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方法及应用研究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方法及应用研究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方法及应用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迎来时代发展
浪潮。

与此同时,也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主体结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因此,为充分满足建筑工程质量要求,更加客观、准确的鉴定建筑工
程主体结构施工质量,及时发现各项施工质量问题。

本文对常见建筑工程主体结
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方法
引言:
建筑工程检测对象以及目标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在技术应用阶段,需要紧密联
系检测要求,提升检测技术应用水平。

对于建筑工程相关单位来讲,检测期间需要控制成本,也要使用全面可靠的技术手段,还要根据情况改进与优化检测方案,使检测结果能够更好地
满足建筑工程要求。

一、常见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方法
1.抗压强度检测方法
在各项建筑工程建设阶段中,常用抗压强度检测方法分为动态检测以及静态检测。

其中,动态检测技术是通过配置加速度传感器、起振器等装置,在脉动以及共振作用的共同影响下,建筑主体结构及各类构件将产生一定的振动频率。

随后检测人员对构件振型以及振动频率加
以测量和计算,即可得出构件刚度与抗压强度数值。

静态检测方法则由雷达法、回弹法等检
测方法所构成,建筑工程结构抗压强度检测数值的精确度较高,但存在诸多应用限制条件,
很难对大体积混凝土和大型混凝土构件开展抗压强度检测作业。

以回弹检测方法为例,配置
以弹簧作为驱动力的重锤,检测人员操纵重锤向指定区域中的混凝土构件/结构表面进行弹击,对重锤回弹距离进行测量,进而计算混凝土强度系数。

2.外观检测方法
建筑工程施工受到施工工艺、外部环境、人为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施工质量通病,如
混凝土开裂、空洞、混凝土松散等等。

因此,检测人员可选择应用目视检测方法,凭借这项
结构检测技术的可视性特征,对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完整性、各类建筑构件的完好性与表面
平整度、混凝土质量进行目视检测,及时发现外在特征明显的施工质量问题。

同时,检测人
员可选择组合应用目视检测方法与测量技术,对各处预埋件的预埋深度、位置,不同建筑构
件之间的间隔距离、尺寸参数进行检测,及时发现与解决各项施工质量问题。

3.钢筋保护层检测技术
在建筑工程主体结构中,钢筋保护层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保护钢筋不被外部环境与空气
腐蚀、粘结锚固、支撑建筑主体结构等重要作用。

当钢筋保护层过薄或过厚时,都会影响建
筑主体结构稳定性和各项性能发挥,降低其使用寿命,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钢筋保护层
检测技术是基于“电磁场原理”,使用钢筋保护层测定仪设备对现有钢筋保护层进行扫描检测。

当设备通电、切换至开机状态后,钢筋保护层内所分布钢筋将接受外部电场,沿钢筋分散感
应电流、重新辐射电磁场,从而在测定仪设备上显示所扫描区域中的钢筋分布位置、钢筋直径、相邻钢筋分部间距以及保护膜厚度等信息。

在测定仪设备连续扫描过程中,也将直观显
示钢筋保护层中的钢筋网格分布图、剖面钢筋分布图。

但是在这项钢筋保护层检测技术应用
过程中,应禁止靠近强磁场区域、避免强磁场对检测结果造成误差影响。

在特殊施工情况下,检测人员也可选择应用局部破损检测法,凿开特定施工区域的建筑
主体结构,并使用电钻等设备对所分布钢筋保护层进行钻透,再使用卡尺、钢卷尺等工具对
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测量。

待测量结果结束后,使用高一标号的混凝土材料对破损的钢筋保
护层及建筑混凝土结构进行修补。

对局部破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不但会对施工成果造成破坏,且需要消耗额外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开展修补作业。

二、主体结构检测方法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要点
1.在施工准备阶段中的应用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施工条件以及检测工作内容,选择合理的主体结构检测方法。

在建
筑结构主体框架检测工作开展前,应对人员配置情况、施工材料性能质量、施工方案合理性
与企业资质进行审核。

同时,定期对外部施工环境进行检查,如气候温差、地基环境、施工
现场风力条件等等,在其基础上制定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方案。

还提前做好场地平整、地
面夯实等准备工作,为工程主体结构检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前提基础。

当存在场地土质疏松、
软弱地基等施工缺陷问题时,检测单位应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及时采取有效软弱地基处理
措施,确保建筑主体结构基础具有高度稳固性。

2.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中,检测人员必须掌握各项主体结构检测方法的工艺原理及检测要点,严格遵循技术规范标准,避免对检测细节的疏忽。

同时,掌握各项工程主体结构检测关
键点,重点对工程主体结构下沉率、施工标准、施工材料品质、混凝土结构与建筑构件完好
性进行检测。

在多数建筑工程中,普遍会出现建筑主体结构下沉现象,且常规结构下沉现象
并不会工程施工质量和建筑结构稳定性造成明显影响。

但在出现建筑不均匀下沉问题时,将
会威胁和破坏建筑结构力学平稳,存在较高施工安全隐患。

因此,应选择适当水平位、设置
适当数量的基准点、选择多处检测参照点,定期对各处基准点与参照点间的夹角数据进行检测、记录与分析。

当夹角数据变化幅度过大或是出现异常夹角数据时,则表明有较高可能性
出现建筑不均匀沉降问题,应及时中断施工作业,分析问题成因,并采取有效施工处理措施。

3.在竣工阶段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竣工阶段,应重点对各处施工细节组织开展主体结构质量检测工作,以建筑外
形结构作为检测核心。

目前来看,部分建筑工程在建设阶段中,普遍面临混凝土结构开裂、
空洞等质量通病,对建筑主体结构的承载能力造成影响。

因此,应根据所存在的施工质量问题,制定合理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方案。

例如,在出现混凝土结构大面积开裂质量问题时,应
优先应用目视观察检测方法,对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完好性进行检查,锁定各处混凝土结构开
裂区域。

再应用超声波检测等方法对已锁定的建筑主体结构区域开展二次质量检测作业,检
测混凝土结构上所出现各道裂缝的宽度、深度及分布范围,在检测结果基础上进行重复施工
和技术处理,直至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质量符合验收标准、有效解决混凝土开裂等质量通病问
题为止。

4.建筑主体结构验收方式
(1)基于相关流程验收建筑主体结构。

在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工作开展过程中,检
测单位应严格遵循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在工程大体施工作业结束后开展工程验收与结构
质量检测工作,全面掌握建筑主体结构的质量状况。

同时,应同步开展工程资料采集与记录
工作,对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数据进行采集、记录整理,并在所采集信息基础上对建筑工
程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加以评价,确保验收结果的精准性。

(2)施工资料分析。

在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工作过程中,检测单位应对相关工
程信息、施工原始资料、各项分部工程的验收报告等文件进行采集、分析、编号整理与核实,从而对工程主体结构施工质量进行初步判定,并在其基础上预测各类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概率、明确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工作重心。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建筑行业发展背景下,检测人员必须掌握各项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技术
的应用要点、检测原理与适用范围,根据工程实际施工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快速发现
各项结构质量问题,全面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才能持续为我国建筑行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赵争光.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方法及应用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25).
[2]李迎宾.浅析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方法及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9(30).
[3]代真堰.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方法及应用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8(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