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考摘要:道德建设,就是指一定国家或阶级为适应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改善社会道德状况,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而在道德领域内进行的一种精神建设和实践活动。
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在的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从微观结构上看,道德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侧面,无疑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环节。
另一方面,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充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等各种手段,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自身的各种复杂关系。
关键词:道德建设;社会作用;思考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强调要加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体现新一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公民的道德建设”等概念,并阐明了道德建设的任务、基本要求、指导方针、政策界限和具体内容。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根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历史条件下的新情况,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要发展、要前进,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同时还有赖于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当前对人民军队而言,最崇高的道德就是对党的忠诚不渝,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甘于牺牲奉献。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前途命运的一件大事。
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道德建设的战略意义。
正文1 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1.1提出了“五爱”的社会主义公德规范毛泽东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国情出发,第一次提出了“五爱”的社会主义公德规范,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公德,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1.2 制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道德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中主要是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
毛泽东把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社会集体利益作为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关系的根本原则。
毛泽东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确定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的具体运用。
1.3 开创了处理社会主义道德关系的新路子毛泽东成功地处理了这个特殊历史阶段上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创出一条处理社会主义道德关系的新路子。
这条新路子就是:讲人道、重人伦、施“仁政”、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1.4 论述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问题毛泽东十分重视道德教育问题,特别强调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来教育人民,并以此作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方针。
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共产主义道德得以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进而对社会生活发生作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状2.1 社会公德欠缺2.1.1 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现状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工程的社会公德,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熟悉的,无论是社会秩序的调控,人际关系的调整,经济的发展,还是自然环境的保护都离不开社会公德的规范作用。
社会公德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滑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如不顾集体利益,一味追求极端个人利益;贪污盗窃,哄骗欺诈;侵害他人利益甚至生命安全;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不讲商业信誉,以次充好,拖欠债款,哄抬债款,哄抬物价;不注意自然资源的保护滥砍滥伐,偷袭珍稀野生动植物;在公共场合从来不考虑他人,吸烟、吐痰、乱扔果皮纸屑……所有这些都对社会公德起了较坏的影响。
人们强烈要求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为了人们的生活安定,我们必须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2.1.2 社会公德缺乏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常出现道德问题)第一,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败坏社会风气,危害公德环境的成长。
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由于现阶段其自身的弱点及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不完善等,其负面作用使“经济人”具有强烈的趋利性,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人们把重利轻义作为人生哲学的信条,把功利视为一切行为的杠杆,人们的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第二,公正有序的社会结构和制度体制的匮乏,使社会公德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缺乏保障。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高尚的道德行为不赞扬、不帮助、不支持、不鼓励甚至还进行嘲弄、讽刺、刁难、打击,令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流血又流泪”。
还有许多人对于不道德的行为缺乏社会正义感,不是挺身而出进行抵制、谴责,相反,听之任之、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甚至主动协助、效仿。
试想,如果遵守社会公德就是吃亏,就是损害自己的利益,谁会愿意当这个“公德傻子”呢?这都说明,我们缺乏一个公平有序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
第三,在传统社会结构和伦理文化的影响下,社会公德未成为现代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制约了社会公德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公德的缺乏也是人们对反腐败不力的一种心理反抗。
有些老百姓心里想,如今这年头“上梁不正下梁歪”,当官的可以贪污受贿腐化,我小小老百姓何必那么循规蹈矩?既然当官的那么腐败,我为何还要讲公德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爱护环境呢,?认为遵守道德戒律是很辛苦的,因此有意识地去干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事。
道德的全面滑坡,社会公德意识的普遍淡薄,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官员的腐败有很大关系。
2.2 道德教育低效2.2.1 对当前道德教育现状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注重维护没有个体独立性的、存在于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中的整体,它所要反对和抑制的是个人对这种整体主义的反叛和破坏。
这在一定时期里对社会的稳定和整合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道德教育重原则灌输,轻品德培养,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内心产生对道德目标的排斥;道德教育重强制性的知识记忆,强调受教育者建立完整的道德知识体系,忽视人的情感体验,忽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践行,导致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知识的储存器,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脱节;忽视底线道德建设和普遍价值的探寻,道德教育重抽象的道德原则,轻人格教育,道德教育过多的渗入了政治色彩,而最基本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却不被重视,所以那些不讲信用、不讲良心、不讲气节、不知廉耻、不知理想人格甚至不讲公德的道德失范现象的屡屡发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2.2.2 当前道德现状低下原因分析在价值取向上,重社会价值、轻个人价值。
在实施载体上,重德育课程、轻社会实践。
在方法途径上,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互动。
3 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措施3.1 优化社会公德环境优化道德环境主要指借助社会舆论及各种利益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以他律性的外在手段引导或诱导道德主体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
3.1.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优化社会公德环境,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道德环境的优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道德环境的优化提供良好的体制保证。
同时,通过市场内在的激发作用,可以促使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公共道德建设中来。
3.1.2 优化社会政治环境,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社会结构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主要指一个公平或正义的社会体制(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其他的社会权力的分配等)。
因为社会体制的公平与正义与否,影响着人们对该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原则、规范、要求和价值目标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一个公正有序社会结构的形成还必须借助法律的力量。
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初始阶段,在人们的规范意识还普遍比较缺乏的时期,我们可以借助适当的道德立法来提高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达到公民道德建设的目的。
法律环境是公德环境形成的有力保障。
3.1.3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文化环境的主体内容是社会意识形态,其核心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化环境对人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对人们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制约影响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的发展方向,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起支撑作用。
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需要社会各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其中新闻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
因为,新闻舆论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它无形而有力、持久而不易逆转。
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教育和监督功能,利用传媒信度和效率高的优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使公德规范深入人心,变为人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交车上的城市频道,以及网络等现代手段,进行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起积极的导向作用。
通过舆论的力量净化社会空气、扶正祛邪、弘扬正气。
3.2 加强道德教育建设道德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道德实践和教育活动。
它是受教育者的品德所必须达到的规格、要求和质量的规定。
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软件要求。
3.2.1 重视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有效性教育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使个体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个体开拓思维,不断提高反思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即不断提高人的精神追求,达到个体身心的和谐。
对于人类精神秩序的培养和提升,教育历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实际上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建设精神秩序的根本方法。
杜威曾经提出其著名命题:“道德即教育”,他认为,人的本性总是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改变着,教育的意义本身就在于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从根本上促进人的道德能力的生长。
3.2.2 树立道德观念,注重信仰建设所谓道德观念应是和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道德观念,是符合道德本质的道德观念,是对以往道德观念的扬弃。
我国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很多都转化成广大群众自觉遵守的行动。
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等可以为这种转化提供外在力量的支持,而道德信仰则为这种转化提供一种精神的内在力量的支撑。
只有在坚定的道德信仰的支配下,个体的道德自觉和自主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道德信念的牢固确立和持久作用就会使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信仰。
3.2.3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人的存在方式,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道德存在的基础。
道德建设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关注人的现实生活。
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道德建设的根本思维方式,以实现道德建设思维方式的转向与变革。
以人为本,使道德向人回归、向德性回归、向善回归,是当前加强道德建设的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