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第19课《登勃朗峰》第一课时
主备人:参与教师: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审核: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翌日、俯瞰、拾阶、苍穹、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等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整体感知文章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阿尔卑斯山,它的主峰叫做勃朗峰,因其山势陡峻而成为欧洲名胜之一,今天,我们就跟随
作者马克·吐温一起,看看他们是如何登上这座山峰的。

二、目标展示
三、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
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代表作品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
索耶历险记》《百万英镑》《竞选州长》等。

2...生字积累
....
翌.日(yì)灼.热(zhuó)俯瞰.(kàn)巉.峻(chán)
焦炙.(zhì)拾.阶(shè)独踞.(jù)纤.指(xiān)
苍穹
..(ái)沟壑.(hè)颠簸
..(diān bǒ)
..(cānɡ qiónɡ)皑皑
打嗝.(ɡé)骡.背(luó)醺醺
..(lín)
..(xūn)辚辚
3.词语释义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往来不断。

轻歌曼舞: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瞬息万变:形容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变化多而快。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四、自主学习
1.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我们徒步攀登勃朗峰的经过。

第二部分(5、6):在勃朗峰高地仰面遥望附近山峰的情景。

第三部分(7~11):下山途中的奇闻异事。

2.思读课文,品味提升
(1)作者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教师明确:乘车骑骡的游客暴晒于烈日之下,还不能休息,作者一行人徒步上山,既可
在树林中避暑纳凉,又可稍作休息。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教师明确:路上行人众多,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

(3)第②段,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景?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从视觉角度描绘岩壁峻峭,丘岗葱绿的特点,从听觉角度描绘路途瀑布轰鸣的特点,表
现了勃朗峰的山中美不胜收的奇景。

五、课堂检测
1.第⑤段中“稍作”“顷刻”“骤然”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教师明确:“稍作”“顷刻”“骤然”等词表明时间之短,
变幻无穷的情状,勾勒出了一幅光与影变化多端的美丽图景。

2.“洁白轻薄的云朵……纯洁的天使。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
果?
教师明确: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洁白轻薄的云朵比作身
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勃朗峰云朵的轻柔纯净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用本文中的四字词语写一段话,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

2.完成配练1——4题。

第19课《登勃朗峰》第二课时
主备人:参与教师: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审核: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用语的精妙,学习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领略自然美的情趣。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测
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主要描述了勃朗峰的几处景物?几处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2)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车夫及惊险的下山经历?
(3)作者写上山时见到的美景和下山时遇见的奇人奇事的写作方法有什么不同?
(4)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二、目标展示
三、自主学习
1.从文章题目“登勃朗峰”看,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为什么还要花很大的篇幅写下山时遇见的奇人奇事呢?
作者在前半部分主要描绘了勃朗峰的三处奇美景色:峡谷峰顶,景色奇美;
形态各异;山上的光影,多彩斑斓。

这些美景令人感觉美不胜收。

在写景的基础上,作者在后半部分又叙述了下山过程中遇见的奇人奇事和惊险经历,这样,
让读者觉得,勃朗峰不仅景物优美,还富有传奇色彩。

2.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请举例分析。

(1)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形象。

如第⑤段“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的比喻,把白云写得富有美感。

(2
绕,轻歌曼舞”,节奏整齐,音律和谐。

3.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笔法,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风格?有怎样的好处
四、合作探究
说说本文的中心主旨。

教师明确:本文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重点描绘了勃朗峰的美景及富有传奇色彩的趣闻逸事,表达了作者对勃朗峰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马克•吐温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六、课堂检测
字词检测,见课件字词部分。

七、布置作业
1.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段描绘游览柳湖公园、崆峒山景色的文字。

2.完成配练5——8题。

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