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教学
【摘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感悟与做法。
【关键词】必修三特点软肋观念导言课课标教学方式唯物史观的运用
历史必修三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
重要内容。
编写体例上,它延续了前两个必修本“模块”加“专题”的形式。
内容上看,它融合了哲学、科技、文学、艺术多个领域的知识,涉猎范围广、内容多,要点杂。
就数量而言,文化史的模块仅次于政治史,远远多于经济史。
因此加强文化史教学,是新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文化史教学却是高中历史教学的“软肋”。
这里有教材本身特点的原因,但也与教师有很大关系。
他们有的对文化史教学不够重视,对文化史所涉及的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以至于授课时由于底蕴不足,只能照本宣科;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的教师授课的目的就是力求与高考的要求接轨,使鲜活的文化史教学因而窒息。
如何才能让看似高深的文化史注入时代的活力,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呢?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摸索与尝试。
以下,笔者谈谈几点感悟与做法。
一、转变观念,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转变观念,不仅是因为新课改下的思想史在高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大,同时,这也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
笔者个人认为,成
功的文化史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应试,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对内容和难度都大大加强的文化史,这就要求教师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储备,更新知识结构。
如对于教材涉及的名人及思想,尽量做到提前阅读一下他们的传记,从整体上来理解思想的本源,发展,成熟及地位。
此外,教师还要有宏观把握思想史发展脉络的能力。
如,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是主线是儒家思想发展,第三单元西方是以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为主线。
二、领会课标精神,做到历史的本分
《课程标准》指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课标严格限制历史教学的范畴。
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记住历史的本分。
那么,如何做到历史的本分呢?我们当然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影像资料让课堂生动起来,更好展现“文化”的魅力。
但这些内容从历史课的角度,不是让我们来仔细的鉴赏这些作品,而主要是分清它们出现的时代背景,时代意义,及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因此,无论什么内容,到了历史教师那里只能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方法、历史的语言来阐述历史问题,这是历史教师
的职责和素养,也是历史的本分。
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文化史教学的目的。
三、上好导读课,为教与学提供方法和基调
对于岳麓版教材的导言课是教与学的指路明灯。
因此,笔者都一直以来都特别注重导言课的教学。
做为岳麓版文化史的导读课,它这样定义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人类在适应、利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
它这样揭示思想文化的重要性:人类创造历史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意识。
它这样阐述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影响了思想的创造和文化的繁荣,新思想、新文化又推动政治、经济发新一轮变动。
导言课中同时也描述了课标揭示的文化发展的两大规律。
这样的阐述,不仅使学生明了了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也给学生指出了文化史的学习方法,即把文化史同政治史、经济史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注意文化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及同一时期中西文化的横向对比。
因此,上好这节导读课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奠定了整个文化史的基调和方法。
四、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1.依据教材,多样化授课。
文化史内容丰富,章节差异大,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些章节是新课程新增加的,抽象难懂,对教师来说本就是一个
考验,单凭学生自学很难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种时候,就不要一味强调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在课堂授课环节中,就应当以教师的讲为主。
这要求教师,授课前充分准备在授课过程中深入浅出,并结合一些实例或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
如第4课《宋明理学》,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就属于这一类型。
有些章节,内容浅显,学生熟悉。
课堂上,就多鼓励学生各抒已见,营造互动参与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把握教学尺度,做到授课有历史味,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文化史教学尺度把握不好,就成了蹩脚的诗歌鉴赏课,政治说教课,那真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这是历史教师尤其要引以为诫的。
必修三涉及了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从历史课的角度,是要把握好“背景、过程、影响”这三个步骤。
讲历史,首先要把背景搞清楚,否则不会产生历史感。
“课标”也要求重视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即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在此前提下,更强调并突出了文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因此在授课时要注意联系、比较,分析透彻“背景”给“文化”带来了什么?“文化”又给“背景”带去了什么样的影响?
同时,要重视用历史人物教育学生。
如果只注重给学生赏析艺术作品,概括归纳抽象的思想理论,背后的人物看不见,思想文化也失去了鲜活的载体,历史也很难在学生心中立体起来。
3.运用历史唯物史观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力。
现在,各种新史观大行其道,但笔者认为,唯物史观在文化史的教学中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史中,最常应用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善于运用这一观点,剖析文化现象的根源。
如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复苏根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作为教师来说,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历史方法论,面对现实历史的具体教学,不断地由唯物史观的科学抽象上升到对具体历史问题的思维,高中历史教学才能呈现出活生生的局面。
因此,运用历史唯物观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是最能体现出历史学科特色的能力的,这也应是高中历史课能力培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