值 --- 涉及心
理、 信誉、利益、历史成见,是不 易实现的最佳理想目标。
效 果 递 增 实际需求目标: 秘而不宣的内部机密,较理想的最佳 目标。由谈判对方提出,对方达到实 际需求目标即可结束谈判。 可接受目标: 只满足了部分需求,实现了部分经济 利益的目标。“得到部分需求就算成 功的谈判” 谈判中至少应该达到的目标,谈判的 底线。
采购谈判 策略和技巧
2004 年 4 月



为什么需要谈判(何时需要谈判) 目标设定 谈判准备 谈判地点及时间选择 关注谈判双方满意程度 谈价流程 谈判时间控制 对手复杂心理及应对技巧 采购谈判策略 交流技巧 谈判成功定义 需求及让步分析 双赢谈判
关系型对手
希望谈判成果不 但使自己满意, 而且也能得到老 板和同事的认同
权力型对手
很想控制谈判整个 流程和内容,并把 自己的意志体现其 中。谈判成果只需 老板和同事满意 让他负责进行谈判 的程序准备,满足 他对权力的需求, 你方可伺机提出更 多的合作要求
应 对 技 巧
让他得到获胜 心理上的满足
始终保持热情友好 的谈判态度,不宜 过于苟同他,谈判 成果要让他的老板 及同事都能满意
了解管理 了解管理层的期望,如管理层对此项目很关注,则可 邀请他参予谈判。一方面谈判结果成为你们共同的成 层期望 果,另一方面你可获得必要的资源。 了解卖方 在谈判前了解卖方的真正目标对买方是一个优势。买 方不能简单地认为卖方的目标就是卖更多的产品。卖 的期望 方可能关注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其它的无形的方
谈判准备
实力表现
也许对谈判结果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是哪一方更具有实力。许多小 公司的谈判员会抱怨:“我们如何赢过规模这么大的卖方。我们没 有足够实力”。 “实力,就象是‘完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状态”。买方相 信自己,他就有实力,也被卖方所接受。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不 管实际上他/她是否有实力,所表现出来的都是没有实力。 权力并不总是谈判的一个资本。
谈判前要问的三个基本问题
谈判前应提出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想要的是什么?
需要的是什么? 可达成的是什么?
谈判前应自问的问题
谈判前应该提出及回答的问题
这是否是将要进行谈判的项目? 现状是怎样的?我的目标是什么? 我是否收集到了以下方面的足够的信息:卖方、谈判涉及的产品或 服务、市场以及管理层的期望? 卖方期望从谈判中获得什么? 我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使谈判进展顺利? 管理者是否支持我的目标及我使用的公司的资源?管理者是否介入 卖方在以往的谈判中表现如何? 各方谈判者是谁?(根据对方谈判者特征选择你方谈判者) 谈判双方希望通过谈判达成什么结果? 今后与卖方是否有其它的交易?交易量多少?时间多长?
谈价流程
询盘 发盘 谈 判 流 还盘 程 图 接受 签约
• 指采购方为购买某商品而向供应商询问该商品交易的各种条件 • 目的:寻找卖主(供应商); 对市场的初步试探; • 是正式谈判过程的先导。可口头也可书面表达。 • 供应商因想出售某商品而向采购方提出该商品交易的条件,并表示愿意按照 这些交易条件订立合同; • 大多由供应商(卖方)发出,也可由采购方(买方)发出。 • 指受盘人(采购方)在收到供应商发盘后,对发盘内容不同意或不完全同意, 反过来向发盘人提出需要变更的内容或相关的建议; • “再返盘”指发盘人对受盘人发出的还盘提出新的意见,再发给受盘人; • 一笔交易的达成,往往要经过多次的还盘和再还盘的过程(“拉锯”) • 交易的一方在接到另一方的发盘后,表示同意; • 一方的发盘或还盘一旦被对方接受,合同即可成立,交易双方即履行合同; • 在发盘的有效期内,由合法的受盘人以声明等形式表示,并发送到发盘人。 • 一方的还盘被另一方有效地接受后,一般要通过签订书面合同来正式地确认; • 合同经双方签字后,双方必须严格遵守,如未经对方同意违背合同规定,要 承担法律责任; • 是采购谈判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合同中主要的交易条件都必须十分明确、肯定。
底线
最低目标:
谈判准备
谈判准备内容:
环境分析 市场调查 情报收集 了解管理者期望 了解卖方的期望 准备资料 谈判人员的知识结构 谈判人员能力、个性的要求 参加谈判的理想人数及其层次构成原则 实力表现
谈判准备
环境分析:
采购准备的第一步即是分析谈判的发生环 境。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有人就这样 说过: 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在接受挑战之前,就 在他们的大本营分析、计算了大量的因素。 那些失败的人,在接受挑战之前,在他们 的本营只分析、计算了少量的因素。 充分的分析、估算带来成功;不足的分析、 估算带来失败。如果根本不作分析、估算 结果会如何呢? 这个人名叫孙子。仅凭这点,他可预言成 功或是失败。
谈判时间控制
在谈判过程中,注意力最佳的时间 一般在前25分钟之内;如果超过45 分钟,人就会觉得很疲倦,无法集 中注意力。因此,谈判要因地制宜、 见机行事地控制谈判时间。
注 意 力 集 中 程 序
谈判时间长短
谈判时间与注意力关系图
对手复杂心理及应对技巧
进取型对手 心 理 分 析
无所顾忌地争 取个人认为重 要的东西,不 太在意老板和 同事的愿望
采购谈判策略
避免争论
冷静倾听对方的意见 婉转地提出不同意见 谈判无法继续时应马上休会 谈判的目的是改变对方的立场,而不 是针对个人或人格。在谈判中如果中 有个人攻击或过份以自我为中心,则 很难改变对方的立场,很难达想要的 谈判结果。建议:可在谈判前进行谈 判演习,以提高谈判技能、策略。
抛砖引玉
面。 准备资料:公司简介、封样样品、价格手册、产品目录、技术、 使用说明等。
谈判准备
谈判人员的知识结构: 谈判人员具有以下能力 -- 熟悉商品在国际、国内的生产的现状和潜力及发 展前 景; -- 熟悉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价格水平及变化趋势; -- 熟悉商品的性能、特点、用途、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 熟悉不同国家谈判的风格和特点; -- 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能流利地与对方对话; -- 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及相关的法律; -- 熟悉其他相关的业务知识 -- 有丰富的谈判验,具备应对谈判过程中复杂情况的能力。
例如:
当前的经济环境对买方 还是对卖方更有利? 是急需还是将来的潜在 的需求? 涉及新的技术还是已有 的技术?
此产品对贵公司的重要 性如何?
谈判准备
市场调查:包括市场总体、产品销售、产品竞争、产品分销以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