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郭娜[摘要]当今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劳动者,继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国家先后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来极力保护弱势一方的权益,可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仍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首先由于制度上的缺失及劳动执法监察力度的不完善,使劳动者维权困难;其次人们法律意识的淡薄及利益关系的驱动,使现实中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不合法、不合理现象比比皆是,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再次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远远超过需求,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就业难度不断在加大,加之近年来一些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重视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现象十分突出,劳动者权益被侵犯的问题已经尖锐化,劳动者权益瘘被侵犯却难以维护的现象相当严重和普遍,如何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值得思考并研究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但降低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还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谐,甚至诱发犯罪,所以当前加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关键词]劳动者合法权益权利侵害劳动关系[目录]一、我国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概述及劳动关系特点二、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三、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四、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除了国有企业,国内出息了许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使中国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然而发展的背后是劳动者的辛勤劳作,长久以来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一直被忽视。
在当今社会,劳动者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财富。
虽然政府先后出台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加大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但在具体操作和执行中,仍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尤其在我国劳动力供给量远远超过需求,供求矛盾难以协调,不少用人单位利用其有利地位,将法律赋予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置于九霄云外,谋求自身不正当利益,力图用最低的成本榨取劳动者的更多的价值,严重侵害和践踏了劳动者的尊严和合法权益。
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加之用人单位竭尽所能掩盖侵权事实和规避法律责任,给劳动者举证带来困难,致使劳动者对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失去信心。
此种侵权大量存在且得不到制裁,挫伤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保障劳动者的生活质量,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一、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概述及劳动关系特点(一)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概述所谓劳动者就是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1][1]彭俊良、工晓良:《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与对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第8页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指劳动者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劳动方面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我国《劳动法》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首要任务。
目前,我国《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以规范化、制度化,为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其权利有法可依,有法可寻。
劳动者合法权益主要包括劳动者平等和选择职业权、获取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权、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等。
[2](二)现阶段我国劳动者劳动关系的特点1、劳动力供大于求。
目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尤其是从事体力劳动和低技术的劳动力相对饱和,在多数行业里,劳动力市场一般为买方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买方垄断决定了劳资双方基本上是强资本、弱劳动的局面。
劳动力的买方市场使资本所有者在招聘劳动者时有更多的挑选余地,在谈判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他们同劳动者不签订契约或签订的契约内容更有利于资本所有者。
在就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一些劳动者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往往会放弃一些合法权益,接受资本所有者提出的苛刻条件,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关系的不平衡态势。
2、劳动关系力量失衡,企业成为强势主体。
按理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市场化劳动关系的平等主体,但事实上目前劳资力量不平衡,地位不对等。
资本的相对希缺和政府存在的“偏好”决定了资方的强势地位。
资方掌握着管理权,处于主动的地位。
劳动者是被管理者,处于被动的地位。
[3]目前我国劳动力廉价,劳动者需要渡让的是劳动力的使用权,劳动力使用权与人本身又不可分离,它的渡让附有屈从性。
加之当前劳动力技能所能承担的功能,和完成的效益具有局限性,这种不平等性越发明显。
3、劳动关系建立契约化,运行市场化,调整法制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个人所有使劳动者成为既有利益权利,有又责任义务,独立自由的经济人。
