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母体效应基因:又称母体因子,在卵母中呈极性分布,受精后被翻译为在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和翻译调节蛋白的mRNA分子,他们在胚胎发育的决定中起重要作用。
2.顶体:精子头的顶端特化的小泡,叫作顶体(acrosome),它是由高尔基体小泡发育而来。
3.缺口基因:沿果蝇前后轴最早表达的合子基因,它们均编码转录因子,参与果蝇胚胎前后轴早期模式的形成。
4.灰色新月区:精子入卵后,皮层向精子进入的方向旋转大约30°,在动物极皮层含大量色素而内层含有少量色素的物种中,这一胞质不同层次的相对运动形成了一个在精子进入点对面的新月形的灰色区域,称为灰色新月。
5.体节:随着原条退化和神经褶开始在胚胎中央合拢,轴旁中胚层分隔成细胞团块,称为体节。
6.生长锥:生长锥为轴突或树突的末端,其生长点往往呈锥形,故又称生长锥。
7.菱脑节:神经管闭合后,后脑前后轴逐渐被划分为8节,成为菱脑节,每个菱脑节是一个发育单位。
8.诱导多能干细胞:是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将某些转录因子导入人或动物体细胞,使体细胞直接重构为胚胎干细胞样的多潜能细胞。
9.分子简约性:又称小型工具盒,是由相同类型的分子发育成不同的动物体的性质叫分子简约性。
10.非遗传多样性:不可遗传的、由环境诱发的非连续表型11.ZP3:透明带中的化学组分,是一种糖蛋白。
能结合精子,引起顶体反应。
12.胚后发育:在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幼虫或幼体至成虫、或成体达到性成熟时的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
13.生殖质:有些动物的卵细胞质中存在着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可识别的特殊细胞质。
生殖质由蛋白质和RNA 组成,定位于卵质的特殊区域。
14.盘状卵裂:盘状卵裂是鱼类、爬行类、鸟类及部分头足类的卵裂方式。
属于不完全卵裂。
鱼类、爬行类和鸟类的卵子是端黄卵,卵子中的细胞质集中于动物极的一个很小的区域,该区域称胚盘。
卵裂只在胚盘中进行,卵黄不参与卵裂。
15.皮质反应:精子进入后,这些皮质颗粒便与卵质膜融合,使内容物释放于卵周隙中(成分可能为蛋白酶类),形成受精膜,称之为皮质反应。
16. 初级神经管形成:在脊索中胚层的诱导下,外胚层细胞增殖、内陷、对折、顶端封闭、脱离表层组织,形成在脊索背侧沿体轴中线纵行走向的神经管。
17.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
18.晶状体泡:晶状体板陷入视杯内,且渐与表面外胚层脱离,形成晶状体泡。
19.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它具有干细胞的所有共性,即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
20.基因倍增:指基因通过自我复制增加在其基因组中的拷贝数。
21.次级神经管形成:实心神经索通过内部腔裂的方式(包括细胞凋亡)形成管状结构,称为次级神经管。
22.生殖嵴:生殖嵴是泌尿生殖嵴的内侧隆起23.卵裂: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将体积极大的卵细胞质分割成许多较小的、有核的细胞,形成一个多细胞生物体的过程称为卵裂。
24.Nieuwkoop中心:含有背部化决定子的植物极细胞,对组织者具有特殊的诱导作用,称为Nieuwkoop中心。
25.受精:受精是卵子和精子融合为一个合子的过程。
它是有性生殖的基本特征。
26.精子的趋化性:是指精子根据化学浓度梯度直接向卵子运动的现象。
27.深度同源:同源蛋白组成的同源信号转导途径在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中行使相同的功能。
这种现象叫深度同源。
28.发育可塑性:在动物或植物胚胎或幼虫阶段,这种表型改变的能力称为发育可塑性。
29.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是指存在千一种已经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这种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且能够特化形成组成该类型组织的细胞。
