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对天祝县基本草原划定及草原承包到户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于对天祝县基本草原划定及草原承包到户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于对天祝县基本草原划定及草原承包到户工作的几点建议县人民政府:为了尽快落实草原奖补政策,向广大农牧民群众兑付基本草原保护奖励补助资金,从10月份开始,我县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天祝县基本草原划定协调领导小组,我单位也是成员单位之一,并抽调2名干部积极开展了这项工作。

现以农业资源区划的角度就基本草原划定情况和存在的矛盾问题及建议汇报如下:一、工作进展情况按照《天祝县基本草原划定方案》的要求,10 月8 日县基本草原划定协调领导小组召开安排会议,按照县基本草原划定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迅速组织人员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至11月14日基本完成了19个乡(镇)和天祝羊场基本草原划定的外业绘图工作。

通过室内预判和现场勘察,在1:5万地形图上初步勾绘出了基本草原图斑。

11月15日开始转入内业勾绘图斑、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上图和面积统计工作,并会同林业、国土等部门对勾绘的基本草原图斑与林斑、耕地斑进行了对接工作。

11月30日基本草原图斑和面积统计工作初步完成后,召集了19个乡(镇)和天祝羊场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对勾绘的基本草原图斑和面积进行了核对和确认。

全县初步勾绘基本草原图斑900多个,天然草原总面积633.4412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587.1077 万亩,人工草地26.53 万亩。

二、主要做法(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这次开展全县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县上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副组长,国土、民政等1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县基本草原划定协调领导小组。

县协调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确定由畜牧部门牵头,国土、林业、民政、区划办等部门抽调有关领导、技术人员组成县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小组。

并对参加基本草原划定工作的人员进行基本草原类型判定、图件编绘、面积统计、资料汇总等技术培训,要求划定数据统一标准、真实准确。

为了确保基本草原划定有序开展,先在抓喜秀龙乡开展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统一标准,统一方法步骤,组成2个工作小组分赴各乡镇开展工作。

工作小组每到一个乡(镇),首先召开由乡(镇)领导、干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和熟悉草原界限的原村干部、牧民代表参加的政策动员会,宣传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和基本草原划定政策,共出动车辆80余次,召开动员会36场次,通过宣讲提高了干部群众对划定基本草原工作的认识,明确了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的意义,使划定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二)依据规程方案、开展划定工作根据《甘肃省基本草原划定工作规程(试行)》和((天祝县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实施方案》规定的操作规程和方法步骤,依据1966年县人委颁发的《草原固定使用证》及有关地图、文件、协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 / T2101O 一2007 ) ,结合行政区划、传统放牧习惯和现状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在室内预判时参照林斑、耕地斑,请熟悉情况的村组牧户代表参与,并对照林斑、耕地斑,确定土地资源类型和四至界限,在1:5万地形图上勾绘出基本草原图斑。

并对勾绘的图斑在地里信息系统软件上进行转绘上图,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基本草原面积。

(三)积极调处纠纷、化解草原矛盾由于实施基本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过去多年积累的草原矛盾纠纷集中暴露出来,给划定工作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工作组通过查阅档案资料、现场勘察,走访了县乡村知情的老干部、在职干部和牧民,并做了大量群众工作,调处草原界限矛盾纠纷50余起。

但还有一些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矛盾比较棘手、混牧现象严重的矛盾纠纷仍未调处,如旦马乡与祁连乡的六沟顶、八股台草原,松山镇的黑马圈河脑草原,旦马乡的黄草顶草原等。

这些矛盾纠纷区草原面积已计入了全县基本草原,计划进一步查找依据,做群众工作,积极调处,搞好确权和承包工作。

(四)开展部门对接,进行集中审核基本草原现场划定工作结束后,为了确保基本草原图斑、面积等数据的真实准确,县基本草原划定领导小组组织民政、畜牧等部门熟悉乡(镇)村草原界限和现状的十余名工作人员,对勾绘的基本草原图斑进行集中审核,对照林斑、耕地斑反复确认核准。

基本草原面积中除去了全部乔木林和覆盖度)≥40%的灌木林,除去了基本农田,并与19个乡镇和天祝羊场及国土、林业部门进行了对接,确定了全县基本草原面积。

把各乡(镇)的撂荒地和圈窝种草地划入了人工草地。

三、草原界限划定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基本草原与林地的矛盾上世纪80 年代甘肃省草原资源普查和天祝县农牧业区划统计的草原面积为621.1893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557.1077万亩,灌丛放牧林地171.2847万亩;林业用地面积为253.9612万亩(包括外县管理的35.8686万亩),其中乔木林108.7874万亩,灌木林171.2847万亩(与灌丛放牧林地重合)。

