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地球化学复习重点

应用地球化学复习重点

1,应用地球化学: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组成与人类生存关系,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2,不相容元素:是指那些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倾向于残余流体相中聚集的元素。

3,相容元素:相容易进入结晶相而在残余流体中迅速降低的元素4,亲和性:地球化学上把阳离子有选择的与阴离子结合的倾向性称为元素的亲和性。

5,戈尔德斯密特分类:亲铁元素(Au,Ge Sn C P Fe Cr等)亲硫元素(Cu Ag Zn Hg)亲氧(Li Na K Rb Cs等)亲气(H C N O I等)亲生物(H C N O P S d)6,正常分布:是某一空间中多数位置上元素含量所具有的相对波动不大的特征。

7,异常分布:是指矿化区段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周围无矿背景区的现象,包含了三方面的含义: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元素含量或地球化学指标值偏离背景值,简言之,由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构成。

8背景值:背景区n件样品的平均值。

9,地球化学省:地壳中金属矿产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地壳的某一大范围某些成分富集特别明显,该区域不止是一两类岩石中该元素丰度特别高,该种元素的矿床常成群出现,而且在历史演化中,该种元素的矿床常成群出现而且在历史演化中,该元素的矿产出现率也特别高,通常将地壳的这一区段称为地球化学省。

10,地球化学指标:是指一切能够提供找矿信息或其他地址信息的能够直接或间接测量的地球化学变量。

11,我们把地球化学指标i在三度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与演化称为地球化学场。

12变化系数是相对于一个单位均值的百分变化率,它反映了这组数据的均匀性程度。

13原生环境,指天然降水循环面以下知道岩浆分异和变质作用发生的深部空间的物理化学条件总和。

14次生环境:是地表天然水,大气影响所及的空间所具有的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15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克拉克值。

16浓度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某一局部地段或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丰度之比叫做相对丰度,也叫浓度克拉克值。

17最低浓度系数:矿石的平均品位因不同矿床而异,进而采用最低可采集品位与其地壳丰度之比,称为最低浓度系数18岩石及矿石风化后,主要呈三种形式存在:残余的原生矿物,在表生环境中稳定存在的次生矿物以及被循环水带走的可溶性物质。

19采样单元:元素在地球化学场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研究区按一定面积分割成若干足够小的单元时,可以近似把这一单元内元素看作是均匀分布的,这个最小单元,叫做采样单元。

20化学分析:是一种经典的传统分析方法。

由于化学反应通常是在溶液体系中进行的,因此这种分析方法被称为湿法分析,常用到的有容量法,比色分析法,和重量法。

21样品分析方法分为两大类: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22确定背景值与异常界限的方法可归为图解法(剖面图解法,直方图揭发,概率格纸图解法多重母体分解法)和计算法两类。

23、分配系数:元素在矿物晶体中浓度分数与在熔体相中的浓度分数之比,常用它来定量刻划微迹元素在两相中的分配特征。

22、指示元素:就是天然物质中能够提供找矿线索和成因指示的化学元素。

23、描述地球化学异常的参数:异常峰值—异常中的量高含量值;平均异常强度—异常范围里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异常衬度—异常清晰度的度量,也叫异常清晰度;异常连续性,异常的均匀性,异常渐变性。

线金属量—根据一条测线来估算矿化强度的参数,它是异常范围里,各采样点元素的剩余含量与该点所控制的距离乘积之和;面金属量—根据一个异常面积来估算矿化程度的新参数,它是异常范围里,各采样点元素的剩余含量与该点所控制的面积乘积之和。

24、热液迁移、运动的动力学因素主要是渗滤作用和扩散作用。

25、原生晕形态术语:前缘晕、后尾晕、上盘晕、下盘晕、侧晕。

前缘晕:是矿液在离开主要沉积成矿地点后,残余矿液继续沿通道系统前进时形成的异常。

后尾晕:是矿液在尚未达到沉积成矿地点之前,在通道中及其附近形成的异常。

26、多建造晕:是由成分和形成条件不用的两个以上成矿建造,在空间上同时并存而形成的结构非常复杂的地球化学异常。

27、形成分散流的动力当然主要是水的机械冲刷搬运力和化学溶解力。

28、根据分散流中异常物质搬运的方式,可以分成碎屑分散流和化学分散流。

29、元素含量分布型式:(1)单一地球化学作用所形成的单一地质体,化学元素含量服从正态分布。

(2)由两个以上地球化学作用叠加形成的复合地质体中,化学元素含量偏离正态分布,但两个u值相差不大的正态母体的叠加,元素含量分布仍服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

(3)一般情况下,常量元素服从正态分布,微量元素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4)结合在多种矿物中的元素服从正态分布,如基本造岩元素和亲石分散元素,而结合在一两种矿物中的元素呈对数正态分布,如成矿元素以硫化物形式存在。

(5)通过扩散作用形成的元素含量呈对数正态分布,而通过对流混匀作用形成的元素含量服从正态分布。

30、各岩类的标型元素组合:(1)超基性岩元素(Cr Ni Co Mg及Pt族)(2)基性岩元素(Cu Fe V Ti P等)(3)亲中性岩元素(Al Ga Zr Sr)(4)亲酸性岩元素(Li Be Ta U F B)(5)碱性岩以富含Nb Ta Be及稀土元素为特征。

31、元素存在形式:(1)参与原生矿物及其中的混入物(2)次生矿物及其中的混入物(3)呈有机分子状态(4)被吸附的离子分子(5)自由离子、分子状态。

32、元素的赋存形式:原生环境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可以按形成矿物的观点分位矿物形式的非矿物形式。

