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微观局部〕第一章导论〔包括教材第1章和第1章附录〕本章重点:一、经济及经济学的定义二、经济学的双重主题:稀缺性和效率三、经济社会的三个根本问题四、经济制度五、生产可能性边界六、经济学的分类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八、进展经济思考时经常出现的一些错误一、经济及经济学的定义经济〔economy〕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是由希腊文0’ikos(家产)和n’emein(管理)合成的oikonomia演变来的。
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我国古代,“经济〞一词是指“经国济民〞。
现代社会“经济〞一词主要有以下四种含义:①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③社会的经济根底,即生产关系的总和;③节约④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
经济学economics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学覆盖了各种各样的论题。
如何定义这一成长中的学科?重要的定义包括,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活动中如何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如何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考察金融市场行为,分析金融市场如何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考察收入分配及如何在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穷人给予帮助;●考察政府支出、税收、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有何影响;●考察经济周期中失业及生产的波动,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考察各国贸易模式并分析贸易壁垒有何影响;●观察开展中国家的开展,并对鼓励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提出建议。
如果我们将所有这些定义加以提炼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共同主题: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二、经济学的双重主题:稀缺及效率〔一〕稀缺1、稀缺scarcity稀缺即有限,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缺乏的。
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或物品的相对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
教师设问:为什么存在稀缺性呢?一定时期内,物品本身是有限的一定时期内,利用物品进展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理解稀缺性呢?稀缺性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绝对: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资源都是稀缺的。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相对: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即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谈论资源的多寡,它产生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及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
这也就是说,稀缺性强调的不是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有限性。
俗话说:“欲壑难填〞,即说物品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是稀缺的,可见人的欲望是无限多的,生活中人们总会认为欲望是个贬义词,但在经济学中,欲望是一个中性词,什么叫欲望呢?2、欲望 wants人们为了满足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愿望,它是多种多样的,又是无穷无尽的。
特点:①欲望是分层次的;美国人马斯洛在1943年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平安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层次;②欲望是一个不断满足又不断产生的过程。
人的欲望如何满足呢?通过消费物品来满足,人们为了满足自已的欲望只能通过种种活动来获取物品,因此,人的欲望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
经济学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品〞(free goods)、“经济品〞(economic goods)和有害品〔harmful goods〕。
3、自由品、经济品和有害品自由品:Free Goods经济学中把那些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叫自由品,如阳光、空气、沙漠中的沙子、海水等。
经济品:Economic Goods也叫稀缺品〔scarce goods〕,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如房子、汽车,粮食等。
其实,过去认为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也是有限的,滥用的结果也必然带来明亮阳光的减少、空气的污染和可用水资源的缺乏。
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大多数是经济品。
有害品:harmful goods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
如垃圾,尘垢和汽车尾气等。
需要指出,自由品、经济品和有物品在经济学中是相对的,即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三者可以互相转化。
经济品如何产生?由人类生产或创造出来的。
生产经济品首先需要投入inputs: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和劳务。
一个经济体系使用其现有的技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
产出outputs: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品和劳务。
投入的另一个名称是生产要素。
4、生产要素 factors of production用来生产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品的要素,称为生产要素又称生产资源或经济资源,一般分为四类。
生产四要素:物力--- 土地 N 〔自然资源〕人力--- 劳动 L财力--- 资本 K 〔资本品、资本货物〕智力--- 企业家才能 E 〔企业家、管理才能〕鉴于欲望的无限性,就一项经济活动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最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因而我们不得不面临效率这一关键概念。
