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一期末测试题人民版

历史必修一期末测试题人民版

永平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终考试训练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图是一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

它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

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2.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A.树立了官场廉政之风 B.强化了君主专制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3.有一座城市,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味杂陈的情怀,有繁华后一声叹息,有沉沦时的悲号长鸣。

在这里,签订过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割地”“赔款”“关税协定”等字眼曾经多少回灼伤我们的心灵。

这座城市是A.北京 B.天津 C.南京 D.上海4.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

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A.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B.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C.国民大革命 D.中华民族的奋起5.有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

”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太平天国A.设立圣库制度 B.主张发展资本主义C.创建拜上帝教 D.提倡平均分配土地6.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这则日记应写于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晚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7.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既要消除国内的军阀统治,又要废除外国人特权的双重斗争。

”这场“双重斗争”取得的最大成果是A.废除了英美等国在华的特权 B.收回了外强在华的租界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8.“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一曲轻柔的《映山红》,唱出了劳苦大众在艰苦斗争岁月里的期盼。

它描述的历史发生在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9.图片一定程度上记载着历史。

以下图片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战争留下的伤痕,其中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是A.圆明园遗址 B.侵略者坐在皇帝宝座上 C.黄海海战 D.南京遇难者纪念墙10.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11.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

”制定“这样的宪法”的大会应该是A.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2.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与来访的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达成积极共识。

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局面的形成,是基于双方达成A.“区域合作”的模式 B.“一个中国”的共识C.“一国两制”的构想 D.“睦邻友好”的方针13.“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另起炉灶”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4.“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D.美国官员对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15.20世纪70年代,打破中国外交僵局、使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事件是A.参加日内瓦会议B.出席万隆会议C.中美关系正常化D.创立上海合作组织16.1978年后,中国以积极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世界,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

下列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活动有①促成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②向海外派出维和部队③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④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17.梭伦在诗中写道:“拔掉了竖在被抵押土地上的债权碑。

”这反映了梭伦改革中的一项措施,即A.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B.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C.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D.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18.公元前430年,希米奥30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

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

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古代雅典A.梭伦时期 B.克利斯提尼时期 C.伯利克里时期 D.查士丁尼时期19.在古代罗马,有一部通过长期的外事裁判司法实践创制的、以“案例”为主的法律,……与适用范围相对狭窄的罗马民法相区别,因而是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

这部法律是A.公民法 B.十二铜表法 C.习惯法 D.万民法20.拿破仑时期的《民法典》以罗马法为蓝本,西方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某些司法原则均源于古罗马。

下列表述符合以上论断的是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B.罗马法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C.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司法的基础21.有史学家评论近代英国某一历史事件:“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从表面上看,原有的政治制度一点都没有改变,但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大的:王权保留了,但丧失了它的专制性质;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主体,但在形式上承认了国王的最高地位。

”这一历史事件是A.处死查理一世 B.光荣革命 C.议会改革 D.责任内阁制瓦解22.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美国这种固定名额与按人口比例名额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调和A.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B.东方与西方的矛盾C.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23.“各种政治势力终于从1789年革命到此时近百年的战争、革命和政治角逐造成的动荡不安中吸取了教训。

极端的、激进的政治斗争形式只会导致两败俱伤,适度的退让和妥协才是共存之道。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该国确立了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联邦制 D.无产阶级专政24.近代以来,欧美一些国家都通过各种方式确立了各自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下列法律文献与君主立宪政体有关的是①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②美国1787年宪法③法国1875年宪法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A.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25.1917年,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向全体工人发出了“人人都起来斗争,人人都上街去”、“彻底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口号。

在这一口号的号召下,俄国A.掀起了二月革命 B.爆发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C.发表了《四月提纲》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6.彼得格勒的起义部队向冬宫进发,爬过木柴堆成的街垒,踩到原来守卫在这里的士官生丢弃的枪支;人行道上堆积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所用的两枚炮弹击中冬宫屋檐时崩碎的泥灰。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巴黎公社革命 B.二月革命 C.七月事件 D.十月革命27.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国的经济需要欧洲的销售市场,同时美国从它面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安全考虑出发和出于它自己的经济原因,就必须关心欧洲的复兴。

”他所评述的是A.欧洲共同体 B.马歇尔计划 C.杜鲁门主义 D.经济互助委员会2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A.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新兴力量的崛起C.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30.当今世界,欧盟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这表明世界格局A.以欧洲为中心 B.多极化趋势出现C.以亚洲为中心 D.多极化趋势加强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36.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的建设并进行制度创新,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材料二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四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作,并避免采取独立国形式。

——《中共中央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请回答:(1)材料一叙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汉初,刘邦也实行了类似的制度,是什么制度?(2分)(2)材料二中秦始皇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与材料—相比,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6分)(3)据材料三,填写元朝地方机构和主要职能简表。

(2分)(4)材料四中“指示”促成哪一政治制度的建立?这一制度产生了什么深远意义?(5分)37.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