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潮汕猪肚丸制作工艺详解

潮汕猪肚丸制作工艺详解

潮汕猪肚丸制作工艺详解
要点一:精选潮汕本地猪肚
制作猪肚丸,选料是第一步,这也是做出好肉圆的基础。

我精选潮汕本地鲜猪肚,因为它比四川、湖南等地的猪肚更肥美,带有一定的油,且有微微的清甜味,更适合做丸类。

挑选猪肚时要选外表呈乳白色或淡黄褐色、以组织结实且具有较强的韧性、内外均无血块及污物为优。

变质的猪肚呈淡绿色,组织松驰、易破,有腐败恶臭气味,这种绝不能用。

严格讲,即使未变质,存放时间过长或冷冻过的猪肚都不能用。

猪肚与猪后腿精肉搅打做肉圆,猪肥膘、黑椒粉、烤白芝麻、精盐、味精则用来做辅料和调料。

要点二:用淀粉搓洗猪肚
猪肚的初加工对成品口味影响极大,处理不好就有骚腥味,且破坏内部组织,影响塑形。

一般师傅用盐、醋搓洗猪肚,但会将表面的粘液彻底洗净,失去其特有的香味,建议用湿淀粉搓洗3分钟(1千克左右的猪肚用50克的湿淀粉搓洗,只要去掉表面部分粘液,闻一下没有腥骚味即可,这样两个缺陷都避免——既能洗干净猪肚,又不遮盖原味。

要点三:刀筛选不对,肉圆一煮就散
制作猪肚丸一般都是大批量生产,首先将5千克净猪肚和10千克的猪后腿肉切成条,再放进电动绞肉机(用三厘刀筛)绞细,猪肥膘另外用五厘刀筛绞碎。

有些师傅经常忽略刀筛大小的选用,猪肚和后腿肉应用较细口的刀筛,肥膘必须用大口的刀筛,如果肥膘也有小口搅细的话,会把里面的油分全部榨出来,导致肉圆不易成型,煮时下锅即散。

要点四:冰水降温添粘性
猪肚与猪后腿肉入绞肉机绞一遍即可,不要重复绞,如果绞制的次数过多,机器发热,温度上升,馅料易熟,导致没有粘性。

将搅好的猪肚和猪肉放入搅肉机高速搅打20分钟,然后加入冰水再高速搅打5分钟成泥状(5千克的猪肚加入2500克的冰水,机器高速旋转产生大量的热量,加冰水是为了降温,且使肉泥变得更加饱和具有粘性),然后逐渐加4千克精盐、1千克味精、250克芝麻、350克黑椒粉调味,然后继续搅打10分钟,最后加入已搅碎的猪肥膘和湿淀粉(1千克淀粉加入500克冰水拌匀),继续高速运转5分钟,至粘性很好时,混合均匀即可出料。

此时的肉泥用手抓起来流滴不下支,肉与肉之间粘合的也很好,如果表面不光滑说明湿淀粉不够,应继续补充。

加湿淀粉不仅令肉圆滑口变嫩,还比加蛋清致嫩成本低。

要点五:煮丸不能滚,水温76度
在制作潮汕肉圆时,温度是不能忽视的一个关键。

将打好的猪肚浆用拇指与食指挤成圆形或球形,然后用汤勺一挖(也可以将浆放进成丸机进行定型)。

定型后将肉圆放在76℃左右的水中(此时肉圆漂在水面)。

肉圆一入此温度下的水,立马变色,表皮断生,暂时让肉圆定型,并能保持嫩度。

如果入冷水,肉丸之间沉下去会粘在一起,不成型;如果入烧开的开水(100℃),肉圆没煮就熟孔再煮时肉质会变老。

将定好型的猪肚丸连水倒入锅中加热至完全凝固,全程水温始终控制在76℃左右为宜,可用厨用温度计测量,当温度超过这个线时,就要及时改小火,不能中途加凉水冲,否则肉圆一会膨胀一会冷却,致使水分与盐分都发生变化,影响肉圆口感。

应用中火加热25分钟,然后出锅。

要点六:空调辅助冷却
当批量的猪肚丸捞出后要快速冷却,可用空调辅助冷却。

但我还是建议自然冷却,虽然慢,
但是从内到外慢慢的散热,肉圆口感更好。

有的师傅说放到冰箱里冷却,这就错了,还没散热的肉圆进冰箱后,温度外冷里热,容易变酸、变质。

最后将包装好的猪肚丸入库,采用冻结机在一40℃速冻半小时(冻结机费用较昂贵,一般厨房可用普通冷冻机进行塑型),取出后放在一10℃的环境下冷冻保存。

肉丸制作解疑:
1. 我是北方的厨师,做肉圆时都常加蛋清,而且在肉圆煮熟后都放入凉水中投凉。

为什么潮汕的师傅不这样做?
潮汕师傅解答:
酒店中如果大批量制作肉圆,一般用湿淀粉代替蛋清致嫩,效果差不多,都可令肉圆表面光滑,用湿淀粉主要为了降低成本。

肉圆煮熟后入凉水中浸泡是大错特错,肉圆入水后就会跑味,原料的肉味、咸味都会析进水里,影响口感。

2. 为什么我做的肉丸没有潮汕师傅做的有弹性呢?
潮汕师傅解答:
肉丸的弹性首先与选料有关,做不同品种的肉圆时,厨师要对不同品种肉的吃水量心中有数,选肉要选粗纤维、肉质紧实的。

其次肥肉与水的比例也是一个关键。

然后打浆也是决定弹性的重要环节,打浆时要不时的用手抓,凭经验试手感。

还有一点决定南北厨师制丸的差距,是因两地水质不同,南方的水较北方来说更清凉(即寒性大一些),这也是肉丸弹性的一个小细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