此次部门对接时,林业部门提供的林斑面积475.55万亩,其中乔木林107.28万亩,灌木林339.72万亩。

乔木林没有大的变化,但灌木林增加了168.44万亩。

林地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一是多年来我们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后,天然草原80%建设了围栏工程,围栏内灌木林覆盖度提高形成的;二是部分林草相嵌区的林间草地计入了林地;三是近几年各乡(镇)将大量的草原划入植树造林范围,也加大了林地面积,如华藏寺镇南北两山造林。

(二)草原界线纠纷矛盾这次划定基本草原,各乡(镇)不同程度地存在草原矛盾纠纷,虽然调处了许多起,但长期存在的个别矛盾调处难度较大,尤其是村与村之间的部分矛盾纠纷仍未彻底调处,有关乡镇应加强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继续加大调处矛盾纠纷的力度,争取及早将纠纷区确权到村、组和户,以享受国家补奖政策。

四、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下一步将按照《天祝县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要求,加紧开展落实草原承包到户、划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范围,做好基本草原分乡镇、村编绘图件,建立数据库和档案。

规范草原分户承包经营,签订草原承包合同、草原承包经营权证。

采集牧户信息,网络上报牧户信息资料,通过核查登记、上册公示向牧户兑付补助奖励资金。

大量的工作还要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完成,工作量大面广,任务紧迫,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质保量地完成草原界限划分和承包到户的工作任务,为此,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加快推进草原承包及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任务的重大意义草原承包是党在农村的又一基本政策,是继落实土地承包责任制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

加快推进草原承包,把草原经营权和所有权真正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草原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工作的必要基础。

1、加快推进界限划分和草原承包,是抓好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县地质构造复杂,温带带与寒温带共存的高原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生态服务功能十分重要,是石羊河和金强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草原权属不清、界线不明、使用流转不规范、经营机制不活、经营责任不落实等因素的影响,乱垦、乱占、滥牧等现象较为突出,导致草原退化、石漠化现象日趋严重,给生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

加快推进草原经营管理制度改革,明确经营管理责任主体,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草原,有利于增强农牧民保护草原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推进以草定畜和禁牧、休牧制度,有利于推动草、林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中各要素的作用,既是维护我县生态安全的现实需要,又是保护石羊河和祁连山生态区的重要举措,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2、加快推进草原界限划分和草原承包,是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工作的必要基础。

依法赋予农牧民长期稳定的草原承包经营权,是从体制上解决草原保护、建设及合理利用问题的重大举措。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将从2011年起对禁牧封育草场每亩补助6元,对草畜平衡的草原实行每亩奖励1.5元,对人工种草地每亩10元的籽种补助等政策。

我县是草地畜牧业大县,根据本次调查,全县天然草原总面积633.4412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587.1077 万亩,人工草地26.53 万亩。

除重点纯牧区外,绝大部分村组草原界限不清楚,草原没有承包到户,因此,加快推进草原界限划定和草原承包,是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工作的必要基础,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大草地投入、加快草地畜牧业发展必将发挥重大作用。

(二)把握政策,严格程序,扎实推进草原承包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工作。

草原承包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工作涉及全县千家万户的农(牧)民,工作成效如何,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既是能否顺利推进草原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也是检验各级各部门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因此,我们建议,全县上下务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确保实现“草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建立健全“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监管服务有效”的新型草原管理体制,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要坚持六条原则。

一是坚持尊重民意,民主决策的原则。

加快推进草原承包,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改革中的重大事项,必须依法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决策,并作好记录,完善相关痕迹资料,使草原承包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是坚持依法承包,稳步推进的原则。

要严格依照《草原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法定程序,依法开展承包工作。

确定草原承包的对象、方式、办法等必须严格按照工作流程稳步推进,绝不能忽略任何环节。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原则。

统筹兼顾草原生态与农牧民生活,通过落实补奖政策,把草原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草原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生态安全、牧区持续发展、农牧民生活改善。

四是坚持明晰责权,补奖到户的原则。

以草原承包为前提,明确草原的所有权、承包经营权。

科学规划禁牧草原和推行草畜平衡,明确每户的草原面积、补奖内容、标准及管护责任,每年根据核查结果将补奖资金直接兑现到户。

五是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

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综合施策、保障投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增加政策实施的透明度,让农民群众在享受补奖政策的同时,也努力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