〔二〕效率efficiency效率一词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Pareto〕于1897年首先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帕累托效率或称为帕累托最优。
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
〔简言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为了使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经济学提出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这个概念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
后面我们还要详细讲到这个问题。
更准确地说,在不会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
从没有效率到有效率的演进被称作为帕累托改良。
如果帕累托改良不存在,便实现了效率,即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例子:一只小船只能载20人〔不准超载〕。
假设已有20人上船,此时就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如果船上只有19人,就没有效率,还可以进展帕累托改良。
三、经济社会的三个根本问题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不可能用减少人们的欲望,或者象宗教那样规定禁欲教条来解决,而只能在各种相对稀缺的资源的各种可能的用途中进展最优选择,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欲望。
选择〔choice〕:把稀缺的经济资源从多种用途中挑选一种或几种加以利用的过程。
人类社会总是通过选择的方法来处理自身面临的经济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人类对经济资源的选择内容构成了人类面临的最根本的经济问题,这就是:在经济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必须做出这样三个最根本的选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what?〕如何生产?〔How〕为谁生产〔For whom?〕大家可能已经意识到,上述三个根本问题的有效解决依赖于人类社会对稀缺经济资源进展科学合理的配置。
下面分析资源配置问题。
四、资源配置资源配置〔allocation of resources〕是指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一个社会如何把经济资源分配到不同部门、分配到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以及分配到社会各成员中,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资源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
资源配置优劣的衡量标准是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方面去,同时,既要考虑近期利益,又要有效协调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的关系。
一个社会存在失业,说明劳动力和人力资源配置不当;一个社会投资缺乏,经济萧条,说明资本资源配置不当。
这些都严重影响经济效率,因为资源配置存在浪费现象。
资源配置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取得经济效益。
要到达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建立一套资源配置制度以便力求到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
人尽其才说的是人力资源到达最优配置状态;物尽其用说的是物资资源〔资本等〕到达最优配置状态;地尽其利说的是土地等自然资源到达最优配置状态;货畅其流说的是市场的交易本钱降到最低,市场的效率得到最正确发挥。
资源配置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理想的资源配置效果是:在市场机制或其他手段的作用下,社会经济资源能够自发流动到应该快速开展的部门去,自发流动到应该快速开展的行业和企业去,自发流动到对社会奉献大的个人和家庭去。
资源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高层次的资源配置和低层次的资源配置。
前者说明经济资源如何被有效配置到社会各部门去;后者说明经济资源在企业和家庭内部如何被有效进展分配。
通常,前者决定一个社会运行的宏观效率,后者决定一个企业和家庭的微观效率,前者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加以解决,后者主要依靠方案和习惯进展调节。
五、经济制度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经济制度根本有两种。
市场经济: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
价格、市场、盈亏、刺激及奖励的一整套系统解决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极端情况被称为自由放任经济,即政府不对经济决策施加任何影响。
市场经济制度通常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调节资源配置。
指令经济又称方案经济:是由政府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
在指令性经济中,政府不仅拥有大局部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而且拥有并指导大多数行业中的企业经营,并成为大多数工人的雇主,指挥他们如何工作。
政府还决定社会产出在不同的物品及劳务之间如何分布。
简言之,政府通过它的资源所有权和实施经济政策的权力解答根本的经济问题。
方案经济制度通常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调节资源配置。
当代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完全属于上述两种极端中的一个。
相反,所有的社会都既带有市场成分也带有指令成分,是一种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来进展资源配置,即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
当然,这种结合并不是一半对一半,总是以一种经济制度为主,以另一种为辅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市场经济从总体上看比方案经济效率高,更有利于经济的开展。
此外,社会风俗习惯也对资源配置生产重要影响。
在摩尔根描述的原始社会中,既不存在市场,也不存在方案,而是依靠风俗习惯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产品被平均分配,以防有人饿死;部落之间常常互相妥协以便各自占有自己领域内的经济资源。
这样的风俗习惯一直维持着原始社会的运行,直到其解体。
在现代社会中风俗习惯也对资源配置产生重要的影响。
大规模战争爆发后,方案和市场均被破坏,但人们依然遵守着传统的习惯,彼此尊重对方的财产权利,甚至互相救济,共度难关,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先来后到原那么,尊老爱幼原那么等也在调节着社会资源的配置。
例如,公共汽车和火车上座位有限时,人们总是遵守先来后到原那么,年青人总是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孕,这就是社会风俗习惯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座位〕发挥的配置和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