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语言学: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基本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规律,即研究语言的性质、作用、结构,语言的发展变化,使人们懂得有关语言的理性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水平。
2. 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
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也可以和词缀一起构成词。
3. 组合关系:语言符号的组合方式是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续,好像一根链条,一个环节扣着一个环节,处于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列之间构成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
4. 聚合关系:语言系统中的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如果相互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特征,那么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就构成一个聚合群。
处于聚合群中的两个符号之间存在着可以用共同特征加以命名的聚合关系。
5. 历史比较语言学:19世纪30 年代兴起的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具有共同母语的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
它的出现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使语言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音节:是由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也是从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单位。
7.音素:是按照一定规则组合成音节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人类语言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
8.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单位。
9.语法:是语言中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句子的规则。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
10.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
11. 句法同义: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称为句法同义。
句法同义关系不是具体句子间的关系,而是句子格式间的关系。
12. 句法多义:指的是一个句子内部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句法结构关系,又叫做句法歧义。
13. 借词:也叫外来词,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14. 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
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语境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
广义的语境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以指具体场合,也可以指社会环境)。
15.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
16. 语言替换: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成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二、问答1. 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是无限的,可推而广之,无一例外。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理由:类推作用的效能有一定的限度,一则它推不倒根基深厚的旧有现象,二则语言中的演变到处都在发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所以语言总是达不到完全整齐,而类推作用也有其用武之地。
2.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不会发生变化。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理由:相对词汇和语音而言,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但稳定是相对的。
因为任何语言的语法都会发生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相对缓慢一些而已。
3. 词语的替换全部取决于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理由: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语言系统的内部原因,也有属于语言系统外部原因的社会因素。
4. 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内起作用。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理由:因为时间性本身就是语音演变的特点之一。
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内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变化。
5.用义素分析法分析“老头子、老大爷”这组词。
老头子 [+人 +男性 +年老 -褒义]老大爷 [+人 +男性 +年老 +褒义]人男性年老褒义老头子 + + + -老大爷 + + + +6.为什么词汇发展中会有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现象?词汇发展中之所以会有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现象,与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和认识的深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提高,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旧的事物也不断有新的认识,由此带动了新词的不断产生。
旧词的消亡源于旧事物的消失、词汇系统的变动、认识的变化等。
7.为什么说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
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是语言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8. 什么是音位?归纳音位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音位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是从具体的语言和方言中归纳出来的。
归纳音位应该遵循的原则有:(1)对立原则。
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的不同音素,如果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关系。
处在对立关系的若干音素应分别归入不同的音位。
(2)互补原则。
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
它们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则它们是互补关系。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可以共同归并为一个音位。
(3)语音相似原则。
处在互补关系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
如果语音上差异很大,即使有互补关系,也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
9. 划分词类的标准有哪些?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句法功能分出来的类。
标准有:(1)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即形态标准。
(2)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即意义标准。
(3)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或句法功能)来确定词类,即功能标准。
10. 人类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的形式,同其他形式相比,语音形式有什么特点?用声音作为语言符号形式的物质载体,有其自然属性的优势。
(1)声音形式使用起来最简便。
声音是每个人都能发出来的,本身没有任何重量,便于携带。
人走到哪里,它就能跟到哪里,张嘴就能说。
(2)声音形式的容量最大。
语言系统中几十个语音单位通过排列组合就可以把现实世界中的所有现象表达出来。
(3)声音形式的表达效果最好。
说话只是动嘴皮子,可以大声疾呼,也可以慢声细语。
上下古今,喜怒哀乐,不管多复杂的道理、多动人的感情,都可以通过语音表达出来。
所以用声音做语言符号的材料有种种优越性,人类的祖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选用声音作为语言的形式。
11.多义词和同音词有何区别?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
区别在于: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音词的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而同音词则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没有直接的关系。
12. 对“我们找到了这本书。
”这个句子进行变换,写出5个与其具有句法同义关系的句子。
这本书我们找到了。
这本书被我们找到了。
我们把这本书找到了。
这本书是我们找到的。
我们找到的是这本书。
13. 我国各民族语言分属哪些语系?每种语系至少举一种语言为例。
(1)汉藏语系。
如汉语、侗语、傣语、壮语、苗语等。
(2)阿尔泰语系。
如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
(3)印欧语系。
只有两种,俄语、塔吉克语。
(4)南亚语系。
如佤语、崩龙语、布朗语等。
(5)南岛语系。
如高山族语。
14.语言发展变化有何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两大特点。
“渐变性”是指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采用突变的方式,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
“不平衡性”主要指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成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的。
词汇的发展变化最快,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却不易变化,非常稳固。
一般词汇对社会发展变化反应最为灵敏。
语音和语法这两个子系统相对词汇系统来说,就要缓慢得多。
15.“洋泾浜”和混合语有何不同?“洋泾浜”又叫皮钦语,是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指的是当地人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
“洋泾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只有口头形式,用于和外国人交际的特殊场合,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
作为一种只能供交际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一般是有限的。
在一定条件下,“洋泾浜”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这样,“洋泾浜”就成为了混合语。
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混合语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成为某个语言社团唯一的交际语。
三、论述1. 关于语言的起源问题,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分别列举5种不同的观点.语言的起源是指人类一般语言的起源。
(1)摹声说:对自然界事物发出的声音加以摹仿,以事物所发出的声音作为它的名称。
(2)感叹说:人类受外界刺激,产生恐怖、欢乐、悲哀等感情,本能地叫喊起来,就产生了语言中的叹词。
(3)社会契约说:语言是原始人经过详细考虑,相互约定而产生的。
这种理论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性和约定性,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创造的。
但他们违反了一个基本的逻辑常识:在语言还没产生的时候,原始人用什么来协商约定呢?(4)手势语说:在手势语基础上产生有声语言。
由于手势语表达内容和使用条件的局限性,因此它只能是语言的辅助交际工具,任何时候都不能起到有声语言那样的作用。
(5)劳动创造语言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来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起源理论,从劳动角度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劳动决定了语言产生的需要,也决定了语言产生的可能。
2. 元音和辅音有哪些区别?(1)气流是否受阻。
发元音时,气流使声带发生振动,发音器官的其他部位不形成阻碍;发辅音时,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要形成阻碍,呼出的气流只有克服这种阻碍才能发出声音来。
(2)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
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器官特别紧张。
(3)气流强弱。
发元音时,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
发辅音时,呼出的气流必须克服某种阻碍才能通过口腔或鼻腔,因而气流较强。
(4)声带振动与否。
发元音时,声带振动。
发辅音时,只有少部分声带振动,叫做浊音。
大部分辅音声带不振动,叫做清音。
(5)持续时间的久暂。
发元音持续时间长,发辅音持续时间短。
除了浊辅音以外,清辅音的发音都非常短暂。
3.汉语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情况。
主要表现在词序的改变。
从文献材料看,汉语的词序从古至今有一些改变。
古汉语有一些特殊的词序:一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置于谓语动词前;二是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到谓语动词前;三是现代汉语“小名+大名”的偏正结构在上古汉语里却是相反的“大名+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