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指导思想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
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
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
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镇经济区,包括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与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商贸、工业、旅游为主;以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滨湖旅游经济区,以旅游、商贸为主的产业方向。
西宁市主城地区规划以西宁市城区为中心,包括城南新区、多巴镇、甘河滩镇和鲁沙尔镇组成的城市组群,这个地区组成一个“大西宁”的城市空间,相互之间有密切的分工和联系。
城市总体空间格局为大都市区的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的格局,即核心———外围、开放型、生态化的组群城市。
西宁市以主城区为核心与周边外围城镇协调发展;城市的绿地生态系统也与城外的自然山体、生态系统紧密相连,形成开放式生态化的空间形态;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通过交通环线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形成环形组群城市。
工业布局:规划形成“三区一带”的格局,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区、生物科技产业园、甘河滩工业区、北川工业经济带。
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
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100.3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西宁市主城区总体规划主城区主要由“两个中心、八个片区”组成。
1.十字街商业中心(老城商业、服务、居住综合区):以老城区为主体,南川河以东至民和路之间区域,承担西宁市金融商贸中心、商业零售中心功能;2.城西新城中心(行政管理、文教综合区):南川河以西至通海路以东区域,重点安排行政办公、文化娱乐、文教、科研等职能,配套建设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形成西宁市新的城市中心区;3.东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民和路以东的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区为主体,重点安排高新技术产业和青藏高原特色产业项目,形成现代化高新技术工业区;4.西钢工业区:以现西钢厂区和居住用地为主体的地区,近中期发展采用技术改造和产业更新,待条件成熟后,寻求产业转型;5.西川新城区:西钢工业区以西、多巴镇以东地区,是西宁市远期发展的新城区,为全省区域性的旅游、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中心;6.城北交通仓储区:北川铁路以北至天峻路一带,利用现有的西宁铁路客站、客运站等设施,相应配套建设为客站、货站、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交通转运的交通设施以及物流中心、城市生活服务的仓储基地,形成西宁市以货运为主的交通枢纽中心;7.北川文教区:以青海大学为中心的文教科研区为基础,形成全省的文教科研基地;8.城南综合区:沿南绕城路至南川农机研究所的地区,为地方工业及相应的生活配套区;9.城南新区:包括总寨镇,南北向带形发展的城市新区,主要发展旅游服务业、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精深加工工业、生态农业园地和高水平居住区;10.城北生物科技产业园区:位于城北交通仓储区与北川文教区之间,这一园区以生物、生物化学、生物工程、中藏药加工、食品加工、现代化种植养殖等高新技术项目为主。
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在各个方向上均有发展。
向东,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为核心,建设现代具有高原特色的产业园区;向南,以城南新区建设为重点,发展以居住为主的新城区;向西,沿现有发展轴,在海湖路以西开始建设新的城市服务中心;向北,改造旧区,扩大大学区,建设生物产业园区。
同时改造城东区部分旧城。
城市景观与特色规划城市景观轴:城市的主要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商务博览、民俗表演、市民活动,都集中在这条轴线上。
滨河景观带:主要通过“软质景观”体现城市自然风貌,结合带状城市特色,利用“三河六岸”,形成十字轴自然景观游览带,串联永久性生态绿地。
城市开敞空间的创造:包括城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绿色空间和水空间。
城市视线走廊的控制:通过对建筑高度的控制,在城郊公园—城市景观至高点之间,形成通透的视线走廊。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区道路系统包括4条东西干路、11条南北干路、1条环路。
路网骨架为“四横十一纵一环”。
规划“四横”是柴达木路—祁连路—互助路、八一路—东大街—西大街—五四大街、南绕城路和凤凰山路;规划“十一纵”是西城大街、茶卡路、海湖路、新宁路、小桥大街、宁大路、同仁路、海南路、长江路、南川东路、建国路、民和路、湟中路、东民和路和团结路;规划“一环”由天峻路、西山一路、通海路、西山二路、南山二路、凤凰山路以及部分西平高速公路组成。
规划同仁路、天峻路、西山一路、通海路、凤凰山路为城市快速路,并与进入城区的西平、西塔、宁大高速公路共同组成城市快速系统;规划祁连路、南绕城路、新宁路等39条道路为城市主干路,西关大街、胜利路、七一路等41条道路为城市次干路;规划五四大街、小桥大街、南川东路为城市生活性主干路,柴达木路、互助路、西城大街、通海路、天峻路、湟中路、东民和路为城市交通性主干路,服务对象分别是城市公共交通和汽车交通;规划老城的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为城市商业大街,滨河南路为城市林阴大道。
公共设施规划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原则与目标:(1)西宁市主城区公共设施规划主要按省、市、区三级设置,省、市级公共设施用地主要设置在两个城市中心区,区级公共设施分别设置在各个片区;(2)结合老城区改造及新区开发,完善市级及区级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配置;(3)公共设施用地应布局合理,方便全市居民使用;(4)城市各项公共设施均应达到或超过国家规范标准。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1)行政办公:规划中城西区将作为西宁市主城区的行政中心,逐步将老城区的行政办公用地置换到新的行政中心,省、市两级政府机构用地适当分开,各自集中布置,以便于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办公效率。
(2)商业金融:商业金融用地的规划原则是既集中又分散。
规划在城中区形成一个较大的商业服务业中心,在城西区结合新的行政中心布置一定的商业金融用地,形成新的现代化的商务金融中心。
其他片区区级商业服务本片区,布置在各片区中心的次干道和支路两侧。
(3)市场:巩固老城区在西宁市的商贸中心地位,发展传统特色商业街。
为金融、产权、人才、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新城区的大型批发市场布置在片区边缘,以便于交通为原则,在高速公路入口、铁路站场、公路出入口设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
规划城东区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主。
城北区利用物资公司铁路专用线和仓储用地的有利条件,扩大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
城南综合区结合老工业用地改造,建设大型物流配送中心。
东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产业园区和城南新区依托工业用地发展高原特色产品市场和旅游产品市场。
(4)文化娱乐设施:完善省、市级文化设施功能。
在新城中心建设文化中心,作为省、市属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排练、办公综合场所。
在老城中心和开发区结合地带建设西宁市图书馆。
结合沈那遗址公园建设沈那遗址博物馆,在虎台遗址处建设西宁市博物馆,在新城中心建设西宁市美术馆和展览馆。
完善中心广场的综合文化功能等。
(5)体育设施:南门体育中心作为省级体育活动中心,也是各种对外体育活动的接待中心。
(6)医疗卫生:规划中对原有医院以结构调整为主,通过对现存医疗卫生资源的布局和功能结构的调整,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
随着城市建成范围的扩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按照医院自身服务半径的要求,新增加8所综合性医院。
(7)教育科研:本次规划将把北川文教区作为西宁市教育科研片区,因此,规划中将环境质量好、用地充足的北川作为一个整体,依托青海大学、省农校、农林科学院几个规模较大的单位,结合水系及城市公共绿地系统,营造出一个环境优美、高校云集的新型教育科研片区。
西宁市区内部一些比较分散、教育设施落后的大中专院校经拆迁后,应主要在该区选址。
(8)文物保护规划:加强对南禅寺、东关清真大寺、金塔寺、北山寺石窟四处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古建筑群和西宁古城墙的保护和利用。
重点开发虎台公园、沈那遗址公园,形成特色鲜明的新旅游景点。
(9)公共设施规划:规划公共设施用地由现状的1075.2公顷增加到2022公顷,人均公共设施用地由13.44平方米调整到15.55平方米,人均用地分布也趋向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