同样,企业也是具有独立物质利益,自主决策、平等权力的法人实体。
这两者形成的劳动关系必然是唯一法律形式──劳动契约关系。
劳动力的供需、流动、就业条件和工资标准等劳动关系的各个环节,主要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
劳动关系调整法制化,按照国家的法律法令,具体通过劳动合同、平等协商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来规范劳动关系,而非主要靠行政来调节。
[4]二、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我国自1994年《劳动法》颁布后,又于2007年颁布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基本形成了以《劳动法》为核心,多层次法律规范并存的劳动立法格局。
劳动立法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劳动法律制度基本得以建立。
我国虽然制定了有关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采取了种种措施和办法,但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的现状还很不理想,我国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还在遭受着严重的侵害和践踏,我国劳动者的权益的实现情况并不乐观,现阶段我国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现状有以下几个现状表现:(一)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在我国突出特点就是人口众多,就业机会难,加之劳动力供给量大且长期增长,这远远超过了就业所需量,这种现象将长期存在。
在这种形势下,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中劳动合同签订率非常低,一般情况只需要填写入职登记表。
这其中有企业方面的原因,有的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的老板认为一旦和他们签订合同,在合同期如果想解雇员工就要受到[2]刘燕生:《劳动者社会保障》,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3]张芬,《劳动者的人权保障与劳动法的关系》,学术论文[4]李环:《和谐社会与中国劳动关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10页劳动法的制约;也有员工个人方面的原因,有的员工认为一旦和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就限制了自己的自由流动。
虽然2008年1 月1 日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着实让用人单位忙活了一阵子,但所签订的劳动合同只是为了应付劳动局的抽查,一些签订包含所有应记载事项的总字数不足千字的‘一页劳动合同’。
由于各方积极性不高,即便是签订‘一页劳动合同’,并不全员签订,大部分人是不签的。
很多时候签了也只是由用人单位保留一份,劳动者手里不留有合同文本。
更有一些企业拟定了包含有排除劳动者权利、加重劳动者义务的“霸王条款”的合同,要求员工在违背自己真实意愿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并以此逃避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社会保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采取种种办法,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
很多企业老板就是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故意逃避缴纳保险费。
“员工流动性大,危险程度不高,员工不愿意参保,参保缴费难度大”,成为许多企业搪塞社保部门检查的“挡箭牌”。
一部分企业迫于政策压力,不得不给员工办理保险。
但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喜欢玩点“猫腻”,虽然相关文件规定所有员工都必须参保,但总是有应对方法,干脆把员工名册给改了,导致员工人数“缩水”,一百多名员工的企业,上报的名额只有二三十人。
企业实际缴纳社会保险的一般多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含量比较高或重要岗位上的员工。
再就是申报缴纳基数“缩水”,不按企业员工的实际工资额缴纳社会保险费,而是按最低缴费数为参保标准。
加之一些员工对交社会保险问题也不够了解。
有的是自己不愿投保,认为自己流动性大,交了保险也没用。
特别是来自一些农村的服务员、后勤工人,很多人认为今后还得回农村,交了保险也是白交,还不如让企业多给点钱。
[5](三)对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权、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利方面加以侵害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严重超时加班、不依劳动法规定支付加班加点的工资、工资低于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这些是时常发生也是最为劳动者敢怒不敢言的现象。
《劳动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但事实上很少企业能够做得到,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的企业,基本上没有执行国家的规定的法律、法规。
法律明文规定的合法合理的权益,竟然还要通过罢工斗争来讨要,这一尴尬局面的出现,折射出了部分工人的权益困局。
(四)在劳动安全卫生权益方面,企业做的更是肆无忌惮我国每年像矿难、肺硒病等违反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的事件仍时有发生,面对劳动者生命健康安全,企业病不重视,可以说不屑一顾。
这种现象的存在,充分反映出目前我国在安全卫生制度的监督方面还缺乏力度,应加大对企业安全卫生的检查工作,尤其是一些容易出现职业病,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事业单位。
对违反安全和卫生的企业负责人加大处罚力度,坚持遏制住矿难及职业病高发的势头,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权利得到各项制度的保障,让矿难,职业病等现象减少发生的频率。
三、劳动者受侵害的原因(一)企业经营者方面的原因企业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认为经营之道,在于赚取更大的利润。
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无视《宪法》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延长工作时间、取消员工休息休假,以榨取劳动者更多的劳动力“剩余价值”。
认为劳动者只是作为赚取利润的工具而存在。
权利权益都只是写在法律文本上的文字而已,即使有用也只对国家单位工作人员有效,跟我打工就得听我的。
当有人提出要求按劳动法规定行使权利时,通常[5]黎建飞主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被认为自不量力,成为受鄙视的对象,甚至会被炒鱿鱼。
(二)劳动者方面的原因由于劳动者是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民工,他们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从事的工作也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老板一不开心就可以随时将自己“炒鱿鱼”,“维权也就意味着失业”。
有不少员工认为自己就是一打工仔,确实没资格同财大气粗的老板讨价还价,“做得过就做,做不过就走人”。