‘30.组织者:早期原肠胚的胚孔背唇能诱导次级胚胎的形成,并将胚孔背唇称为组织者。
31.卵激活:经精子刺激,成熟卵从休眠状态进入活动状态。
32.合子基因: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达的基因称为合子基因,受母体基因产物的激活。
33.精子获能:哺乳动物的精子需要在雌性生殖道中停留一个特定的时期,以获得对卵子受精的能力的过程34.干细胞: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35.晶状体板:眼、耳的发育神经管关闭之后,在胚胎的头端有两个外胚层的衍生物,即耳基板和晶状体基板。
36.诱导型干细胞:利用导入特定基因或是特定基因产物等方式送入体细胞中,使该体细胞变成为具备如同胚胎干细胞般,具有分化成各式细胞的多功能分化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细胞,并持续增生分裂。
37.原肠作用:是指动物胚胎发育到囊胚后期开始进行的一系列细胞运动和细胞重排的形态发生运动。
38.反应范围:每个物种的基因组都编码一系列连续的表型,而每个个体在不同生境下所产生的不同表型,被称为反应范围。
39.发育共生:一种生物的发育受另一种生物释放的信号诱导的关系。
40.细胞分化:从单个全能的受精卵产生各种类型细胞的发育过程叫细胞分化。
41.自主特化:卵裂时,受精卵内特定的细胞质分离到特定的分裂球中,裂球中所含有的特定胞质决定它发育成哪一类细胞,细胞命运的决定与临近的细胞无关。
这种定型方式称为自主特化。
42.条件特化: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发生的细胞或组织的特化。
43.镶嵌型发育:以细胞自主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镶嵌型发育,或称自主性发育。
44.调整型发育:对细胞进行有条件特化的胚胎来说,如果在发育早期将一个分裂球从整体胚胎上分离下来,剩余胚胎中某些细胞可以改变发育命运,填补分离掉的裂球所留下的空缺,仍形成一个正常的胚胎。
这种以细胞有条件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调整型发育。
45.胞质定域:形态发生决定子在卵细胞质中呈一定形式分布,受精时发生运动,被分隔到一定区域,并在卵裂时分配到特定的裂球中,决定裂球的发育命运。
这一现象称为胞质定域。
46.形态发生决定子:也称形成素或胞质决定子,指由卵细胞质中贮存的卵源性物质决定细胞的命运。
47. 初级诱导:原肠胚的脊索中胚层诱导其上方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的现象。
二。
问答题(问答题以题库2为准)1. 简述阻止多精入卵的机制是什么?(1)当精子与卵细胞膜结合的最初1-3s内,Na+流入卵细胞膜,致使瞬时膜电压升高。
(2)精卵融合的瞬间发生的皮质反应或皮质颗粒反应。
(3)皮层颗粒胞吐释放的其他酶使新形成的受精膜变性,出现迟缓但完全的阻止多精入卵的屏障。
2. 蛋白酶体降解蛋白质的机制是什么?蛋白酶体是所有真核生物中负责清除细胞内垃圾的除溶酶体以外的水解体系,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通过泛素(ubiquitin)介导,所以又称为泛素降解途径.泛素是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它的作用主要是识别要被降解的蛋白质,然后将这种蛋白质送入蛋白酶体的圆桶中进行降解.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作用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对被降解的蛋白质进行标记,由泛素完成;二是蛋白酶解作用,由蛋白酶体催化.蛋白酶体是一个大的复合体催化机构,有不同的亚基组成的一个特定生物结构——圆桶状,具有特定的结构特征,识别同一种信号——泛素化,水解机制也是类似的。
3.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压缩现象,请简述其概念及其意义?概念:哺乳动物在第三次卵裂后,形成的卵裂球突然挤在一起,卵裂球之间的接触而增大,形成一个紧密的细胞球体而把球的内部封闭起来。
