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学校中的班集体心理(教育心理学·小学)

第九章 学校中的班集体心理(教育心理学·小学)

第九章学校中的班集体心理一、学校中的群体心理概述(一)群体和集体1.群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群体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特定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集合体,其成员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联系和心理依附关系。

群体的特征:(1)群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结构,有自己的规范和准则,并由群体每个成员所共同遵守。

(2)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在心理上能彼此呼应、相互依存,在行为上互相影响、互相联系。

(3)群体成员怀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并合作实现共同的目的。

(4)每个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并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执行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

(5)群体成员之间均进行观念、思想、情感等信息交流。

(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2.集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集体是为了实现社会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约束力和凝聚力的群体。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成员的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

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活动目标和利益,彼此之间密切联系,具有鲜明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心理相容性,集体成员能认识到群体活动对个人、本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

集体的特征:(1)集体是为了达到社会赞许的某个目标而形成的联合体。

(2)集体总是作为有组织、有职能分工、有一定领导和管理机构的某种活动体系而表现出来的。

(3)集体是成员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方式。

(二)学校中群体的类型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

(1)正式群体:建立在某种章程或文件基础上的群体。

群体中有固定的成员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统一的规章制度、组织纪律和行为准则。

如学校班级、教研室、行政组织。

(2)非正式群体:在相互好感和共同兴趣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群体。

它是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以共同的利益、爱好以及友谊、地缘等为基础而自然形成的群体。

它没有明确的章程,也没有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成员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

如球友、同乡会、兴趣活动小组。

2.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按成员对群体规范的态度)。

(1)参照群体(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该群体的规范和目标能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成为努力照办的准则,个人会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照,如果不符合则会自觉改正。

如先进集体。

参照群体是人们效仿的榜样,对引导人们的行为会起较大的作用。

(2)一般群体:相对于参照群体而言,主要指那些存在但其标准和目标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的群体。

3.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按群体发展的水平)。

(1)松散群体:人们仅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的群体,其成员之间并没有活动的共同内容、目的和意义。

如同一病房里的病人、同一车厢里的乘客、刚建立的班级。

(2)联合群体:松散群体的进一步发展,其成员有共同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但活动结果的个人意义较多,群体活动的成功或失败都直接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

(3)集体:群体发展的最高水平。

它是有组织的团结的群体,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如先进团支部、党小组。

(三)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四个阶段)1.探索期。

形式上属于一个团体,但彼此间还不了解,相互间的交往带有某种相互探索的性质,不会很快地袒露真实的心理。

2.同化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了解,对周围的人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互间有了较密切的交往和一些共同的语言。

3.形核期。

在同化的基础上,一些有才干的人开始崭露头角,在各自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能,并取得大多数人的信任与拥护,成为集体的核心层,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内容和方向有着很大的影响。

4.发展期。

集体的凝聚力开始形成,集体荣誉感普遍增强,逐渐形成关心集体、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风尚。

在各种活动中以团结一致、朝气蓬勃的集体面貌出现,并能完成集体任务,创造出较高的社会价值。

(四)学校群体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

1.社会助长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一起学习、工作时,由于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而提高效率的现象。

在班级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社会助长作用,对于保证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类似于“随大流”。

从众行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的实质是通过群体规范、群众舆论的压力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3.模仿与流行。

模仿是对他人言行举止的仿效,是模仿者的一种自觉的或无意识的行为。

模仿是小学生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是再现榜样的外部特征和行为方式。

模仿优秀的榜样,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势,并且完成与榜样的同化;而模仿不良的行为或对象,会使学生染上各种不良的行为或习惯。

如果相当多的人在短时间内模仿某种行为或事物,从而形成一种风尚时,那就是流行。

4.暗示效应。

暗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

暗示是双方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同时也暗示别人,从而实现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暗示可分为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二、影响班集体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一)班集体的目标及其形成。

班集体的目标是全班学生通过共同奋斗所要得到的结果。

在班级成立初期,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对班集体的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

班级目标既是全班学生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活动的归宿。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立必须首先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是由目标的功能(动机、导向、激励、聚合)决定的。

任何班级目标的形成,既离不开班主任的指导,也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接纳、认可和同化。

