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1、民主
谁都无法否认陪审制度在维护民主中所起到的作用。这种带有美国式对抗主义的制度,很好的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司法只是社会统治的一种工具,虽然各国都努力使司法独立,但是他的作用决定了其必然带有浓重的社会文化特色。民主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奋斗了半个世纪努力追求的东西,也在陪审团这一制度中得到了贯穿。
一、美国陪审团制度简介
(一)产生
一般认为陪审团制度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1166年,亨利二世颁布《克拉灵顿诏令》,英国的陪审团制度自此被正式确立下来。虽然还不是今天意义上的陪审团,不过相比以往还是有很大的进步,让普通民众开始靠近司法,让陪审制度从行政手段走向司法手段。
英国的陪审制度随着英国殖民活动的肆虐而被带到了各个大陆。因为殖民地社会环境的差异,这项制度被保留下来的很少,被发展的更少,美国就是继承以及集大成者。美国宪法和各州法律都规定了陪审团制度,虽然在具体人数及要求上有所差异,但都肯定了陪审团制度的地位。
(二)优势
陪审员产生的过程,虽然繁复,但也决定了操控陪审员的难度非常大。人性的缺陷,会导致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在名利面前必然有人罔顾法律罔顾道德,所以陪审团很好的避免了这个问题。有罪无罪不是由单一的个人决定,而是由十二个毫无相关的陌生人决定。虽然电影中的蓝金动用其配置非常高端的专业团队,通过现场监控,心理分析,个人弱点,想要以此控制陪审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可行性却很低。首先贿赂十二个人的成本很高,一般人吃不消昂贵的经费。其次,十二个人在开庭前谁都不知道具体名单,开庭以后才被确认,要调查十二个人的详细信息需花费大量时间,等到一一调查完毕,案件审理可能早已结束。一般重大案件都会采取隔离措施,陪审团在案件审理期间无法与外界去的联系,这也将各种灰色手段隔离开来。所以牺牲效率和经费换来的普通大众参与。
(三)现状
陪审团制度在美国运用非常广泛,虽然对该制度的存废讨论激烈,但是目前仍然以其显著的优势被接受使用。各国对于陪审团制度的争议较多,但都肯定该制度在维护民主上的积极作用,不照搬整套制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借鉴。
二、美国陪审团制度的优劣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从确立之初,就开始伴随着各种质疑的声音。陪审团制度的缺陷非常显著,并且给美国司法带来较大的负担。效率、费钱、非专业是这项制度本身固有的不可改变的三大缺陷。虽然劣势显著,但同时优势也非常明显。普通大众参与司法程序,对民主制度的维护,对司法公信力的维护,效果毋庸置疑。
(一)劣势
1、效率
陪审团成员共有十二人,双方需达成统一意见,才能做出对案件有罪无罪的判决。十二个人达成意见需花费很多时间。而且会出现始终无法达成统一意见的情况,一经出现,就会解散陪审团,组成新的陪审团,再走一遍司法审判程序。这就会导致案件审理效率低下。
2、费钱
虽然每个陪审员的补助每天基本只有16美元,但是还有餐费和审判期限的问题。16美元的基数要乘上12个人还要乘上几个月的审判期限,积少成多,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钱。而所有司法程序的费用都需要用到纳税人的钱,这就给美国司法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法律电影总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某类当下社会关注的法律现象,用大众习惯的接受方式感染到大家,引发思考。因为政治体制的不同,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存在诸多差异,《失控的陪审团》就是美国陪审团制度的一个简单缩影,从陪审团的产生到运作,最后做出判决,两个小时的时间,足够让一个第一次听说这种审判制度的人有所了解,对其优劣也感知一二。作为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看这部电影,感触良多。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简单分享一下观后感。
(二)简介
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美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但是不满21岁、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晓英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没有资格充当陪审员。美国陪审团是美国诉讼的重要组织和制度基础,反映了美国诉讼制度的特性,是美国诉讼制度中最具特色的制度之一。美国的陪审团分为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大陪审团,又称“起诉陪审团”,其角色大致相当于我国的“人民检察院”。其职责是根据检控官的指控、当事人的陈述、证人的证词,以及其掌握的其他证据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起诉。大陪审团一般由6—23位随机抽取的普通公民组成。小陪审团又称“审判陪审团”,一般由12位随机抽取的普通公民组成。其职责是决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否有罪,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否构成侵权。如果陪审团裁定被告有罪或侵权成立,则由主审法官裁定刑罚或赔偿金额;如果陪审团裁定被告无罪或侵权不成立,审判宣告结束。也就是说法官和陪审团有着严格的分工,陪审团负责对案件事实加以裁定,法官负责具体的法律适用。我们一般所说的陪审团主要是指小陪审团,本文所论述的陪审团也是指小陪审团。
3、非专业
陪审员资格限制较少,一般美国公民都有资格申请,这就会导致陪审员素质参差不齐,来自各行各业,接受不同的教育,有不同的信仰、种族。只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非法律专业。很多人质疑陪审团的专业程度,让一群完全不懂法律的普通大众来完成非常专业审判工作,非常的可笑。苏格拉底曾一针见血的批评到:“做鞋的就该去做鞋,杀猪的就该去杀猪,他们凭什么来做法官行使裁判的权利?”这句话非常形象的表达了人们对非专业陪审团的反对立场。
陪审团的挑选过程非常谨慎,往往候选人几倍多于陪审团人数,由法官和双方律师共同发问,踢掉明显不符合本案的陪审员。控辩双方均有四次或者多余四次的否定机会。陪审团制度就是从挑选陪审员开始的。很多电影都专注于表现陪审员的挑选过程,魔鬼代言人中开场表现的也是常胜律师挑选陪审员的过程。律师通过细致的观察,洞悉陪审员性格,以便选取有利于自己一方的陪审员,这也是导致案件胜利的关键因素。陪审团挑选就会耗费较长的时间和人力,肖乐和经费都是问题。但这也取决于价值取向,在维护民主、公平正义和追求效率之间,更加倾向于哪一个。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 作者:
———————————————————————————————— 日期:

《法学前沿讲座》
结课报告
姓 名经双双
学 号3100211077
院 系法律系
专业班级法学103班
2013年 12 月 20 日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