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七项举措推进特色渔业发展
2022年甘肃渔业工作将在搞好渔业资源爱护的同时,大力进展以鲑鳟鱼为主的特色渔业,全力抓好水产品质量平安,全面提高养殖效益。
力争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1.23万吨,增长2.5%,其中名优特水产品产量达到4050吨,增长12.5%;鲑鳟鱼产量达到1670吨,增长5%;渔业总产值达到1.7亿元,增长3%。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七方面的工作:
一是乐观争取政策加大投入,增加进展后劲。
连续争取增殖放流、渔政建设、池塘改造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养殖示范工程、种质资源爱护区、水产良种工程、水生动物防疫等项目的争取,夯实进展基础。
乐观协作金融部门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扩大保险范围,增加险种,有效防范和化解农业风险。
抓紧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主动向有关部门协调沟通,争取将全省渔业重大项目、重大部署纳入国家、省上和地方经济社会进展总体规划。
二是扎实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技术服务力量。
重视和加强水产良种的选育和繁育,乐观开展养殖病害和疫情监测防治,连续推动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促进水产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加快池塘养鱼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和生态养殖技术的集成创新,乐观开展渔业科技下乡、科技入户、渔民科技培训等科技服务活动,加快培育涉渔企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等新的技术转化主体,提高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入户率。
连续抓好大宗淡水鱼类产
业技术体系白银试验站项目的实施,示范推广水产养殖高产高效养殖技术1.4万亩。
乐观开展休闲渔业示范点建设,在增加文化内涵、提升层次、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建成高标准的休闲渔业示范点10处。
借助东海所技术优势,进一步加大鲟鱼人工繁殖技术推广,扩大养殖规模,延长鲟鱼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是以工业理念抓渔业,乐观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
连续加大扶持力度,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全部制的联合与合作,大力进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搞好规划指导,大力进展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围绕优势品种,加强引导,推动优势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将全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特色水产品生产基地。
仔细贯彻落实《农夫专业合作社法》,鼓舞龙头企业、养殖大户领办,养殖户联办渔业合作社。
发挥渔业协会在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集约集聚功能,将分散经营的渔户组织起来,把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链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尽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影响的水产品知名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
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通过展览、展销等形式,扩大品牌影响,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的转变。
四是突出抓好水产品质量平安,保障消费者权益。
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平安工作,将水产品质量平安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靠实责任,加强监管,进一步规范水产品质量抽检程序和行为,加大水产品
检测品种、数量、频次,明显提升水产品药残抽检合格率。
仔细落实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和产地检验制度,切实加强水产苗种场生产检查。
以虹鳟、金鳟、三文鱼等冷水鱼为重点,加强水产品质量平安执法行动,严峻查处各种违禁行为,抽查阳性水产品结案率要达到100%。
五是加强渔船监管,确保渔业生产平安。
仔细落实平安生产责任制,连续深化开展渔船平安生产专项整治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加强重点农时季节和重点水域的平安检查。
加强渔船平安生产宣扬教育和培训,理顺职能、完善体系、充实力气、强化手段,切实履行法规明确的各项职责。
乐观推动“平安渔业”创建活动,坚决制止重特大平安生产事故的发生,维护广阔农夫群众生命财产平安。
六是加强资源养护,促进渔业生态平安。
连续加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扩大舆论宣扬,科学选定放流品种和规格,加强检验检疫,确保放流苗种质量和水域生态平安。
进一步加强禁渔管理,乐观推动水产种质资源爱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已建爱护区的监管,对涉及爱护区的水电工程等建设项目的生态补偿措施及经费落实状况开展评估和检查。
抓好渔业水域环境的监督管理,准时调查处理渔业污染案件,严格进行涉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监督责任单位落实生态补偿项目和措施,确保渔业环境平安。
七是加强力量建设,维护渔民合法权益。
进一步增加服务意识,深化基层,改善作风,切实转变工作方式,解决好广阔渔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建立健全渔业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制度,连续做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证发放工作,科学合理地确定养殖区域、规模、布局。
加大对渔政管理设施、执法手段的投入,强化执法装备和执法力量建设。
连续完善基层渔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乐观开展执法人员培训与沟通,学习借鉴先进阅历,拓宽视野,更新理念;加强渔政队伍内部督察,规范执法行为,连续开展全国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创建活动,不断提升渔业管理和执法人员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