意义:只有发生压缩现象才说明细胞间有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形成紧密连接的细胞之间,小分子和离子能相互往来。
相互作用说明可以进行分化。
4、以海胆为例,描述原肠作用的整个过程和意义?海胆原肠作用过程:原植物极中央细胞内陷进入囊胚腔,表皮细胞转变成为初级间质细胞,然后内胚层表皮细胞内陷和扩展,其前段表皮细胞转化为次级间质细胞。
两种间质细胞都将长出伪足。
后者起定向和驱动细胞移动的作用。
海胆经过原肠作用形成外胚层、内胚层、中胚层,最终形成各种机体的组织和器官。
经过原肠作用,胚胎由辐射对称的一团细胞变成一个两侧对称和具有背腹轴、前后轴的机体。
这是胚胎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
其次,为重新占有新位置的胚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5. 解释Torso 信号途径。
TOR蛋白在整个合胞体胚胎的表面表达,其NH2端序列位于细胞膜外,COOH端在细胞膜内。
当胚胎前、后端细胞外存在某种信号分子时可使TOR 特异性活化,最终导致胚胎前、后末端细胞命运的特化。
在卵子的发生中,tsl在位于卵子前极的边缘细胞和卵室后端的极性滤泡细胞。
TSL 蛋白被分泌到卵子两极周围卵隙之中,通过与卵黄膜的结合而维系在两极,直到TOR 蛋白表达TSL 才被释放。
由于存在过量的TOR 蛋白,TSL不会扩散到末端区以外,从而保证tor 基因只在末端区有活性。
TOR 与配体结合引起TOR 蛋白分子自我磷酸化,经过一系列信号传递,最终激活合子靶基因的表达。
6. 试述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的过程及机制。
哺乳动物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包括:(1) 初级性别决定涉及性腺的决定,是由染色体决定,通常不受环境的影响。
雌性是xx . 而雄性是XY, 每个个体至少必须具有一个X 染色体。
(2) 次级性别决定涉及性腺之外的身体表现型,通常是由性腺分泌的激素决定的。
然而在缺少性腺的情况下,产生雌性的表现型。
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的过程(I) 如果没有Y 染色体存在,性腺原基发育为卵巢。
由卵巢产生的雌激素能使缪勒氏管发育为阴道、子宫颈、子宫和输卵管。
(2) 如果Y 染色体存在便形成精巢,它可以分泌两种主要的激素:第一种是抗缪勒氏管激素,它将破坏那些形成子宫、子宫颈、输卵管和阴道上部的组织,第二种激素为睾酮,它柿性化胎儿,刺激阴茎、阴襄和雄性解剖学的其他部分的发育;同时抑制乳腺原基的发育。
因此,除非由于胎儿睾丸分泌的两种激素的影响变为雄性,否则个体将具有雌性的表现型。
7.有哪些基因参与了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前-后轴图式形成,它们的表达顺序是怎样的?神经组织最初被诱导形成时,前部神经特异性基因最初在整个神经板细胞中都表达。
后部神经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是由早在原肠胚时期,后部中胚层产生的后部化因子(Wnt,FGF,RA)诱导发生的。
FGF8最先表达,前中脑的界线是由Pax6和Pax2的表区域决定的,而中脑与后脑的分界位于Otx2与Gbx1的表达界线处,hox基因的区域性表达进一步确定后脑与脊髓的区域分化8.神经轴突生长的引导机制有哪些?神经轴突的生长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某些因素具有吸引作用,而某些具有排斥作用。
这些外部因素包括其延伸途径中的组织结构、胞外基质成分、相邻细胞的表面特性。
1、向触性:是指细胞倾向于沿着一定的表面生长,如划痕2、基质粘连性:轴突与不同物质的粘连性不同,通常沿着可粘连物质生长3、电向性:轴突生长方向受电场(电势梯度)影响;向阴极生长4、化学向性:轴突的生长是根据化学的线索运行的;向高浓度区生长5、生长路线的标记:轴突可能沿着神经生长因子标记的路线生长;不同发育时期对同一路线选择不同9.简述ES(胚胎干细胞)的特点与生物学特性?增殖的缓慢性:ES细胞分化前,会经过一个短暂的增殖期,产生过渡放大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