班集体的目标应当远近结合,形成一个目标体系。

远景目标是班集体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能给学生指出奋斗的方向,具有更大的价值。

班主任对远景目标的拟定应当与党的方针政策、培养目标相一致;而学生亲自参与制定出的近景目标,应当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操作性强的目标。

没有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班集体。

(二)班集体的规范和舆论。

规范反映一个集体中认为某种行为是对或是错的集体期望。

班集体的规范有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班集体的规范对班集体作用很大,它既可以统一班级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调节、规范他们的言行,也可以使全体成员形成共同的认识,即使个别人持不同的意见,但也会在规范的压力下与规范保持一致。

舆论是一种在集体中占优势的群众性意见,是集体中通过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共同信念。

它具有评价的作用,对成员的言行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

集体舆论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也是制约学生的力量。

正确的舆论是促进班集体形成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团结集体,鼓舞集体,阻止不正确的言行发生。

(三)集体心理气氛。

集体心理气氛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某些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心理气氛,它既可能是和谐欢快的,也可能是紧张而有序的,还可能是相互猜疑、对立或懈怠的。

心理气氛不仅使各个班级各具特色,也使班集体中的每个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班集体的心理气氛受班主任或班干部的领导方式的影响:在民主型的班集体里,容易形成和谐、欢乐的气氛;在专制型的班集体中,大家可能苦恼、烦闷,甚至充满敌意。

班集体心理气氛还与全班学生对班集体目标与任务是否认同,对班干部领导能力是否心悦诚服,对班集体工作开展现状是否满意,同学之间关系是否友好等有关。

此外,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班集体的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

(四)集体凝聚力。

集体凝聚力是指,集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以及集体成员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

班集体的凝聚力主要通过学生的团结、向心力、荣誉感、责任心、友谊等表现出来。

班集体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集体是否有战斗力、是否成功的标志。

一般来说,班级凝聚力强,班集体活动的效率就高。

(高凝聚力班集体的特征就是优秀班集体的特征。

)三、班集体中的人际关系与交往(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方面的交往关系。

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在交际过程中彼此关系的深入、亲密、融洽和协调程度。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在心理方面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方面。

人们在交往中,彼此能够正确地感知和理解,是形成协调、融洽关系的认识基础。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情投意合,和谐融洽,彼此热情、欢喜、亲近、信赖、关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气氛。

一个人的言行是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对人际关系发生直接的作用。

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主要体现在行动的配合、支持和协作上。

所以,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情感融洽、行动协调,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标志。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使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润滑剂,是使个人心情舒畅的兴奋剂。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保持个人之间、群体内部、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持社会安定团结,发挥群体实力都十分重要。

(二)班集体的人际关系班集体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日常活动的基本单位;既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集体目标和任务的正式群体),又是一个心理集体(学生拥有共同的兴趣和情感、共同的活动和行为模式并接受集体的心理影响)。

班级人际关系,即班级成员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同学关系相结合,是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的基础。

班级人际关系具有三个特点:1.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是班级的领导者,既是学生的人格楷模,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具有主导和调节的作用。

2.学生的全员性。

班级的每一位学生,作为班级的一员,在班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起着一定的作用;集体对每一个人的行为、观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班级生活。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每一位学生。

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

低年级学生较侧重于师生关系,教师的权威性对学生的影响较大;高年级学生逐渐把同学关系放到较为重要的位置,他们积极地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并努力建立友谊且逐步形成非正式小群体,同伴之间的影响作用越来越重要。

(三)影响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因素1.保持思想一致。

思想一致,不仅构成人际关系的认知基础,也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思想一致,首先指班级成员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友谊应当建立在正确的思想基础之上,应符合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

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交往水平。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赖于交往的程度,直接交往多了,便能促进了解,产生感情。

交往程度由交往频率和交往深度两方面构成。

老师应创造一些机会,增加同学之间的交往接触;同时,还应指导同学间交往朝深度方向发展,真正相互关心,做知心朋友,共同进退。

3.个性相似与相容。

研究表明,个性因素是影响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年龄愈大,影响愈大。

学生的个性特点(气质、能力、性格)相似,个性倾向性(理想、动机、兴趣态度、抱负水平)相近,自然容易合得来,有共同的语言,感到亲切和彼此吸引,愿意经常在一起,结成亲密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