矿物形式:独立矿物、副矿物、主矿物中的有机包裹体、固溶体分解物、液相包裹体中的子矿物。

非矿物形式:类质同象混入物,元素呈离子、分子、胶体被矿物表面吸附,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有机结合物。

33、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形成:当外界条件在短距离内发生比较剧烈的变化,或者说含矿热液在遇到各种地球化学障的情况下,迁移的平衡条件遭到破坏,各元素便在一定的空间部位沉淀、析出,由沉淀中心向外,依次形成矿床、蚀变带和范围更为宽广的原生晕,热液带来的成矿物质,只有一部分聚积为矿体,大部分则分散在围岩中形成原生晕。

34、元素的赋存形式(论述)原生环境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可以分为矿物形式和非矿物形式。

矿物形式:(1)形成独立矿物:指形成能够用肉眼或仪器进行矿物学研究的颗粒(粒径一般大于0.001毫米)。

元素形成独立矿物的能力与其丰度有关,元素形成矿物的数目(N)与其原子克拉克值(K)呈正相关关系。

非矿物形式:(1)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元素呈极细小颗粒(粒径小于0.001毫米)的独立化合物或其原子和分子存在。

主要特征是不进入主要矿物晶格,但又不形成可以进行研究的颗粒的化合物,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

(2)类质同象结构混入物:由于元素与矿物中主要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相近,加入矿物晶格。

质同象是矿物结晶时,其晶体结构中一种位置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或基团)占据而形成混晶的现象。

(3)胶体或离子吸附状态:元素以离子或离子团被胶体颗粒表面吸附,为一种非独立化合物形式。

元素以离子态或单独分子存在,又不参加寄主矿物的晶格构造,因此是一种结合力较弱的、易于交换和分离的赋存状态,亦称活性状态。

(4)与有机质结合的形式,形成金属有机化合物,络合物货哦整合物以及有机胶体吸附态离子等。

生物和各种有机质除集中了亲生物元素,还吸收大量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构成其次要的或微量的元素组分。

这些元素在有机质体系中的存在,无论对有机质的性质和它们的生物功能,以及对元素本身的迁移活动和富集分散都有极重要的影响。

35,土壤地球化学找矿:勘察地球化学中土壤是指地球表层的一切疏松颗粒覆盖物,包括了残坡积物,冰积物,湖积物,风积物,洪积物以及邮寄覆盖物。

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是通过对土壤进行系统采样测定,研究元素含量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发现土壤中的地球化学异常,研究异常与矿的关系进行找矿。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是原生矿体及其原生晕在表层风化过程中,经过各种地球化学作用在土壤中形成异常,土壤中的异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岩矿石风化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同时形成的称为同生碎屑异常;另一类则是土壤形成后,元素经活动迁移带入土壤形成的异常,称为土壤后生异常。

36,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是通过对河流沟谷中的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分析,研究元素在水系沉积物中的分布,发现地球化学异常,圈定找矿远景区和成矿有利地段,为进一步详细地球化学勘察和地址测量提供依据,沟谷水系中的沉积物主要是地表水冲刷作用将地面斜坡上的疏松物带入沟谷,并沿沟谷继续搬运迁移,其中形成异常的物质沿着搬运方向呈拉长形式分布。

37,土壤中微量元素分布(1)元素含量从上至下变化在分析误差范围之内,这是在干旱寒冷地区的山坡上,因生物及化学风化极弱,坡积物不断被剥蚀作用所更新,物理风化占绝对优势,成图作用处于原始阶段的特殊情况。

(2)由地表往下,元素含量越来越高,这代表强烈淋滤和淋失的情况在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Gu Zn Mo U Ni等元素在非碳酸盐母岩上具有这种分布。

(3)地表发生了残余富集是偶生物积聚成盐渍化作用造成。

(4)高含量出现在某一层位上,某些金属元素往往富集在相应的层位中,也可能由于Eh,pH的变化造成这种富集层位。

(5)复杂的情况,成因单一多个成土过程共同作用而成38,土壤剖面层:从上到下一般可划分为ABCD4层,A层:淋溶层主要因雨水向下渗透而造或物质淋溶成机械移出,是原始物质遭到部分损失。

A层又称垫积层,主要为植物残体为分解或部分分解物。

A1层腐殖层深色层位,富含有机物,有砂粉砂粘土组成又称暗色层。

A2层,淋溶层,由于大量可溶性碱或碱土金属和其他微量元素铁锰铝氧化物及有机物被淋溶一走,主要由砂组成,喊少量粘土,粘性差,松散,色浅,又称浅色层,本层厚度一般不大,土壤成熟度不高时,确实A2层。

B层:本层复函粘土,复函fe Mn Al的氧化物及倍半氧化物,粘性强。

岩土结构明显。

C层:母质层,含有机物最少,所含粘土也少,母岩的参与结构构造有一定保存D层:未风化基岩。

39,土壤中微量元素分布(1)元素含量从上至下变化在分析误差范围之内,在干旱寒冷地区的山坡上,因生物及化学风化极弱,残坡积物不断被剥蚀作用所更新,物理风化占绝对优势,成土作用处于原始阶段的特殊情况。

40,地球化学样品分析常用术语。

检出限:某一分析方法或分析仪器能可靠地检测出样品中某一元素的最小质量分析灵敏度:某一分析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可靠地检测出的相对最低含量,或叫检出下限。

精确度:指样品分析含量值与样品的真是含量值接近的成都。

地球化学标准样:标准参考物质是国家标准局或实验研究机构联合研制发行的,化学组成经过多家研究机构实验室,多种方法多次精密测定,化学组成均匀,稳定的一组样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